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吴普特

双月刊

1000-7601

ghbjb@nwsuaf.edu.cn

029-87082121

712100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1-14号信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Jour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集中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综合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的学术性刊物。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农学”、“农作物学”、“肥料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及文摘刊物收录。本刊在全国科技期刊排名中居第276位。刊物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专业学会的表彰,其中获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淮南片育成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研究

    张玉娥王岩胡卫国杨剑...
    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芽现状,将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的593份小麦新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种子发芽指数法和整穗发芽法进行穗发芽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供试材料的抗穗发芽能力存在差异,以感型和高感型为主,但抗性品种占比呈逐年增加趋势,由5.4%增长至19.4%.鉴定出中抗整穗发芽和籽粒发芽的小麦品种有'徐麦0054'和'淮麦4046';抗整穗发芽品种5个,包括'机麦212'、'西农733'、'西农633'、'保丰1530'和'济麦44';'西农528'、'龙科1221'等39个品种为中抗整穗发芽;16个品种大田穗发芽率较低.研究结果可为黄淮南片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

    冬小麦穗发芽抗性黄淮南片

    不同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根际微生物功能研究

    王安泽张阿里窦松岩岳红...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20份小麦品种苗期进行抗旱性鉴定,计算综合抗旱指数,筛选获得抗旱小麦品种'汉中白',对抗旱小麦品种'汉中白'的根际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共获得50株菌株,对获得的菌株进行抗旱性筛选后,获得8株抗旱菌株,其中包括2株芽孢乳杆菌属(Paenibacillus)、2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株狭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1株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1株Paraclostridium属.将8株抗旱菌株分别定殖在干旱敏感品种'中国春'的根际,测定干旱胁迫下'中国春'小麦的株高、根长、地上部以及地下部干、鲜质量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在芽孢乳杆菌属侵染'中国春'小麦后,侵染小麦的4个生理指标相对于对照组均有提高,其中平均株高提高了 5.71 cm、平均根长提高了 2.28 cm、平均鲜质量提高了 0.0371 g、平均干质量提高了 0.0118 g,表明芽孢乳杆菌属显著提高了'中国春'小麦的抗旱性.研究表明抗旱品种'汉中白'在干旱胁迫下招募的微生物具有提高旱敏材料'中国春'的抗旱潜能,芽孢乳杆菌可作为潜在的微生物菌剂.

    小麦根际微生物抗旱性鉴定芽孢乳杆菌

    新疆阿克苏地区春油菜品种鉴选及综合评价

    郭文博李海峰温云梦付彦博...
    19-2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新疆油菜目前存在品种混杂退化、单产偏低、含油量偏低、品质低、高产品种缺乏等问题,以67个高产高抗的春油菜品种为供试材料,以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有效分枝总数、株高、主序角果数、主序长度、每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千粒重、产量及倒伏率等指标为鉴选依据,采用加权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建立新疆油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适宜新疆栽培的高产油菜品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产量范围为1 857~5 314.5 kg·hm-2,变异系数为0.151.油菜有效分枝总数、株高、茎粗、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单株角果数、产量和倒伏率可以作为衡量春油菜综合评分的主要性状,其中有效分枝总数和每角粒数与综合评价(D值)相关系数最高,分别达到0.82和0.81(P<0.01).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方程发现,各品种估计精度高于90%,表明构建的回归方程中14个农艺参数对油菜高产性具有较明显影响,该方程也可用于油菜高产评价.根据各品种的综合表现,鉴选出'青杂12号'和'陇油19号'为适宜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种植的春油菜品种.

    春油菜品种鉴选综合评价新疆阿克苏地区

    甘蓝型油菜BnAR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响应低温胁迫的表达分析

    郭志婷秦梦凡李浩东赵飞雪...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中BnAR基因的基本信息、进化关系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对甘蓝型油菜BnAR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探究低温胁迫下家族成员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参考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4个BnAR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将其命名为BnAR-1~BnAR-14,可分为ADC和DapDC两个亚家族;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BnAR基因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区含有多种与激素和胁迫响应相关的元件;甘蓝型油菜组内共线性分析发现11对基因具有共线性关系,Ka/Ks分析发现所有同源基因的比值均小于0.5,说明BnAR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严格的纯化选择;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14个BnAR基因均响应低温胁迫,其中BnAR-4、BnAR-5、BnAR-11和BnAR-13受低温胁迫程度最为强烈,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数据高度一致,因此可将这4个基因作为候选基因进行后续的功能验证.

