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吴普特

双月刊

1000-7601

ghbjb@nwsuaf.edu.cn

029-87082121

712100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1-14号信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Jour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集中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综合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的学术性刊物。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农学”、“农作物学”、“肥料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及文摘刊物收录。本刊在全国科技期刊排名中居第276位。刊物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专业学会的表彰,其中获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单探针热脉冲法测定饱和土壤固体百分比方法研究

    韦昊延成静清武廉策孔琼菊...
    98-10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两组不同含水率下的典型淤泥饱和态土壤—油砂尾矿土壤为例,使用两个独立的探针,基于单探针热脉冲法以及Blackwell方程,提出3种接触热导率的获取方法(HT、HK和Hav方法),通过对比热脉冲法测定值与烘干法得到的真实值检验不同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探针对各组土样的热导率、热扩散率和比热容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探针导致的接触热导率差异并不影响土壤热特性的测定;但在HT方法、HK方法和Hav方法下,扩散率和比热容有显著差异.与烘干法相比,基于HT方法的单探针热脉冲法在不同情景下测定的油砂尾矿固体百分比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能提供可靠的淤泥饱和态土壤干湿状况测定结果.HK方法和Hav方法虽然在第1组样品中表现尚可,对第2组样品测定的准确性不高,表明对同一探针的接触热导率值进行预先标定的方法存在局限性,根据温升曲线拟合获取接触热导率值仍有必要.

    单针热脉冲法饱和土壤土壤含水率土壤热特性土壤固体百分比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富里酸结构的影响

    张敏韩晓增陆欣春陈旭...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化肥有机肥配施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富里酸结构的影响,依托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2001年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15000 kg·hm-2有机肥(NPKM1)及化肥+22500 kg·hm-2有机肥(NPKM2)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富里酸结构及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化肥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分布比例,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CK相比,NPKM1和NPKM2处理的0~2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分布比例分别增加6.2%~26.3%和8.4%~50.2%.(2)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富里酸包含类富里酸、类胡敏酸和类蛋白质共3种荧光组分,化肥有机肥配施提高了类富里酸、类胡敏酸组分荧光强度及百分比和类蛋白质组分荧光强度,降低了类蛋白质组分荧光强度百分比;与CK相比,NPKM1和NPKM2处理>0.25 mm团聚体富里酸的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组分荧光强度分别提高7.0%~30.5%和12.8%~45.4%.同时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富里酸均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FI(荧光指数)>1.4,0.8<BIX(自生源系数)<1.0),呈现强腐殖化和新近自生源特征(3.0<HIX(腐殖化指数)<6.0).(3)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富里酸的SU-VA254、SUVA280和E4/E6值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芳香性增强,分子结构变简单.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富里酸荧光组分、芳香性(SUVA254)、腐殖化程度(HIX、E4/E6)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化肥有机肥配施通过增加团聚体富里酸荧光组分强度,提高团聚体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进而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化肥有机肥配施黑土团聚体稳定性三维荧光光谱富里酸

    秸秆还田与沼液配施对盐渍化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姚应上孙晓雷柳维扬尤永军...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3年开展120 d的室内培养试验,设置棉秆全量还田(AS)、低量沼液单施(LB)、高量沼液单施(HB)、棉秆还田配施低量沼液(AS+LB)、棉秆还田配施高量沼液(AS+HB)共5个处理,分别于3、6、10、20、30、40、60、80、100、120 d进行破坏性采样,分析不同处理土壤主要理化指标和关键酶活性的变化,为南疆棉花秸秆在盐渍环境中的高效腐解和沼液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棉秆还田配施沼液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变化呈现快速增加(0~10 d)和慢速积累(>10 d)两个阶段.与棉秆全量还田相比,高量沼液配施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5.15%、35.26%、79.25%和66.90%,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90.67%、66.54%和44.25%,土壤电导率也有所提升.冗余分析(RDA)揭示了有机质是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控因子,解释了方差变异的54.30%.因此,秸秆还田与沼液配施能够增加棉田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促进酶活性增加,但沼液过量配施会增加土壤盐渍化风险.

