首页期刊导航|广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114X

gdshhkx@163.net

020-38801447

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

广东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其宗旨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自由民主,恪守理论联系实际,崇尚笃实严谨学风,努力探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为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张载论气的结构与运作机制

    安鹏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抗佛老的空虚思想,张载通过诠解《易传》等经书,对气这一传统概念作出全新解读,使其具有基础性地位.以往学者的研究,无论以气为本的一元论者,还是虚气相即的体用论者,多将气视为构成万物的材质,而对与此概念紧密相关的"乾知坤作"等表述缺乏深入阐发.细绎张载对气这一概念的表述可见,"一物两体"是气的基本结构,太极两仪则是更为具象且有代表性的表达."乾知坤作"是一物两体这一结构的运作机制,本身没有行迹,不可测度,也不受物形的局限,所以也被称作神、天德、体;这一机制运作的结果,则是产生万物、形体,促成天地间的一切变化,所以这一过程也被称为化、天道、用.从无形的太虚到有形的万物、天地,这一生成历程正是乾知、坤作的作用使然,故最终都可以被统合在气的一物两体这一结构中获得理解.

    正蒙一物两体乾坤神化

    遭遇现代性:从荀子看传统道德教化的当代境遇及其价值

    吴之声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儒家教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道德教化思想在传统与近现代社会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伴随现代化的发展,与传统相对的"现代性"在制度结构、价值理念与个体精神气质上引起的整体变化和秩序转型给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具体表现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裂、个体与共同体的疏离、规训与教化的悖反.但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弊端的破解离不开其所植根的文化传统.荀子从重构社会秩序的现实出发来考察人与社会的存在,其教化思想内蕴着理性与情感互渗、个体与群体统一、规范与德性融合的价值特质,可以为当今社会的人格重塑、人与社会的秩序关系重构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

    荀子道德教化现代性传统

    清末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节点及政治指向

    安东强
    9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清末法国在华情报机构报告所存孙中山信函,可证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应在1906年初欧游之后,至迟不晚于是年6月.厘定这一问题,可以准确把握孙中山革命学说的变化脉络,以及他的政治指向:在党内打破同盟会成员对三权分立学说的执迷,统一思想认知;对外宣传则要对抗立宪派和占领学理制高点,凸显中国革命学说的先进性,争取欧美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检讨各方关于三权、四权、五权的学理与制度设计的论争和言说,可见三权分立并非牢不可破的真理,适于本国历史与传统的政治学说才可为政治实践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孙中山梁启超五权学说三权分立政治指向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行者"绰号与革命形象

    彭剑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香港求学期间,孙中山就有过被呼为"孙行者""孙悟空"的经历.1896年伦敦被难之后,"行者"绰号更是不胫而走,维新派常以此指代孙中山.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期间,曾经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借用孙行者"有志竟成"占领了天宫,暗示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必将取得胜利.小说中的很多关键情节,与报刊上报道的孙中山行踪颇多吻合,显示了革命派宣传的多样性.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相关报刊曾致力于打造孙中山革命党魁形象,《新西游》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已.

    孙中山汪康年梁启超孙行者《新西游》革命形象

    20世纪上半叶华金栋对藏南的地理调查及其影响

    张皓
    11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金栋是英国对中国西藏地理调查和情报搜集史上的显著人物,他从地理上论证了英国所划"麦克马洪线"的"正确性".他在英国有关"学会"和团体的支持下,专门到中印边界东段东端雅鲁藏布江下峡谷地区和西端门隅地区进行植物搜集、地理调查.他在地理上将西藏高原划分为羌塘高原、外层高原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三个地区.与之相适应,他在植物分布上划分中亚地区、印度-马来亚、东亚地区三个植物带,将这三个地区和三个植物带相连地区视为中印之间的"强度结合地带".他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划分喜马拉雅山脉之南潮湿植物带和之北干燥植物带,声称要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中印"边界线".他向英国政府提出研究报告,建议英国政府采取实际行动,实施"麦克马洪线",侵占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和"强度结合地带"的中国领土.华金栋的行动,使英国政府及英印政府想起"麦克马洪线",英国自1935年开始向"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实施"前进政策".华金栋事例,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英国以及侵藏分子寻找地理依据以侵占中国藏南领土的策略手段.