    甘蓝型油菜BnAR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表达模式:低温胁迫

    水分胁迫程度对不同耐旱型玉米品种强弱势籽粒发育的影响

    徐晨任景全张丽华张宇航...
    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玉米强势粒和弱势粒发育的生理响应机制,在控制条件下开展连续两年的池栽玉米试验,选用两个耐旱型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耐旱型品种+不胁迫(T1)、耐旱型品种+中度水分胁迫(T2)、耐旱型品种+重度水分胁迫(T3)、干旱敏感型品种+不胁迫(T4)、干旱敏感型品种+中度水分胁迫(T5)、干旱敏感型品种+重度水分胁迫(T6)共计6个处理,研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玉米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特性、淀粉合成、激素含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影响玉米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进程,干旱敏感型玉米品种弱势粒在灌浆后期(45 d、55 d)的灌浆速率与各取样时期的百粒重下降幅度均高于耐旱型玉米品种,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的灌浆速率分别平均下降了 30.73%和35.36%.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下降幅度均高于耐旱型玉米品种,其中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最大灌浆速率分别平均下降了 24.97%和39.68%,平均灌浆速率分别下降了23.54%和36.70%.水分胁迫可显著影响玉米强弱势粒淀粉含量、酸性蔗糖转化酶、淀粉合成酶、蔗糖合酶和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含量,以干旱敏感型玉米品种弱势粒变化幅度为最高.与未经水分胁迫处理相比,干旱敏感型玉米品种的产量、穗长、穗直径和穗粒数下降幅度均较高,其中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的玉米产量平均下降9.83%和18.57%,成熟期弱势粒百粒重下降幅度均较高,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平均下降23.51%和36.34%.综上所述,水分胁迫通过影响玉米弱势粒的淀粉合成与灌浆充实对玉米最终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且重度水分胁迫对其影响更为显著.

    玉米水分胁迫强弱势粒淀粉合成植物激素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黄芩生理特性的影响

    陈雨森王浩孙祎洋郭军玲...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正品黄芩为研究对象,设置盆栽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100%、80%、60%、40%,分别代表过量水分供给、适度水分供给、轻度水分亏缺、重度水分亏缺,并以适度水分供给(80%FC,FC为田间持水量)为对照,研究不同梯度水分胁迫及复水处理后黄芩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30 d时,受胁迫处理(100%FC、60%FC、40%FC)的黄芩总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降低7.1%、5.6%、5.9%,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降低6.5%、10.1%、9.3%,电解质相对外渗率较对照处理分别提升46.5%、19.7%、54.9%,丙二醛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提升39.7%、109.7%、360.0%,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处理分别提升2.3%、3.8%、7.5%,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较对照处理分别提升97.4%、105.5%、172.5%.此外,在水分胁迫期间,水分亏缺处理(60%FC、40%FC)导致黄芩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在胁迫30d时分别达49.7 mg·g-1、57.8 mg·g-1,过量水分供给处理(100%FC)导致黄芩过氧化物酶活性提升,在胁迫30 d时达3.99 mg·g-1·min-1.复水能有效降低水分胁迫带来的生理损伤,复水及收获期间,受胁迫处理(100%FC、60%FC、40%FC)黄芩叶绿素超量恢复,总叶绿素含量在复水5 d时较对照处理分别提升5.5%、9.1%、18.2%,受胁迫处理脯氨酸含量与对照处理均降至52.2 mg·g-1附近.重度水分亏缺造成的生理损伤通过复水无法恢复,在收获时40%FC处理中可溶性糖含量达28.6 mg·g-1、丙二醛含量达9.2 mg·g-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达919.9 U·g-1·h-1、过氧化物酶活性达2.0 mg·g-1·min-1,均为处理间较高水平.水分胁迫及复水有利于黄芩产量和质量提升,收获时60%FC处理黄芩苷收获量最高,达629.14 mg·株-1.

    黄芩水分胁迫复水生理特性

    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及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

    冉漫雪孙东宝丁军军
    61-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北方旱作区高效合理的种植模式,选取玉米和毛叶苕子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轮作和连作与间作和单作相结合,共设置玉米轮作单作、毛叶苕子轮作单作、玉米连作单作、毛叶苕子连作单作、玉米/毛叶苕子轮作间作(玉米轮作间作、毛叶苕子轮作间作)、玉米/毛叶苕子连作间作(玉米连作间作、毛叶苕子轮作间作)共6种种植模式,研究作物产量对种植模式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轮作和连作对间作系统中种间关系及生物多样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使毛叶苕子产量显著提升12.66%~21.11%;间作相比于单作使玉米产量显著提升21.92%~26.66%,而使毛叶苕子产量显著降低7.46%~16.43%.不同种植模式中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为1.04~1.09,与单作相比,间作系统存在间作优势,由于玉米的偏土地当量比大于毛叶苕子,且作物竞争强度均小于0,因此间作系统中作物的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且玉米是间作中的优势作物.当种植制度由连作改变为轮作,可通过显著减少种间竞争的方式,驱动玉米和毛叶苕子间作系统增产增效的生物多样性效应由选择效应向互补效应转变.生物多样性效应与作物增产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互补效应和净效应与毛叶苕子增产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间作系统中,产量优势源于系统中劣势作物的产量提升.综上所述,山西晋中旱作农业区实施玉米/毛叶苕子轮作间作种植模式可通过改变作物种间竞争关系来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具有应用价值.

