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57—2018年和田河源流径流演变特征

    余其鹰张江辉白云岗王硕...
    494-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川径流演变特征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和田河源流乌鲁瓦提站和同古孜洛克站1957—2018年62 a长时间径流实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重标极差分析法,从年代际、年际、季节及月份4个时间尺度分析了和田河源流区径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乌鲁瓦提站和同古孜洛克站的径流年代际变化特征一致,均经历了"平水年-偏丰水年";乌鲁瓦提站和同古孜洛克站年径流量均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径流序列的突变点均为2009年,年径流均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增加;乌鲁瓦提站夏秋季径流量变化对年径流量影响最大,同古孜洛克站夏季径流量对年径流影响最大;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占比在86.11%~90.86%,呈"冬枯夏洪".

    和田河线性趋势径流变化M-K检验重标极差分析

    伊犁河谷西北部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艾力哈木·艾克拉木周金龙张杰魏兴...
    504-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新疆伊犁河谷西北部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运用数理统计以及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图等方法,对2018年伊犁河谷西北部地下水取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属于总硬度偏高的弱碱性水,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整体变异性不大,主要阳离子为Ca2+,主要阴离子为HCO3-.(2)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HCO3·SO4-Ca、HCO3·SO4-Ca·Mg、HCO3·SO4-Ca·Na和HCO3-Ca·Mg型为主.(3)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溶滤作用控制,蒸发-浓缩作用及阳离子交换作用对地下水化学组分有一定的贡献,个别地下水水样点可能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4)地下水中的Na+、Cl-和SO42-主要来自岩盐、石膏等蒸发岩的溶解,Ca2+和Mg2+主要来自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等矿物溶解.

    伊犁河谷西北部地下水化学特征Gibbs图离子比新疆

    融合GPM降水数据的土壤干旱遥感监测

    谭惠芝尹倩姬莉雯芦倩...
    513-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趋势加重,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考虑到陕西省神木市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以及降水对复杂地貌背景区干旱的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应用高精度的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降水数据,建立土壤干旱遥感监测模型,开展能够揭示土壤相对湿度的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合GPM降水数据建立的综合植被、温度和降水的土壤干旱遥感监测模型,能准确的揭示神木市土壤表层10 cm相对湿度,模型中温度和降水的权重较高,体现出温度和降水对区域干旱的主导作用;神木市作物生长季旱情整体处于轻旱强度,平均发生频率为64.44%,且中旱>轻旱>重旱>特旱,干旱强度和发生频率均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4—10月干旱强度整体由轻旱发展至重旱,最后干旱消失.季节上,神木市春旱现象严重,且以中旱发生频率最高.2001—2019年神木市旱情呈略微减轻趋势,但红碱淖湿地因年均气温和年蒸发量明显上升,干旱情况加剧.

    GPMMODIS干旱土壤相对湿度神木市

    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识别

    曹文梅刘廷玺王喜喜王冠丽...
    526-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基于单独光学遥感数据对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LULC)类型的识别,选用2018年64景Sentinel-2影像,结合影像分割技术,利用植被物候信息和生境特征,建立了基于群落水平的LULC决策树识别规则,总体分类精度为0.91,Kappa系数为0.89.分类结果显示:研究区旱地分布面积最大,占33.79%,灌木群落次之,占25.03%,高多样性半灌木群落和乔木林相近,分别为14.54%和10%,低多样性半灌木群落、草甸地和流动沙地分别占5%左右,剩余类型的总占比小于5%.该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反映研究区覆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情况,还能给出不同覆被类型的生长发育状况,可为该区域物质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该区域历史LULC识别提供阈值参考.

    遥感土地利用与覆被多尺度分割决策树分类哨兵2号卫星多时相科尔沁沙地

    1982—2015年科尔沁沙地植被时空变化及气候响应

    崔珍珍马超陈登魁
    536-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82—2015年GIMMS NDVI3g.v1数据,结合站点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及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科尔沁沙地植被覆盖的时空特征、气候响应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科尔沁沙地34 a植被覆盖呈缓慢增加趋势,每10 a增速为0.23%.植被覆盖变化整体上可分为"三升"(1982—1999年、2000—2004年、2008—2012年)和"三降"(1999—2000年、2004—2007年、2012—2015年)的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1999年,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2)科尔沁沙地植被覆盖格局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以"西拉木伦河—新开河"为界线,北部地区植被变化趋势以退化为主,南部地区以改善为主.(3)科尔沁沙地变异系数西高东低,地域性差异明显.低波动变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较高地区(占5.52%),其植被类型主要为针阔混交林.(4)科尔沁沙地植被变化的同向特征强于反向特征,持续退化和持续改善区域分别占61.48%和37.03%.降水是影响研究区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

