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吴普特

双月刊

1000-7601

ghbjb@nwsuaf.edu.cn

029-87082121

712100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1-14号信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Jour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集中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综合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的学术性刊物。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农学”、“农作物学”、“肥料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及文摘刊物收录。本刊在全国科技期刊排名中居第276位。刊物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专业学会的表彰,其中获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肥用量和混播比例对麦豆混播草地饲草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刘泽宇刘罡张玉霞王显国...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适宜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的麦豆混播草地氮肥用量和混播比例,设置 0(N0)、70(N70)、140(N140)、210(N210)kg·hm-2共 4 个氮肥施用水平,100∶0(W0)、80∶20(W20)、70∶30(W30)、60∶40(W40)、50∶50(W50)、0∶100(W100)共 6 个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比例处理,进行田间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氮肥用量和混播比例及其交互作用对麦豆混播草地产量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用量的增加,燕麦、饲用豌豆和麦豆总产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N210 处理较其他施氮处理麦豆鲜草总产量提高 24.33%~48.24%,干草总产量提高 56.91%~111.16%;随饲用豌豆混播比例的增加,燕麦鲜草产量呈降低趋势,饲用豌豆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呈增加趋势,麦豆总产量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40 处理麦豆饲草产量最高,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为 29.79 t·hm-2 和9.06 t·hm-2;N210W40 处理下,麦豆混播草地产量最高,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为 34.4 t·hm-2和 10.53 t·hm-2,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 1.42%~89.32%和 0.38%~255.74%.不同混播比例下土地当量比>1,其中W40 处理土地当量比最高(1.19);麦豆混播草地中燕麦的相对产量高于饲用豌豆,燕麦的侵略强度高于 0.综上,建议在科尔沁沙地采用60∶40麦豆混播比例配合 210 kg·hm-2氮肥用量进行麦豆混播草地生产.

    麦豆混播草地氮肥混播比例产量种间关系

    氮密互作对旱作马铃薯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王春艳孟浩峰李玲玲谢军红...
    118-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陇中旱农区马铃薯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陇薯 16 号'为供试品种,设置 2 个施氮量:200 kg·hm-2(N1)和 300 kg·hm-2(N2),3 个种植密度:3.75(D1)、5.25(D2)、6.75(D3)万株·hm-2,共 6 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淀粉积累期,N1D2 处理叶面积指数较N1D1 处理提高 11.91%;在块茎膨大期,N1D2 处理Rubisco活性较N1D3 处理提高9.05%;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N1D2 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最大,两个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 5.29%~31.12%和 8.82%~27.49%;N1D2 处理下产量和净收益最高,2022 年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 6.14%~36.21%和 5.13%~169.16%,2023 年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4.11%~29.46%和21.56%~76.55%.在陇中旱农区,'陇薯16 号'生产中推荐施氮量为 200 kg·hm-2,种植密度为 5.25 万株·hm-2,能够保证马铃薯产量,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

    旱作马铃薯氮密互作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

    冷冻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叶片结构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史洋洋蒲媛媛武军艳孙万仓...
    128-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我国北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响应冷冻胁迫后的生理差异,以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2016TS(G)10 和弱抗寒品种天油 2288 为材料进行低温处理,通过观察植株形态、叶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REL),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含量,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2016TS(G)10 和天油 2288 在-2℃的冷冻胁迫下植株表型和存活率差异最显著.在-2℃持续胁迫 24h的过程中,2 个材料的REL,MDA、SP、SS、Pro含量,Pn、Ci,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a/b生理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强抗寒品系 2016TS(G)10 叶片中的SP、SS含量较弱抗寒品种天油 2288 分别增加了 5.10%和 29.69%(P≤0.01),REL和MDA含量分别下降了 4.8%和 17.9%(P≤0.01).在-2℃下,2016TS(G)10 叶片叶绿体结构完整,有较多淀粉粒的积累;而天油 2288 叶片叶绿体破裂、降解,无淀粉粒.室温恢复 48h后,强抗寒的 2016TS(G)10 表型和Pn 恢复能力更强.因此,鉴定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需要在 0℃~-4℃的低温进行,叶片叶绿体结构和数量的稳定,尤其是淀粉粒的积累是影响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的重要因素.

