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吴普特

双月刊

1000-7601

ghbjb@nwsuaf.edu.cn

029-87082121

712100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1-14号信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Jour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集中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综合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的学术性刊物。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农学”、“农作物学”、“肥料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及文摘刊物收录。本刊在全国科技期刊排名中居第276位。刊物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专业学会的表彰,其中获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花铃期干旱胁迫对陆地棉农艺性状的影响及其抗旱等级划分

    郑巨云王仲辉王俊铎龚照龙...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花铃期干旱胁迫对不同棉花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对品种进行等级划分,以前期鉴定的30份陆地棉品种进行试验,测定不同品种干旱胁迫组和对照组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等.通过含水量的差异性分析、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抗旱系数分析、3种综合评价值(D、CDC、WDC)相关性分析,证明3种评价值的评价结果一致.通过各性状与D值和WDC值的关联度分析,明确伸长率、单株产量、比强度和整齐度4个指标可作为品种抗旱性鉴定的重要指标.以D值进行聚类分析,对30份品种进行了抗旱等级分类,共分为4大类.第I大类,共有DG219、DG168、DG186等3份材料,属于强抗旱类别;第Ⅱ大类,共有DG270、DG228等12份材料,属于抗旱类别;第Ⅲ大类,仅有1份材料(DG248),属于较敏感类别;第Ⅳ大类,共有DG43、DG42等14份材料,属于敏旱类别.研究结果为品种的鉴定和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陆地棉花铃期干旱胁迫抗旱等级划分

    贯叶金丝桃(Hypericum perforatum)种子灌浆与发芽特性研究

    张丹陈垣郭凤霞梁伟...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贯叶金丝桃(Hypericum perforatum)是抗抑郁中药的基原植物,以有性繁殖为主,种子微小.为了揭示贯叶金丝桃种子发育规律,明确种子适宜采收期,以甘肃礼县栽培的2年生贯叶金丝桃为研究对象,于开花后第5天开始,每隔3 d测定种子粒重变化动态,并拟合Logistic曲线方程,最后测定各时期采收种子的发芽指标.结果表明:贯叶金丝桃种子灌浆持续期44 d,籽粒干质量变化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开花后第5~11天为渐增期,第11~32天为快增期,第32~44天进入稳增期后略有下降.在灌浆过程中,种子鲜质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在花后第32天达到最大值0.2697 g;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呈波动趋势,种子干质量与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在开花后44天达到最大,发芽势在开花后41天达到最大,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与灌浆持续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以上说明甘肃礼县贯叶金丝桃繁种时以开花后44天左右(8月9日前后)为种子采收适宜期,过早采收和延迟采收均影响种子发芽质量.

    贯叶金丝桃种子灌浆发芽特性采收期Logistic模型

    80份紫花苜蓿引进品种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王宁万畅高山闫程铭...
    17-2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室内萌发试验,以80份引进紫花苜蓿主推品种为材料,研究1.2%NaCl处理对紫花苜蓿萌发期根长、芽长、发芽指数、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及根芽比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紫花苜蓿萌发期的耐盐性开展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盐胁迫极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1),不同品种间的变异系数介于0.008~0.723.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3.922%.发芽势与根芽比可作为紫花苜蓿萌发期耐盐性筛选的主要评价指标.聚类分析结果将80份紫花苜蓿品种划分为5个级别,其中强耐盐级别包括9份品种;较强耐盐级别包括14份品种;中等耐盐级别包括43份品种;弱耐盐级别包括13份品种;最弱耐盐级别包括1份品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萌发期强耐盐级别紫花苜蓿品种为:WL168HQ、游客、天马、迪特、巨能801和巨能995.

    紫花苜蓿引进品种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山西44份谷子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芽期耐旱性评价

    侯森秦慧彬李萌王海岗...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山西不同地区的44份谷子地方品种(系)进行了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品质鉴定,调查了不同遗传背景谷子材料的叶鞘色、幼苗叶色、主茎长度、主茎直径、主茎节数、主穗长度、穗松紧度、穗形、粒色、米色、全生育期、千粒重等12个农艺性状,测定了成熟籽粒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两个品质相关性状.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以-0.5 MPa渗透势的PEG溶液测定了各谷子材料芽期的萌发指数、发芽率、根长、芽长、根芽比等耐旱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各数量性状中主茎直径变异系数最大(22.31%),淀粉含量变异系数最小(1.3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茎节数与主茎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茎直径呈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主茎直径和主穗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主茎长度和淀粉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在干旱处理下萌发指数变异系数最大(22.86%),根长变异系数最小(13.7%);在对照下根芽比变异系数最大(17.82%),根长变异系数最小(10.9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萌发耐旱指数(GDRI)与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及相对芽长互为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根芽比与相对根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芽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萌发耐旱指数结合聚类分析对各谷子材料的芽期耐旱性进行了评价并分为5个等级,筛选出'长脖谷'等1级耐旱资源17份.