    华金栋门隅雅鲁藏布江下峡谷"麦克马洪线"

    "新政协运动"概念再探讨

    莫岳云李晨钢
    138-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政协运动"在中共党史上意义非凡、影响深远,但至今未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新政协运动"概念界定入手,明确新政协运动的发起者、领导者和参与主体,分析新政协运动的时间与空间,阐述护送旅港民主人士北上工作与新政协运动的关系,揭示新政协运动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逻辑关联,在此基础上对新政协运动概念做出新的归纳和科学的界定.

    新政协运动协商建国民主人士新政协会议

    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司法接管及政策调整

    李在全
    150-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前后,司法接管是中国共产党接管国民党政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马列主义国家观、政权观、法律观和自身干部队伍实际情况,中共的司法接管既有原则要求,也有弹性策略.东北地区司法接管工作,在解放战争初期即已展开,到1949年前基本结束,相关做法和经验为其后所沿用.三大战役结束后,新解放区迅速扩大,中共面临着大规模接管政权的任务,司法接管随之扩大,如何高效、有序、规范地进行接管,成为急切问题.为此,中共中央于1949年1月发出《关于接管平津国民党司法机关的建议》,同年11月又发出《关于接管国民党司法机关的补充建议》.这两个建议成为司法接管的指导文件,两者总体原则一致,但有所区别,前者较为严格,后者相对缓和,这是中共中央接管政策调整在司法领域的体现.这一调整影响了此后中南、西南、西北等解放区的司法接管工作.接管后的相关司法问题,在以后人民政权巩固过程中加以解决.

    司法接管法官检察官军事管制中共中央

    后羿形象的衍生与文化内涵的建构

    刘全志
    16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早期文献对后羿故事的书写,以互动关联性立场来观察后羿形象衍生的过程,有助于重新审视"历史神话化"或"神话历史化"的单线衍生线索.从"有穷氏后羿"到"当尧之时"射日的后羿,后羿形象经历了多次转换,其中重要的衍生阶段可概括为由夏朝之后羿到符号化的善射之后羿,进而善射之后羿获得历史品格,并与夏之后羿相区分,以至形成生活于帝尧时代的射日之后羿.后羿形象的衍生,经历了历史事件的鉴戒、人物的抽象化和符号化以至历史属性的再次获得、强化和定型.射日之后羿的历史品格促使其所塑造的非凡英雄与圣君明主的结合,以形成"贤才配明君"的文化赋义.

    后羿衍生帝尧文化建构

    重新发现《樵歌》:晚清民国时期朱敦儒词史地位的确立

    孙启洲
    175-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南宋即负词名的朱敦儒,因委身秦桧门下与词集刻本不传的缘故,在宋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未能得到词学家们更多的青睐.直至晚清民初,三卷本《樵歌》的刊行,才使得朱敦儒其人其词再次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文学革命的语境下,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学家,激赏希真词自然舒畅的语言表达与闲适洒脱的个性特质,意在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张目.与此同时,词学家们通过对"词之三变"说的推演,使朱敦儒词在词体发展史中的意义得以凸显,并给予其相当高的词史定位.正是在此过程中,朱敦儒逐渐为文学史家所接受,并被纳入经典作家的序列之中,其词史地位也最终得以确立.

    朱敦儒《樵歌》文学革命词之三变文学史

    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及其背后的新文学话题

    王小惠
    187-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是新文学话语发挥"权力"之结果.五四学人视《金瓶梅》为文学实录,让其成为中国白话文学的历史代表.并且五四学人承认《金瓶梅》对日常生活的微观书写具有超时代价值,使得传统文章学作为潜在的文化结构贯穿于新文学之中.同时五四学人批判民国消费主义文化对《金瓶梅》的利用,提倡严肃的欲望书写.这些重评,既让"实录叙事""微观书写"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被发现,也让"欲望书写"的限度得以明确,更改变了文学史中的《金瓶梅》形象.

    《金瓶梅》新文学运动白话微观叙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