    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叶片解剖结构生理特性

    氨基酸肥料和鼠李糖脂配施对番茄耐盐性和产量的影响

    户可欣高铱遥许世奇何彦臻...
    139-14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度盐渍土为试验土壤,以普罗旺斯番茄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索了不同配比氨基酸肥料和鼠李糖脂对番茄生长发育、耐盐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度盐渍化土壤常规施肥(氮磷钾复合肥N:P2O5:K2O=20:10:15 基施,高钾复合肥N:P2O5:K2O=10:5:25 追施)条件下,氨基酸肥料单施(灌施氨基酸肥料 300 L·hm-2)显著提高了番茄脯氨酸含量,较常规施肥提高 13.9%.氨基酸肥料配施 24L·hm-2鼠李糖脂处理可进一步提高番茄耐盐性和降低细胞氧化损伤,与氨基酸肥料单施相比,该处理下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1.4%和 20.6%,叶片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丙二醛含量和Na+/K+分别显著降低 23.8%、26.6%和43.0%.同时,氨基酸肥料配施 24L·hm-2鼠李糖脂处理的番茄产量、可溶性糖和Vc含量最高,较氨基酸肥料单施处理分别显著增加38.5%、14.2%和18.2%.总体来看,以300 L·hm-2氨基酸肥料配施24L·hm-2鼠李糖脂效果最佳,可有效缓解盐胁迫对细胞膜的损伤,提高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和光合作用,增强番茄的耐盐性,实现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

    番茄氨基酸肥料鼠李糖脂耐盐性产量

    外源物浸种对苗期遭遇冷害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潘喜鹏李军宏张要朋刘晓成...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棉 113'为试验品种,施用海藻糖、褪黑素和抗坏血酸对棉花进行浸种预处理,在棉花出苗期间遭受低温冷害后,比较 3 种外源物处理的棉花成苗情况、主要农艺性状、生物量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纤维品质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外源物处理的棉花成苗率显著提高 1.3%~6.1%;株高、茎粗和果枝台数分别显著提高 8.1%~9.2%、10.1%~14.6%和 13.7%~22.2%;生物量显著增加 1.6%~20.9%,生物量在库(蕾、花、铃)的分配比例提高 3.3%~16.4%;籽棉产量显著提高 11.7%~18.4%;棉花纤维品质表现较好,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均达到 29 mm以上和 29 cN·tex-1以上,马克隆值为B级.综上所述,外源物浸种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受灾棉花的成苗率,促进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提高产量,其中,100 μmol·L-1褪黑素浸种的效果优于其余 2 种外源物浸种.

    棉花外源物浸种冷害生长发育产量品质

    水盐胁迫对不同品种棉花苗期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影响

    忠智博王淑虹何帅李云霞...
    157-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疆小海子灌区主栽棉花品种'塔河2 号'、'新陆中56 号'、'新陆中87 号'为试验对象,采用完全随机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程度土壤盐分胁迫(S1:3g·kg-1、S2:4.5 g·kg-1、S3:6g·kg-1)和不同灌水上、下限,以田间持水量为标准(W1:灌水上限为 60%、灌水下限为 50%;W2:灌水上限为 70%、灌水下限为 60%;W3:灌水上限为80%、灌水下限为 70%),对棉花叶绿素SPAD值、光合和荧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1 处理在 0~30 cm土层返盐程度最大值为 27.44%,S2 处理和S3 处理分别为 68.44%和 64.39%;棉花苗期除最大电子传递产量以外,所有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品种之间的相关性都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而土壤盐分主要对 Gs、Tr 和 ΦPSII、qP、Y(N0)、α、ETRmax、IK产生显著影响,灌水下限仅对ΦPSII、Y(N0)影响显著(P<0.05);'塔河 2 号'品种在W3S1 处理下的棉花Gs 显著大于W3S2 处理92.1%,'新陆中56 号'品种棉花Pn 和Gs 在W1S1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19.2%~68.2%,'新陆中87号'品种棉花S1处理和S3处理下的W3灌水处理,其Gs 和Tr 较其他灌水处理显著增加 39.4%~53.1%和10.6%~20.8%.因此,'塔河2号'品种棉花对盐分处理更加敏感,'新陆中56号'品种棉花在低盐土壤中,50%θ(田间持水量)的土壤含水率会显著降低光合参数的提升,'新陆中87号'品种棉花在W3灌水处理下更有利于生长.

