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徐僖

月刊

1000-7555

GFZCLBJB@163.net

028-85401653

610065

成都市四川大学(西区)高分子研究所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Journal Polymer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期刊。以专论与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教学讨论、工业技术与开发等拦日报道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关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物化、反应工程、结构与性能、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材料应用与技术开发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及其相关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所开展的科研成果。 本刊由45位学术造诣精深的高分子材料专家组成学术阵容强大的编委会,其中两院院士占30%,由著名高分子专家、中科院院士 徐僖教授任主编。该刊宗旨为面向国民经济,注重学术性、信息性、实用性。读者对象是从事与高分子材料有关的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科研、教学、生产及科技管理人员,有关专业的大学生及研究生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长期被《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 A.)、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等国内、外著名检索刊物和文献数据库摘引和收录,连续多年进入(C. A.)干种表,并列在中国入选科技期刊的前十名。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该刊被引频次1999年为第55位,2000年为第53位,被引频次分别为577和707,在材料类期刊中位居首位。2001年该刊首批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双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科技期刊行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双月刊,国际16开本(A4),每期16印章(253页),采用微机排版,胶印印刷,装帧质量高,国内定价20元/本,全年120元,公开发行,刊号:ISSN 1000—7555、CN51—1293/O6, 邮发刊号62—67,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国外读者可在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订阅,国外发行代号BM6669,补订者可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竭诚欢迎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可重复加工型生物基热固性自修复聚氨酯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李宁张昊王璐瑶张晓宇...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固性聚氨酯树脂存在不可重复加工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材料的使用寿命,同时造成资源浪费.文中以水热法制备了以羟甲基化木质素(Lig-OH)为生物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硬段、三羟甲基丙烷(TMP)为交联型扩链剂、4,4'-二氨基二苯二硫醚(4-SO)为二次扩链剂、4-甲基伞形酮(4-MU)为生物基封端剂的可重复加工型生物基热固性聚氨酯树脂(LPU).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其结构,通过光学显微镜、3D轮廓仪等研究其自修复性能,通过拉伸测试、重复加工测试对其力学性能和可重复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PU-5(TMP用量为18 mmol)的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可达18.92 MPa,断裂伸长率可达709.82%,全切修复后分别可达16.90 MPa,630.32%,修复效率为89%,仍具有使用价值.样条全切修复后树脂经粉碎后可以重新加工成完整的聚氨酯膜使用,具备优异的可重复加工性.并且可实现加热及紫外光下的双重修复功能,其中LPU-2在75 ℃时10 min即可完成划痕修复.

    羟甲基化木质素热固性聚氨酯光热修复可重复加工

    一种基于亚胺键的兼具阻尼和自修复性能的聚氨酯材料

    董光超邵春妍姬依婷田秀娟...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乙二胺和水杨醛为原料,合成了具有双亚胺键结构的芳香类化合物乙二胺席夫碱(ESS),红外光谱和核磁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该化合物成功合成.然后以ESS为扩链剂制备了聚氨酯(EPU),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了其结构组成,热失重分析和动态力学热分析研究了聚氨酯的热稳定性及阻尼性能,利用力学性能测试及光学显微观察对自修复性能进行表征,分析了亚胺键以及不同添加比例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PU的有效阻尼温域可达到-5~100 ℃.根据时温等效原理,有效频率范围可以外推至0.1~103Hz,表现出优异的阻尼性能.EPU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为11.97~16.89 MPa,断裂伸长率为726%~498%.同时EPU在温和的刺激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自修复性能,40 ℃修复12 h,可恢复87.9%的力学性能.60 ℃修复5 min,表面划痕可以愈合,在酸性条件下,EPU的修复能力更好.

    亚胺键聚氨酯材料阻尼性能自修复性能

    植物油基多元醇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防污性能

    葛涛刘若玲罗楚江游榕泽...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高分子防污材料多来源于不可再生、不环保的石化资源,可再生、来源广、价格低廉的植物油基水性聚氨酯的研究多但开发难度相对高,未能广泛应用,因此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植物油基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通过探索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开环环氧大豆油的反应条件,在植物油脂肪酸侧链上偶联上不同链长的聚乙二醇(PEG)防污基团,通过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及核磁共振谱等表征MPEG的开环效率及产物结构,确定了 MPEG开环环氧大豆油的最优开环条件,其羟基与环氧基团摩尔比为1.5∶1,滴完ESO继续反应15 min,所得植物油基防污多元醇羟值范围在77.17~120.20 mg KOH/g.然后将其引入聚氨酯结构中,较简单地制备了系列防污植物油基水性聚氨酯乳液.结果表明,该涂层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以及极易形成生物膜的细菌等均具有良好的防污性能,对生物质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环氧大豆油聚乙二醇甲醚植物油基防污多元醇开环反应水性聚氨酯

