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故宫博物院院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李文儒

双月刊

0452-7402

010-85117377 85117941

100009

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

故宫博物院院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物考古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故宫藏品研究的论文及研究成果,报道考古新发现及学术动态。介绍历代画名家的书画作品和各种古玩、玉器、雕刻、瓷器作品及古建筑等。辟有书画研究、明清历史、古代工艺、古文字研究、古代建筑、古代陶瓷、古籍版本、帖文献、佛教造像、文物保护等栏目。读者对象为文物考古工作者、历史研究人员、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广在文物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康熙时期法国皇家科学人员在清宫的教学与研究

    詹嘉玲李晨哲
    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17世纪下半叶,为扩展在印度洋地区的海外贸易和传播天主教,在王室支持下,巴黎皇家科学院向中国派遣了由六位耶稣会神父组成的代表团,其目的是集外交、商贸、政治、宗教和科学为一体.本文论述了留在清宫的法国耶稣会成员如何向康熙皇帝传授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哲学等知识,即大量运用巴黎皇家科学院成员的科学成果,尝试在清宫建立一套以"法式科学"为蓝本的科学体系,以及上述知识如何被康熙皇帝接纳乃至在全国推广.西方科学知识融入中国知识体系的这一现象,表现了 17-18世纪清代宫廷对新鲜知识和新奇物品的接纳和融汇.论文以大量的法国档案和文献为依据,从法国视角探讨了17-18世纪中法科学交流.

    巴黎皇家科学院法国耶稣会士康熙皇帝新式几何科学交流

    法国传教士文献所见康熙年间带往中国的器具

    蓝莉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传教士档案中,有清康熙时期(1662-1722)关于安菲特里特号(Amphitrite)航行之前被带到或发送到中国物品的数据.安菲特利特号是第一艘到达中国的法国船,分别于1698年和1701年停靠在广州.为了尽可能准确地识别所提供的物品,本文研究了耶稣会神父洪若(1643-1710)从中国寄给法国的一系列信件,信件列出了可能有利于建立传教士的艺术和科学物品的清单,并注意到发明者、供货商和制造者的签名,说明中法间这种科学和艺术创新的氛围是互动的.

    传教士康熙时代礼品巴黎皇家科学院

    西洋制作乾隆款画珐琅器物考补证

    王翯刘瀚文翟毅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有关法国工匠签名的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检测和文献梳理,进一步明确了故宫博物院所藏三件"乾隆年制"款画珐琅器为法国所造.同时,作者论证了这批法国制造的画珐琅器物进入清宫的时间应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通过对其入藏地点和款识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这批画珐琅器物在乾隆朝宫廷的历史价值.

    画珐琅法国戳记宁寿宫参考号

    从乾隆皇帝1775-1776年"法国定制"看中法宫廷交流的私人性

    赵冰李纬文
    4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定制"是由法国宫廷推动的一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奢侈品流通模式.本文通过1775年3月和1776年1月之间乾隆皇帝向法国定制珐琅器的三道谕旨,并结合数条中文和法文档案的分析,考察乾隆皇帝对法国的认知.该个案研究首次展现了以德·罗边为代表的法国布列塔尼私人贸易网络在中法宫廷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法国珐琅定制法属东印度公司皮埃尔-路易-阿希尔·德·罗边

    路易十五"中国题材"挂毯寻踪

    郭福祥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新发现的档案和实物材料,推断路易十五送给乾隆皇帝的"中国题材"挂毯至少有四件尚存于世.作者通过对故宫博物院藏四件玻璃底片上的挂毯照片,与欧洲现存"中国题材"挂毯实物和设计原稿进行对比,发现路易十五送给乾隆皇帝的这套挂毯在规格和图像内容上都作了相当大的改动.这种改动显示出法国将其作为国礼时所进行的变通.相关信息的追踪,不但丰富了我们对"中国题材"挂毯织作史和流通史的认识,也为探讨中法宫廷交往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细节线索和样本.

    中国题材挂毯壁衣玻璃底片中法宫廷交往礼品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系列图卷考释与典礼空间述要

    张净妮何蓓洁
    6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雍正帝祭先农坛图》系列图卷是雍正朝少有的纪实性绘画长卷,记录了雍正帝亲祭先农和行耕耤礼的场景.已发表的研究论文通常认为该图共两卷存世,但在法国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馆(Mus ée du Quai Branly)尚保存着第三卷《观耕图》.该卷描绘了雍正帝亲耕完毕后于观耕台上观看王公大臣耕耤的场景.本文搜检史料文献,对这套图卷的流转历程、绘制背景和内容进行考辨,尝试结合图卷与礼仪文本,还原雍正帝在祭祀礼仪中对先农坛空间的使用方式,探讨先农坛的礼制空间意义.

    祭先农坛图观耕图雍正皇帝先农坛

    双面插屏:《弘历及妃古装像》新见——兼论弘历妃即孝贤皇后

    林姝
    8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旧藏文物中有一套"清人画弘历及妃古装像",是共用一个文物号的两幅卷轴画.故00006524-1/2为弘历像,故00006524-2/2为弘历妃像.作者在故宫南迁文物清册中发现,这两幅绘画在清宫时期原本不是卷画轴,而是硬木插屏的正背两面.遂追踪溯源,明确了该文物的清宫原藏地为景山寿皇殿,且通过文物南迁清册找回了现已佚失的文物参考号"咸三1",同时梳理了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对其形制改变的过程.作者指出,所谓"弘历妃"实为孝贤皇后,而该插屏是中国古代帝后画像装潢史中现存的孤例,建议定名为"清高宗帝后古装像合装插屏".

    乾隆插屏寿皇殿文物南迁存沪文物点收清册孝贤皇后

    清代国家祭礼等次制度研究

    张小李
    10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国家祭礼分大祀、中祀、群祀三个等级,其礼仪要素具有普遍性,但也有较大的等次差别.群祀与大祀、中祀存在巨大的礼仪鸿沟,大祀与中祀之间也有礼仪等次差异,同一坛庙不同祭祀和不同神位之间礼仪等次差别明显.清代国家祭礼的等次差异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基于实际情况的考量.理清清代国家祭礼礼仪要素共性基础上的等次差别,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国家祭礼,也有利于透彻地了解特定的坛庙祭祀.

    清代国家祭礼大祀中祀群祀等次制度坛庙

    试论"宣德年制"款青花兽面云龙纹器

    马翔宇
    12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宣德时期国力强盛,御窑瓷器的烧造亦进入黄金期.在现存宣德御窑瓷器中,有一类书"宣德年制"款的青花兽面云龙纹器,器身所饰龙纹及兽面纹十分独特,不见于同时期其他瓷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指出,该类器应是宣德皇帝在重要宴仪中御用并赏赐藩属国国王使用的酒器,其纹饰展现了明朝国威.同时,该类器物也为探索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对外赏赐用瓷情况提供了线索.

    宣德酒器龙纹兽面纹

    Abstracts

    142-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