    水盐胁迫棉花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苗期

    水膜耦合对青贮玉米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张小艳张芮魏鹏程李妙祺...
    16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水分胁迫和地膜覆盖材料对青贮玉米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 2022 年 4-10 月,以'陇青贮 1 号'玉米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田间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 3 个水分梯度,即充分灌溉D1(75%~95%θf,θf为田间持水率)、轻度水分胁迫D2(55%~75%θf)、中度水分胁迫D3(35%~55%θf);以及 4 种覆盖材料,即普通白色覆膜(M1)、黑色地布(M2)、生物降解膜(M3)、液态地膜(M4),共 12 个处理.分析水膜互作对青贮玉米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D1 处理显著提高青贮玉米根际特有微生物种类,M4 处理的根际特有微生物种类相对其他覆膜材料显著提高;(2)各处理土壤细菌共获得 43 个门、109 个纲、285 个目、439个科、735 个属,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丰富,优势菌群始终为变形菌(Proteobacteria)、放线菌(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Acidobacteria);(3)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细菌群落结构聚类情况与水分调亏程度高度吻合.综合来看,水分对青贮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较大,而覆膜材料对其影响较小;(4)在D1 水平时,M3 处理青贮玉米的鲜草、干草产量较M4 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1.58%和16.59%.D2 和D3 处理时,覆膜材料对青贮玉米的鲜草产量影响不显著.所有处理中,D2M3 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均最大,较D1M1 分别增加 38.10%和 12.65%.综合土壤健康和产量效益等目标,用M3 替代M1 或M2 可行,M4 在产量上不具有优势.本试验中,全生育期轻度水分亏缺组合生物降解膜的处理表现更为优异.

    青贮玉米土壤微生物群落水分胁迫覆膜材料产量

    基于模糊Borda组合模型的枸杞品质水氮调控效应评价

    张云亮马彦麟高亚林齐广平...
    179-188,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合适的枸杞(Lycium barbarum L.)水氮供应阈值,利用模糊Borda组合模型评价了不同水氮组合对枸杞品质的调控效应.以三年生'宁杞5 号'枸杞为对象,分析了4 个水分调控水平(以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θf的百分比控制土壤水分上、下限),即充分灌溉W0(75%~85%θf)、轻度水分亏缺W1(65%~75%θf)、中度水分亏缺W2(55%~65%θf)、重度水分亏缺W3(45%~55%θf),和 4 个施氮水平,即不施氮N0(0kg·hm-2)、低施氮量N1(150 kg·hm-2)、中施氮量N2(300 kg·hm-2)、高施氮量N3(450 kg·hm-2),对枸杞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并构建模型对枸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同一水分调控下中低量施氮可提高枸杞果实果径,较高施氮量提高 3.39%~5.19%,随水分亏缺程度加剧枸杞果径呈先增后降变化趋势,其中W0、W1 和W2 较W3 分别提高8.01%、9.44%和 6.92%;枸杞果长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变化趋势,N2 处理提高最大(4.39%),随水分亏缺程度加剧呈降低趋势,各处理较重度水分亏缺提高 2.50%~9.57%;水分调控、施氮水平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枸杞果形指数影响不显著.W1N2 处理的总糖、多糖、脂肪、维生素C和黄酮含量均最高,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了 3.32%~16.93%、7.49%~54.72%、6.50%~45.89%、2.29%~47.41%和 4.14%~28.34%;W2N3 处理的氨基酸含量最高,较其余处理提高了11.12%~86.16%;W0N2 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较其他处理提高了 7.15%~71.67%;W2N1 处理的总酚含量最高,较其他处理提高了 8.54%~65.98%.即轻中度水分亏缺、低中施氮量水平时有利于枸杞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形成.(2)各处理枸杞品质的评价值因模型不同存在明显不一致.剔除主成分分析后,隶属函数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和TOPSIS模型 3 种单一模型各自的评价结果与除该单一模型外其余 2 种模型评价结果的Kendall相关系数通过了Kendall-W协和系数事前检验,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可进行组合评价.(3)对均值法和模糊Borda评价法构建的组合评价模型进行事后检验发现,模糊Borda组合评价模型与各单一模型评价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高于均值法.(4)对基于模糊Borda组合评价模型的枸杞品质评价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水氮供应阈值分别为 348.40~385.08 mm和 270.46~298.92 kg·hm-2时,枸杞的综合品质较优.