    不同盐离子对ι型卡拉胶热塑成膜性能的影响

    陈康罗子木孙桂林张宇...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以水为增塑剂,研究了不同卡拉胶/水溶液比例制备卡拉胶膜材料的热塑加工工艺.在此基础上,分别以Ca2+,Na+和Mg2+为交联剂,研究了盐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对ι型卡拉胶膜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ι型卡拉胶可以在水的作用下,在热压机中热塑加工成型,当ι型卡拉胶/水质量比为1∶0.8左右时成膜效果最佳.卡拉胶膜的结构性能受材料的塑化效果和盐离子的静电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随着离子半径减小(Ca2+>Na+>Mg2+),盐离子与水分子的水合作用增强(Ca2+<Na+<Mg2+),热塑性卡拉胶的塑化效果、膜透光性和热稳定性依次降低.与未改性卡拉胶相比,盐离子改性卡拉胶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有所提高,说明盐离子的静电作用可以增加卡拉胶分子链之间的缠结,提高其力学性能;对比3种盐离子,Ca2+浓度在0~50pL范围内,改性卡拉胶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由原来的4.94 MPa和6.4%分别提高到了 10.18 MPa和9.2%;由于Ca2+与水分子水合作用较弱及二价离子具有更强的静电作用,其改性卡拉胶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其它2种盐离子相比效果更佳.

    ι型卡拉胶盐离子溶液热塑性力学性能

    导热绝缘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王贯春李瑶李吉祥周生态...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采用片层状绝缘导热六方氮化硼(h-BN)和高导热导电铜粉(Cu)复配填充来提升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导热性能.控制导热填料总体积分数为30%,通过改变h-BN和Cu在HDPE中的复配比例,实现复合材料中导热网络通路的构建.扫描电镜结果表明,h-BN进入Cu粉无法占据的HDPE基体,起到桥梁作用.h-BN通过连接其周围的Cu粒子,促进了 HDPE内部导热网络的形成与构筑.Hot Disk测试结果表明,随着h-BN/Cu比值增加,HDPE复合材料导热系数增大.当V(h-BN)∶V(Cu)≤1时,大片径h-BN30/Cu体系的热导率高于小片径h-BN05/Cu改性体系;与之相反,当V(h-BN)∶V(Cu)>1时,相对于大片径h-BN30,小片径h-BN05对复合体系热导率的贡献更明显.通过调控h-BN与Cu的含量,实现了在抑制导电网络形成的前提下大幅改善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其研究工作为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参考.

    高密度聚乙烯氮化硼铜粒子导热网络协同效应

    聚吡咯微胶囊γ-Fe2O3的合成及在膨胀阻燃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张泽瑞龙邈天颜龙徐志胜...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聚吡咯(PPy)微胶囊γ-Fe2O3得到的PPy-Fe2O3为协效剂、二氨基二苯甲烷改性聚磷酸铵(DDP)为阻燃剂制备了膨胀阻燃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结合极限氧指数(LOI)、UL94、热重分析、锥形量热仪及扫描电镜探究PPy-Fe2O3对EP/DDP体系的阻燃性、热稳定性及成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y-Fe2O3的加入可增强EP/DDP体系的阻燃性能、抑烟性能及热稳定性.利用PPy-Fe2O3与DDP复配有助于形成更加致密和稳定的炭层结构以减少热释放和生烟量,其中添加0.2%PPy-Fe2O3与9.8%DDP可使EP复合材料的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与峰值生烟速率(PSPR)分别下降12.3%与11.0%,并成功通过UL94 V-0级且具有35.5%的LOI值.热重分析表明,PPy-Fe2O3的加入显著提高了 EP/DDP体系的热稳定性与成炭性能,其中含0.2%PPy-Fe2O3的EP复合材料在700 ℃时的残炭量达到32.0%.