    科尔沁沙地NDVI3g.v1时空变化气候响应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

    西天山雪岭云杉林分密度对森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的影响

    李宗英罗庆辉许仲林
    545-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雪岭云杉林是新疆天山北坡山地森林中广泛分布的优势种,探讨林分密度对天山雪岭云杉林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和树高-胸径异速生长的影响,对于阐明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在不同林分密度(≤300株·hm-2、300~450株·hm-2、450~600株·hm-2、>600株·hm-2)下雪岭云杉林(Picea schren-kiana)的生长特性,研究林分密度对雪岭云杉林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树高-胸径异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增加,雪岭云杉林各器官平均生物量均降低;树干和树根生物量占比增加,树枝生物量占比减少,树叶和树皮生物量占比变化不显著;雪岭云杉林树高和胸径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雪岭云杉林树高(H)和胸径(D)间具有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其中树高-胸径(H-D)的最优异速生长方程为:y=2.312×x0.900(R2=0.761,P<0.01);随着林分密度增加,雪岭云杉林lgH-lgD呈现出复杂非线性异速生长关系,该关系的显著性受林分密度变化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表明林分密度通过雪岭云杉林对生长资源的竞争影响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研究结果可为雪岭云杉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林分密度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异速生长

    多特征辅助下的GF-6WFV影像准噶尔山楂识别研究

    陈春秀陈蜀江徐世薇陈孟禹...
    553-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分六号WFV数据应用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准噶尔山楂遥感识别在算法、数据源等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联合GF-6 WFV和ZY-3号影像数据提取多种分类特征,基于面向对象分割、特征选择、特征重要性评价与组合以及多分类器联合等方法对准噶尔山楂的遥感识别开展研究,提出优选特征辅助下的面向对象多分类器组合的准噶尔山楂识别算法.研究表明:(1)GF-6 WFV数据能够很好的对准噶尔山楂进行识别,特别是新增的红边波段对树种识别具有重要作用;(2)面向对象分割、特征选择和多特征组合都对准噶尔山楂识别的精度具有正向提升作用;(3)多分类器组合算法能够弥补单一分类器表征力差异造成的误差,显著提高识别精度和算法的稳定性.

    高分六号特征选择面向对象多分类器组合准噶尔山楂

    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及潜在源分析——以乌鲁木齐为例

    刘子龙代斌崔卓彦刘永高...
    562-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2017年乌鲁木齐市的气象参数及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探究了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运用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研究了乌鲁木齐市PM2.5的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超标污染物主要为PM2.5和PM10,除O3外各污染物的浓度均是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温度低、风速小、相对湿度大、乌鲁木齐市三面环山、逆温天气是造成采暖期颗粒物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PM2.5区域传输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在采暖期受来自尼勒克县、沙湾县、呼图壁县、阜康市的短距离传输气团影响很大;PM2.5潜在源区主要集中于阜康市、和静县、沙湾县、昌吉市、沙湾县、吉木萨尔县、玛纳斯县,乌鲁木齐市PM2.5浓度同时受外来污染物输入和本地污染源排放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后向轨迹传输路径潜在源区

    覆膜滴灌棉田地膜残留量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朱金儒李文昊王振华宗睿...
    570-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覆膜滴灌棉田地膜残留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合绿洲覆膜滴灌棉田残膜累积特点,设计对应覆膜年限为5 a、10 a、15 a、20 a、25 a、30 a共6个不同残膜累积梯度,利用桶栽试验,分析了不同覆膜年限棉田中残膜累积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残膜对棉花地上部株高和叶面积影响显著,随残膜量的增加株高和叶面积逐渐降低,当覆膜滴灌20 a时各时期株高和叶面积均显著减小.覆膜滴灌20 a时残膜量的增加开始显著降低棉花地下部根系指标,与CK相比,覆膜滴灌20 a的根长密度降低8.2%,根表面积密度降低10%,根体积降低7.2%,根系直径降低19.4%.残膜量与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覆膜滴灌20 a后相比于CK,地上部干物质量降低20.3%,根部干物质量降低38.4%;棉花产量相比新疆近5 a地区平均单位面积产量降低10.96%.残膜量的增加对棉花的正常生长影响显著,当覆膜滴灌年限达到15~20 a时,棉花的生长与根系指标和产量显著降低.研究结果可为新疆滴灌棉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覆膜滴灌残膜棉花根系产量

    基于风险评估的新疆抗虫棉种植分析

    王振霖吕昭智张鑫刘永建...
    580-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疆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和多年的种群动态趋势,并在收集棉花种植面积、产量、棉花市场价格及棉铃虫防治费用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种群模拟模型(CLIMEX模型)并结合随机模拟方法(@RISK软件),评估不同场景下棉铃虫对新疆棉花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棉铃虫种群模拟表明:随着未来气候变化,新疆棉铃虫的周增长指数(GIw)会增加,棉铃虫越冬蛹羽化的日期明显提前,危害风险可能增加;2种模拟场景结果表明,抗虫棉能有效地降低棉铃虫造成的危害,减少单位面积防治成本.建议新疆相关部门未来可通过种植抗虫棉与害虫综合治理策略(IPM)的有机结合,来减少棉铃虫及次要害虫造成的损失.

    棉铃虫CLIMEX抗虫棉IPM@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