    秸秆还田沼液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南疆棉田

    不同改良剂对黑土区大豆连作土壤养分平衡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孙义卓蔡姗姗陈雪丽王伟...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碱性土壤改良剂对黑土区大豆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于2023年设置6种不同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磷肥减量+钙镁磷肥改良剂(CPK)、常规施肥+生物炭(CBK)、常规施肥+生石灰(CNK)及常规施肥+腐植酸肥料(CHK),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CF处理相比,施用改良剂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3.9%~6.9%,全氮含量增加17.0%~41.0%,速效钾含量增加13.9%~21.8%;大豆产量提升9.8%~32.1%,其中CBK处理下大豆产量提升幅度最大.改良后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与改良前相同,但细菌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升高;与CK和CF处理相比,除CNK处理外的其他改良剂处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提高10.6%~16.6%.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多呈正相关关系,土壤交换性酸含量则与Alpha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效磷含量与Simpson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施用改良剂能优化大豆连作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环境,同时提高大豆产量,常规施肥配施生物炭处理效果最佳.

    土壤改良剂连作大豆土壤酸化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结构微生物多样性

    生物炭对骏枣园土壤酶活性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易杭张虎国万胜王姝婧...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3年3月在阿克苏地区骏枣园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生物炭施加水平分别为0(CK)、5(J1)、10(J2)、20(J3)、30(J4)t·hm-2,探究生物炭对盐碱化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CK,J1~J4处理土壤容重降低2.10%~22.38%,土壤pH值升高0.36%~1.32%,阳离子交换量提高6.83%~18.39%,有机质含量增加16.46%~38.12%.J1~J4处理较CK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升6.67%~28.00%、2.94%~45.52%和2.83%~30.29%,蔗糖酶活性变化幅度为-0.42%~27.24%;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4种酶的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CK相比,J1~J4处理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提高7.2%~13.5%和0.15%~0.96%;门水平上排名前10的细菌相对丰度下降4.87%~9.68%.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特性存在相关关系,其中酶活性与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Chao1指数(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NMDS1指数(细菌Beta多样性指数)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可知,10 t·hm-2的生物炭施加量是改善新疆阿克苏骏枣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细菌多样性的最优方案.

    生物炭骏枣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细菌多样性

    土壤调理剂对盐碱地土壤盐分、pH值及麒麟西瓜产量的影响

    王莉莉谭军利陈欣王西娜...
    14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2年在宁夏银川设置田间试验,研究土壤调理剂用量(0,300,600 kg·hm-2)对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pH值以及麒麟西瓜'美都'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盐碱地改良和麒麟西瓜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和土壤pH值均随土壤调理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与不施调理剂对照(CK)相比,调理剂施用量300 kg·hm-2和600 kg·hm-2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分别降低23.20%和27.99%,土壤pH值分别降低1.87%和3.62%;土壤调理剂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含量和西瓜主蔓长、茎粗、叶面积、叶片SPAD值和光合作用,600 kg·hm-2处理的促进效果较好.与CK相比,土壤调理剂施用量300 kg·hm-2和600 kg·hm-2处理麒麟西瓜产量分别提高6.72%和10.97%.西瓜的果皮硬度和纵、横径长度随着土壤调理剂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其中600 kg·hm-2处理显著高于CK;同时600 kg·hm-2处理显著提高了西瓜瓜心可溶性固形物和番茄红素含量,较CK分别提高5.66%和3.54%.综上,自制土壤调理剂显著降低了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和pH值,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同时促进了麒麟西瓜生长,提高了西瓜产量和品质,土壤调理剂用量以600 kg·hm-2为宜.

    土壤调理剂盐碱地土壤盐分麒麟西瓜产量品质

    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杨永柴雨葳常磊王泽义...
    15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0—2022年开展2 a大田试验,设置秸秆带状覆盖3行(SM3)、秸秆带状覆盖4行(SM4)、秸秆带状覆盖5行(SM5)与地膜覆盖(PM)4个处理,以露地不覆盖(CK)为对照,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花前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以及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覆盖处理均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平均生长速率和最大相对生长速率;秸秆带状覆盖处理生育期天数、快速生长阶段表现为延长,PM处理则相反.覆盖措施促进了干物质在穗轴+颖壳中的分配,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贡献率,处理间表现为PM>SM5>SM3>SM4.与CK相比,两个生长季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增产1.94%~18.43%,SM5处理产量最高;PM处理增产18.47%~27.28%.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处理产投比显著高于PM处理,且SM5处理纯收益最高,较CK增加989.81~1351.69 CNY·hm-2.综上,覆盖处理有利于冬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和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其中秸秆带状覆盖5行措施增产、增收综合效果最优,是西北旱地小麦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栽培模式.