    谷子农艺性状耐旱性芽期山西地方品种

    8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柴达木旱区的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徐航何霖宋美琪金玲...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青海省柴达木旱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于2020-2022年对引进的8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生产性能评比试验,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适合柴达木旱区种植的优质紫花苜蓿品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1)在2021年,东苜2号的干草产量最高,为11 373.44 kg·hm-2;在2022年,龙牧803的干草产量最高,为13 485.54 kg·hm-2;(2)5909在两年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均最高,分别为14.71%和126.01、14.07%和128.01,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最低,分别为38.67%和36.90%;东苜2号两年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最低,分别为53.68%和51.35%;(3)基于隶属函数法对各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东苜2号、龙牧803和5909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在柴达木干旱区适应性强、饲草产量及品质最优,建议在本地优先推广种植.

    紫花苜蓿生产性能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柴达木旱区

    陕北中部黄土区不同种植年限水稻田有机碳矿化对温度的响应

    赵满兴张霞杨帆马卓...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陕北中部黄土区不同种植年限水稻田有机碳矿化对温度的响应,以陕北南泥湾水稻种植基地不同种植年限(3、30、78 a)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35 d培养试验与矿化动态模型研究方法,解析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均表现为78 a水稻田>30 a水稻田>3 a水稻田>玉米田.土壤累积矿化量、矿化速率、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含量(C0)和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值(C0/SOC)均表现为30℃处理>20℃处理>10℃处理.水稻田矿化累积量均表现为10℃处理(2 015.14 mg·kg-1)显著低于 20℃(2 799.20 mg·kg-1)和 30℃处理(3 078.47 mg·kg-1)(P<0.05),但 20℃与 30℃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玉米田累积矿化量在不同培养温度间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0~20 cm 土层累积矿化量是20~40 cm 土层的1.18倍.供试土壤在温度从10℃升高到20℃时的温度系数(Q10)值(1.38)均高于从20℃升高到30℃时的Q10值(1.14),土层间的Q10值大小关系为0~20 cm>20~40 cm.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含量C0与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C0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未能达到显著水平.C0/SOC随水稻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说明土壤有机碳的固存能力随水稻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

    水稻田种植年限有机碳矿化温度陕北中部

    微生物菌剂对连作芹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结构的影响

    冯海萍陈卓杨虎
    53-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宁南旱区连作4年芹菜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常规施肥(CK)为对照,研究常规施肥+枯草·哈茨复合菌剂(MF),常规施肥+枯草芽孢杆菌(BS),常规施肥+哈茨木霉菌(TH)3个处理对芹菜连作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枯草·哈茨复合菌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34.29%和9.98%.施用微生物菌剂增加了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平均增幅分别为43.16%和12.98%,并显著改变了土壤真菌的β-多样性.被孢霉属(Mortierella)、织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赤霉菌属(Gibberella)、链格孢属(Alternaria)、镰刀菌属(Fusarium)是各处理优势菌属,施用枯草·哈茨复合菌显著降低了赤霉菌属、链格孢属、镰刀霉属等真菌性病原菌的相对丰度,降幅分别为59.88%、51.63%、36.13%.冗余分析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pH值和全磷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驱动因子.综合而言,枯草·哈茨复合菌剂的施用不仅降低了连作芹菜根际土壤镰刀菌属、链格孢属、赤霉菌属等病原菌的富集,还通过改变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进一步重塑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芹菜连作微生物菌剂土壤理化性质真菌群落结构宁南山区