    轮作间作作物产量种间关系选择效应互补效应

    灌溉模式和播种密度对东北地区春小麦光合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丰明王英杰王术庄艳...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挖掘辽宁小麦品种增产增收潜力,以'辽春33'春小麦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4种灌溉模式,包括两种喷灌模式(P1:—条喷灌带服务10行小麦,P2:—条喷灌带服务12行小麦)和两种滴灌模式(D1:—条滴灌带服务6行小麦,D2:—条滴灌带服务8行小麦),并设置4个播种密度水平:225(M1)、262(M2)、300(M3)、337 kg·hm-2(M4),探究播种密度及灌溉模式对春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播种密度条件下,滴灌处理的春小麦光合特性、SPAD值、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均高于喷灌处理,其中滴灌处理D2的春小麦产量较D1、P1和P2处理分别提高2.15%、4.57%和6.16%;同一灌溉模式下,M3密度处理的叶片光合特性、SPAD值、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均优于M1、M2、M4处理,增产幅度为2.44%~10.75%.D2M3处理春小麦籽粒产量达7 025.48 kg·hm-2,较其他处理提高1.24%~15.90%.综上,一条滴灌带服务8行小麦的滴灌方式配合300 kg·hm-2的播种密度可作为辽宁省推荐的春小麦种植模式.

    春小麦播种密度灌溉模式光合效率籽粒产量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新疆高产冬小麦群体特征及抗倒性的影响

    罗霄康文婧刘琪甘长波...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新冬52号'为材料,分别采用4 500、5 250、6 750、9 000 mL·hm-2浓度矮壮素及225、375、525 g·hm-2浓度麦搏进行叶面喷施,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探究植物生长延缓剂种类及用量对小麦群体茎蘖数、株高、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干物质积累量、茎秆抗倒相关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5 250 mL·hm-2矮壮素、225 g·hm-2与525 g·hm-2麦搏的小麦有效穗数均值为645.12万株·hm-2、穗粒数均值为45.76粒、千粒重均值为56.37 g,较对照分别提高3.34%、4.03%和13.48%;其茎蘖成穗率介于49.57%~52.16%,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值为36 555.08 kg·hm-2,单株干物质积累快速增长期平均持续天数为39.6 d,生育期最大叶面积指数介于8.8~9.6;粒数叶比及粒重叶比均值分别为0.41粒·cm-2和23.27 mg·cm-2,较对照分别提高1.28%和16.13%;三个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18.38%、22.24%和24.03%.此外,9 000 mL·hm-2矮壮素和525 g·hm-2麦搏喷施处理均能降低小麦株高并促使整株重心下移,小麦花后20 d时茎秆倒伏指数及基部节间占比均值分别较对照降低36.74%和22.01%,同时增强茎粗和茎秆充实度,改善了茎秆形态,提高了植株抗倒伏能力及群体通风透光能力.

    冬小麦矮壮素麦搏群体特征抗倒性产量

    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的影响

    赫芳芳杨龙龙蒋桂英郭柔谷...
    93-10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焉耆地区高产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及其对水氮互作的响应机制,明确该地区滴灌春小麦的水氮施用量,以'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灌溉处理为主区,包括亏缺灌溉(W1,4 500 m3·hm-2)和适宜灌溉(W2,6 000 m3·hm-2);施氮处理为副区,包括0(N0)、300 kg·hm-2(N1)、400 kg·hm-2(N2),比较分析高产滴灌春小麦花后叶片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与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两品种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转移量、转移率和粒重均先增加后降低,并均以W2N1处理最佳,贡献率则以W1N1处理最佳.两品种快速增长期结束时间(t2)、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t2-t1)、平均灌浆速率(Vmean)、最大灌浆速率(Vmax)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快速增长期时间(t1)为先降低后增加,最大灌浆速率时间(tmax)则持续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茎鞘、叶片的转移量、转移率、贡献率、t2、t2-t1、Vmax、Vmean与粒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两品种的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354和0.5173,与灌浆持续时间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6752和0.6249,表明灌浆持续时间对粒重的影响程度大于平均灌浆速率.在焉耆地区滴灌春小麦生产中,以W2N1处理(灌水6 000 m3·hm-2+施氮300 kg·hm-2)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转运率表现最佳,故推荐其为焉耆地区合理的水氮供给模式.

    滴灌春小麦水氮互作干物质积累转运灌浆特性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