    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运转产量Logistic模型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连晓荣何海军李永生周文期...
    167-177,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6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20—2021年在河西走廊灌区不同地区开展试验,研究覆膜和露地两种种植模式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光合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两年参试品种在覆膜条件下的株高较露地种植提高3.96%,轴粗降低6.87%,其他农艺性状两种种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有所不同,但覆膜与露地种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覆膜和露地种植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6381.05 kg·hm-2和16186.05 kg·hm-2,两模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间的粗脂肪、粗蛋白、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与露地种植模式相比,不同地区两个年份下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覆膜种植模式玉米产量分别平均降低5.30%和4.24%,晚熟品种玉米产量平均增加7.91%;与覆膜种植方式相比,露地种植早熟和中熟玉米品种的纯收入分别增加9.19%和6.99%,晚熟品种纯收入平均降低5.08%.综上所述,在河西走廊灌区,早熟和中熟玉米品种推荐选择露地种植,晚熟品种推荐采用覆膜种植.

    种植模式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品质河西灌区

    生物炭和间作鲜食豌豆对氮肥减量下玉米产量的促进效应

    李越樊志龙张刁亮董勇杰...
    17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2—2023年进行裂区试验,主区为玉米‖鲜食豌豆(M‖P)和单作玉米(SM),裂区为地方推荐施氮量(N1,360 kg·hm-2)和减量30%施氮(N2,250 kg·hm-2),裂裂区为施用生物炭(C)和不施用生物炭(A),探究生物炭和间作鲜食豌豆对玉米光合源、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减量30%施氮水平下,间作鲜食豌豆配施生物炭可以使玉米出苗后45~90 d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较SMN1A处理有效减缓了玉米出苗后90~150 d的叶面积指数降低,显著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叶日积(P<0.05).M‖PN2C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较SMN1A处理在玉米出苗后60~90 d分别提高13.0%和15.3%,在玉米出苗后90~150 d分别提高16.2%和19.5%.M‖PN2C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M‖PN1A和SMN1A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3%和17.8%(P<0.05),与M‖PN1C处理无显著差异.间作玉米千粒重较单作玉米平均提高5.2%,且施用生物炭在减量30%施氮水平下较地方推荐施氮量不施用生物炭可提高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间作鲜食豌豆配施生物炭处理的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在N2与N1之间无显著差异.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间作鲜食豌豆配施生物炭通过提高玉米千粒重,使间作玉米在氮肥减量下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因此,玉米‖鲜食豌豆下减量30%施氮配施生物炭可作为干旱绿洲灌区节氮高效种植的参考技术.

    禾豆间作生物炭氮肥减量玉米产量光合特性

    不同覆盖及耕作措施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刘继龙董泽曹晓强王志卓...
    18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覆盖及耕作措施对黑土区坡耕地米-豆轮作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于2022—2023年进行田间试验,设置顺坡碎秆均匀覆盖(SM),横坡碎秆均匀覆盖(CM)、顺坡覆盖作物(SC)和传统耕作(CK)4个处理,分析不同覆盖及耕作措施下土壤养分含量随生育时期和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以及作物产量表现,明确不同覆盖及耕作措施下土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作物生育时期的推进,各处理土壤AP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AK含量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各处理土壤NH4+-N、NO3--N、AP和AK含量随土层加深整体上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各处理的作物干物质量和产量较CK分别显著提升3.29%~11.96%和4.29%~14.77%;除2022年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NH4+-N含量外,其余各土层土壤养分含量与作物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AK含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更高.

    坡耕地米-豆轮作覆盖土壤养分作物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