    长期施用秸秆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杨丽王劲松董二伟刘秋霞...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1-2020年在山西榆次区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肥施生物炭(CK+B)、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配施生物炭(NPK+B)共4个处理,种植模式为玉米-高粱轮作,研究有机碳施用5 a和10a对0~20 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及各处理累积秸秆干物质量、养分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生物炭施用5 a和10 a后,与CK比较,CK+B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 46.3%和61.2%;与NPK比较,NPK+B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 67.8%和77.7%.施用10a后CK+B处理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但NPK+B和NPK处理土壤全氮含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生物炭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提升效果显著,施用10 a后CK+B和NPK+B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较CK和NPK处理提升86.4%~46.6%.(2)生物炭施用10 a显著提升了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幅分别为11.4%~11.9%和7.9%~16.2%,但对脲酶、过氧化氢酶和有效磷没有影响.(3)生物炭施用10 a明显提高了抽穗期和成熟期作物地上部磷和钾的累积量,但对成熟期氮素累积吸收量没有影响,无论施肥与否,生物炭对累积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综上可知,长期施用秸秆生物炭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对土壤全氮和有效磷的影响较小,显著提高植株磷和钾吸收,因此在施用秸秆生物炭时应考虑氮的补充,降低钾投入.

    秸秆生物炭长期施用土壤养分含量作物养分吸收作物产量

    氮添加对黄土高原春小麦耕层土壤磷组分及植株磷分布的影响

    殷小东齐鹏焦亚鹏王晓娇...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旱作农田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梯度,分别为0(CK)、75、115、190 kg·hm-2,利用顾益初-蒋柏藩法和Bowman-Cole法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测定收获后0~20 cm耕层土壤的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综合分析氮添加对土壤磷组分、植株器官磷含量的影响和驱动土壤磷转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氮添加增大了土壤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2019年增幅为1.02%~4.93%、2020年增幅为1.31%~4.92%;同时也降低了土壤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降幅分别为0.74%~4.92%(2019年)和2.50%~4.92%(2020年).与对照处理相比,N115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缓效和难以吸收利用的磷源,其中在2019年和2020年无机磷组分Ca8-P分别降低了 8.55%和19.53%,Al-P 分别降低了 9.26%和 12.88%,Fe-P 分别降低了 10.34%和 39.21%,Ca10-P 分别降低了 2.87%和16.27%;有机磷组分MROP分别降低了 18.18%和16.53%,MLOP分别降低了 23.29%和14.59%.氮添加导致土壤有机碳显著提高了 2.85%~5.54%(2019 年)和 8.54%~15.35%(2020 年),但土壤 pH 值显著降低了 0.47%~0.83%和1.85%~2.42%.随着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 890.26~1 961.91、1 886.19~2 263.42 kg·hm-2(2019 年),4 726.41~5 905.79、5 283.62~5 755.19 kg·hm-2(2020 年),均在 N0处理最小,N115处理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磷与无机磷Ca2-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磷MLO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无机磷O-P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氮添加可能通过增加碱性磷酸酶和微生物量碳、氮、磷的有效性,降低土壤中缓效和难以吸收利用的磷源—无机磷Al-P、Fe-P、Ca8-P、Ca10-P的含量,促进有机磷MLOP、MROP的矿化,进而促进黄土高原春小麦耕层土壤有效磷的转化.

    施氮春小麦耕层土壤磷组分植株磷分布黄绵土

    生态转型模式对吕梁山红枣经济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王荟孙琳李嘉琦沐春恒...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吕梁山区红枣经济林不同生态转型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试验选取该地区5种主要的生态转换模式,分别为枣林撂荒(AF)、枣林补种黄芪-柴胡(MM)、补种苜蓿(AL)、补植油松(CP)、补植侧柏(PO),并以清耕枣林为对照(CK),测定并分析各样地0~20 cm 土层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CK相比,除AF模式外,其他生态模式提高了>2.0 mm及>0.25 mm团聚体含量,增量分别为3.75%~9.31%和1.68%~10.36%;同时提高了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增量分别为0.05~0.19、0.03~0.10 mm,CP模式提高幅度最大;(2)所有生态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量为0.24~4.72 g·kg-1,提高幅度为9.25%~182.10%,同时提高了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3)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主要来自于>0.25 mm团聚体,所有生态模式均提高了土壤>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增量为4.20%~22.96%;(4)土壤有机碳及>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参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红枣林补植油松模式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碳、>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

    红枣经济林生态转型模式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吕梁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