    枸杞水氮调控外观品质营养品质模糊Borda组合评价模型

    增温条件下生物炭和腐殖酸改良铜污染土壤对小麦吸持养分的影响

    云望舒刘德鸿寇太记赖路宽...
    18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气候变暖条件下生物炭和腐殖酸对铜(Cu)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于 2020 年在河南省洛阳市,利用田间被动式夜间增温系统,以冬小麦为研究材料,设置了不同温度下[常温(NT)与夜间增温(HT)],Cu污染土壤中施用生物炭(CCu)、低用量腐殖酸(F1Cu)、高用量腐植酸(F2Cu)的双因素盆栽试验,研究了成熟期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N)、磷(P)和铜(Cu)素的吸收利用和转运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田间被动式增温系统在小麦全生育期平均增温 0.56℃,达到了良好的增温效果.Cu污染使得小麦的生长受到抑制,各部位生物量与总生物量显著降低 22.3%~76.0%.HT处理提高了冬小麦生物量(22.3%~27.83%),一定程度缓解了Cu污染对小麦生长的抑制效应;HT处理降低了Cu污染土壤中小麦植株的N、P含量在各组织之间的变化幅度,但对平均含量无显著影响;在CK处理下,对于Cu素转运而言,HT显著提升了Cu素由地下部向地上部转运量的 229.62%,且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中N、P的积累量(11.1%~45.5%).施用腐殖酸和生物炭均减轻了Cu污染对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在总生物量中表现为F2Cu>F1Cu>CCu.施用腐殖酸(F1Cu、F2Cu)对小麦N、P积累量有提升趋势;相比Cu处理显著提升了小麦植株N积累量的 22.2%~100%.添加改良剂均有利于Cu由茎向穗迁移(9.6%~79.8%),而以CCu处理对其转运的促进更加明显.综上,施用腐殖酸、生物炭均可不同程度减缓Cu污染对小麦生长的危害,有助于提升小麦抵御Cu污染胁迫的能力,但改良重金属Cu污染土壤的农业效果可能在未来气候条件下会发生改变.

    冬小麦夜间增温土壤铜污染生物炭腐殖酸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高瑞敏严君韩晓增陈旭...
    198-205,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在东北白浆土地区开展2a定位试验,设置常规耕作对照(CK,无秸秆无有机肥添加)、秸秆还田(S)、有机肥还田(M)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SM)共 4 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有机物料均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 1.81%~6.91%、1.54%~7.48%和 2.04%~7.26%,但对土壤C∶N、C∶P、N∶P无显著影响.施用有机物料均可显著增加土壤碳、氮、磷获取酶的活性,其中土壤氮获取酶活性的增加最为显著,增幅为 60.03%~131.15%,且有机肥还田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对 3 种土壤获取酶的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处理.胞外酶化学计量散点图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受碳和磷的共同限制,而有机物料的投入可缓解这种限制;基于随机森林分析发现,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和磷限制指标的重要因素.

    白浆土有机物料还田土壤化学计量比土壤胞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