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114X

gdshhkx@163.net

020-38801447

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

广东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其宗旨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自由民主,恪守理论联系实际,崇尚笃实严谨学风,努力探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为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贡献

    李捷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奇迹"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奠基作用,集中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概括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三、突出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领导我们党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四、大胆突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束缚,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铺平了道路;五、全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六、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实现香港、澳门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七、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八、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使党充满新的生机活力.

    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本质

    论邓小平的大历史观

    陈金龙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历史观就是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和广阔历史空间进行评价的方法,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大历史观的概念,但其评价历史的方法中蕴含着大历史观的精髓.邓小平大历史观的生成,有其历史基础、哲学基础、时代条件和主体条件.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评价,诠释了基于大历史观评价历史的方法.邓小平的大历史观是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民族立场与世界情怀、历史与现在未来的有机统一,蕴含历史评价的辩证法.基于大历史观,邓小平确立了评价历史的正确方法,得出了系列重要结论,并促进了历史自信的生成.

    邓小平大历史观生成体现特点价值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义释读、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

    郭跃文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起到了重要历史关头一锤定音的作用,堪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又一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南方谈话"的要义在于,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精辟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解答改革开放中的诸多难题、提出抓住时机加快经济发展的"台阶论"、精辟论述坚持党的领导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对经济特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寄予厚望.党的历任领导人高度肯定"南方谈话"的历史地位,指出"南方谈话"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知、打开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理论."南方谈话"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在于:社会主义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良知学——物的证成或遗忘

    杨儒宾
    3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知学的成立可以归到王阳明的龙场之悟,龙场之悟的内容是新的格致学,也是对朱子学的格致学的反动.王阳明的"良知"是主体化的本体,可谓"乾知",它统摄了主体的情、意、知的功能.良知的作用是无知之知,它与所感者不是主客对列的关系.良知的感应为物,其物不是认知心所对之物,而是无物之物.王阳明的格致是良知直感直应的顿教事件,"心"与"物"都不是经验性的概念,而是超越界的概念,但却又作用于现实世界.朱子的格致论也预设了"心"与"物"都有超越面,它在学者"豁然贯通"的功夫论终点呈现.但在工夫历程中,心知与物理有辩证的关系.学者要先了解现实事物的认知之理,其心中蕴藏的理才可彰显.心中明朗一分后,对物之理可以有更广与更深的理解,如此反复.朱子的格致论强调现实世界的道德判断都要建立在分殊性的、间接性的背景知识上面,最终才可达到心物同时升入先天境界.王阳明与朱子的格致论其实不一定矛盾,但王阳明因强调良知的承体起用,所以彰显了物的先天义,但对物的知识义却无法证成.本文举王阳明用以形容良知妙用之场的书法与军事为例,指出良知的当下判断其实仍建立在广阔的支援性意识的间接性知识上面,良知教是顿教与渐教的统一.

    良知王阳明朱子格物致知焦点意识支援意识

    "双碳"目标下中国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的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

    陈诗一许璐吴海鹏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符合高质量发展与产业链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是我国抢抓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新机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分析产业链绿色低碳的战略逻辑、创新逻辑、竞争逻辑和安全逻辑,阐释了产业链绿色低碳的科学内涵与转型成效.针对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技术、市场、人才和制度等方面挑战,立足"双碳"目标要求,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支持、优化市场机制与激励措施、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意识、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以及锚定绿色产业体系等举措,推动我国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

    产业链绿色低碳化碳达峰碳中和结构转型

    环境信息公开能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环境绩效的视角

    邵帅陈祥
    7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信息公开对于完善中国环境治理体系至关重要,但其能否进一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尚不明晰.本文采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考察了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结果显示:环境信息公开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由环境绩效(即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所表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得到了验证;环境信息公开主要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调整产业结构这两种作用渠道改善城市环境绩效;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环境绩效的改善作用在东部地区、非资源型、高制造业密集度及低环境规制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环境信息公开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绩效PITI指数面板Tobit模型

    我国财政政策跨周期转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基于省级财政支出视角

    刘金全刘君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时变参数模型,从省级层面对我国财政政策周期性进行动态测度,结果显示,随着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我国财政政策周期出现了"跨周期"转变,多数省份呈现财政政策顺周期扩张和逆周期向非周期乃至顺周期转变,这些变化引致全国财政政策跨周期转变,呈现了积极财政政策的一致性和持续性.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各省财政政策调控,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抵御未来财政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财政政策省级财政财政政策周期

    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与中国产业升级

    夏杰长袁航
    10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进海外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22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实施"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对我国产业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满足模型有效性前提下,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2)"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科技人才集聚效应、人力资本高级化效应以及创新创业效应实现;(3)"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因激励手段、城市类型和市场化程度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该促进作用在"供给型政策"与"环境型政策"激励程度更大、"生产型城市"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表现的更大且更显著.

    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科技人才集聚人力资本高级化产业升级

    林家有先生与孙中山研究

    赵立彬谷小水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家有先生是国内孙中山研究的老一辈学者中的杰出代表.自20世纪70年代末走上孙中山研究道路开始,他锐意进取,常研常新,在孙中山研究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学术中坚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林先生以高度的学术自觉,较早对革命史范式进行突破,致力于系统性阐发孙中山的建设思想.晚年主编的《孙中山评传》,则是他奉献给学界的集大成之作.在学术交流等领域,林先生同样身体力行,成就斐然.林家有先生在孙中山研究领域的学术探索,是改革开放时期崛起的第一代学者的奋斗缩影.

    林家有孙中山研究孙中山"建设思想"《孙中山评传》

    清末哲学译介与文化自觉

    熊月之
    12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译介在清末西学输入大潮中蔚为壮观,中文世界译介西方哲学书籍至少有99种,其中哲学概论性著作10种,逻辑学18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此前同类译作.当时哲学界几乎所有领域,包括哲学概论性著作、逻辑学著作被成批介绍进来,古希腊哲学、西方近代哲学,以及从古希腊到近代重要哲学家学说,无一不被介绍.蔡元培、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等众多时代精英投身其中.逻辑学尤受重视,被视为实现社会理想、实业振兴、科学昌盛、国家富强的根本.清末哲学之所以备受重视,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哲学译介、哲学建设被人们视为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这与五四时期揭橥的科学大旗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表现.

    清末哲学译介民族振兴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