    γ-Fe2O3聚吡咯环氧树脂阻燃性能微胶囊

    有机改性蒙脱土/硼酸锌/硅橡胶泡沫复合材料制备及阻燃抑烟性能

    刘博冀贤王春雨宫花...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硅橡胶泡沫材料(SRF)的阻燃抑烟性能,采用室温硫化法制备了长链季铵盐(CTAB)有机改性蒙脱土(OMMT)/硼酸锌(ZB)/SRF复合材料.通过极限氧指数(LOI)、水平-垂直燃烧试验(UL-94)、锥形量热分析和热重-差热分析研究了复合材料的阻燃抑烟性能.结果表明,添加2%OMMT和1%ZB的SRF阻燃性能明显提高,LOI为29.5%,阻燃等级达到V-0等级,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和总热释放量(THR)较纯SRF分别降低26.6%和27.0%,烟释放速率峰值(PSPR)和烟总释放量(TSP)比纯SRF分别降低67.8%和66.5%.添加OMMT和ZB之后,SRF表现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更致密的炭层,OMMT和ZB存在一定的气相协同阻燃效应.研究结果为阻燃复合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数据参考.

    硅橡胶泡沫阻燃性能蒙脱土硼酸锌

    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诱导扩链改性对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发泡性能的优化

    沈超蒋团辉李胜男朱能贵...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的低熔体强度限制了其在轻量化方面的应用.文中采用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TGIC)扩链改性PBAT,以改善其熔体强度,从而提高其在注塑成型条件下的发泡性能.通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旋转流变仪和万能力学试验机,研究了不同含量TGIC对PBAT熔融结晶行为、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经TGIC扩链改性后不同PBAT样品的发泡性能.结果表明,适量的TGIC能诱导PBAT形成长链支化结构,提高分子链交联度,降低其结晶度、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同时提高其拉伸强度,但降低了断裂伸长率.改性后的PBAT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复数黏度和较低的损耗因子,表现出应变硬化行为,熔体弹性和强度得到提高.发泡性能分析结果显示,在注塑发泡条件下,含4%TGIC的样品具有最小泡孔直径、最大泡孔密度和均匀泡孔分布,展现出理想泡孔结构,说明经TGIC扩链改性后,PBAT熔体强度得以改善,发泡性能提升.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扩链改性熔体强度发泡性能

    氧化石墨烯改性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摩擦学性能

    李轩周德东何瑜张立京...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静电自组装法将氧化石墨烯(GO)附着在硅烷偶联剂KH550接枝后的玄武岩纤维表面,并采用热模压工艺制备了 GO改性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GBF/PI).对比研究了聚酰亚胺(PI)、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BF/PI)、KH550改性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KBF/PI)、GBF/PI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GBF/PI复合材料的维氏硬度、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为66.5 HV,275.9 MPa和169.8 MPa,较PI试样分别提高约29.2%,45.8%和47.1%,较BF/PI试样分别提高约 21.9%,27.0%和28.1%,较KBF/PI试样分别提高约 6.9%,20.2%和 10.2%.与 PI,BF/PI和KBF/PI试样相比,GBF/PI复合材料具有更优的热稳定性,其中GBF/PI的起始分解温度和质量残留率分别为398.4 ℃和57.70%,明显高于PI树脂的387.5 ℃和49.36%.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与GCr15对磨60 min后,GBF/PI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617,磨损率为5.22×10-6mm3/(N·m),较PI树脂试样分别低约11.4%和47.2%,较BF/PI试样分别低约7.7%和27.0%,较KBF/PI试样分别低约8.4%和12.0%.GO的引入有利于形成致密均匀的摩擦层,减轻了 PI基复合材料摩擦损伤,提高了材料的减磨抗磨性能.

    聚酰亚胺玄武岩纤维氧化石墨烯表面改性摩擦磨损

    航天用氟塑料/金属密封件模压工艺的数值模拟

    楼爽马秀清任子初孔祥号...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氟塑料/金属密封件在航天系统中应用广泛,氟塑料与金属间的连接质量决定了其密封效果,影响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文中基于航天液氧阀密封件,分别简化得到氟塑料/金属密封件的压力场和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对氟塑料填充燕尾槽过程中氟塑料的中心压力、燕尾槽周边压力及温度场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熔体温度时氟塑料的压力变化及不同初始熔体温度时氟塑料与金属模具的温度场变化.结果表明,氟塑料优先填充远离中心区域的燕尾槽外侧区域,最后填充靠近中心的燕尾槽内侧区域,导致燕尾槽区域的熔体压力场分布不均;各区域填充压力随熔体温度升高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合实际加工情况,文中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现有模压工艺进行完善,得到了模具压力从初始的2.2 MPa逐步提升至12.5 MPa的施压曲线.

    氟塑料模压成型数值模拟燕尾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