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乌伦古河流域水体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田华辛拓李金芳杨嘉懿...
    1497-1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对不同水体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基于2018年乌伦古河流域不同水体水化学与稳定同位素测试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Gibbs图解、离子比值、Piper三线图等方法,查明了乌伦古河流域水体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探讨了水化学形成机制、演化趋势与水体转化关系.结果表明:河水受岩石风化、蒸发浓缩与混合作用影响,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a·Na为主;湖水受蒸发浓缩作用控制,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型;地下水在岩石风化、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的共同作用下,潜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Na与SO4·HCO3-Na·Ca型,承压水为Cl·SO4-Na型;各水体Piper图表明,地表水与潜水进一步向Cl·SO4-Na型演化;各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富集程度表现为乌伦古湖>吉力湖>河水>潜水>承压水;各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均位于当地雨水线(δD=6.49δ18O-8.63)两侧,表明蒸发与降水是影响水体同位素特征的主要因素;受地质地貌、地层结构影响,潜水与河水水力联系紧密而与承压水联系微弱,区内以潜水向河水补给为主,承压水与潜水存在局部水力联系.

    乌伦古河流域水化学稳定同位素形成机制转化关系

    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强尉飞鸿常康飞王瑞...
    1506-1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54—2018年皇甫川流域长时间序列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监测数据,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法等方法研究了皇甫川流域水沙周期演变特征,应用水文分析法定量评估了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减小趋势,而径流量和输沙量随时间变化却呈显著减小趋势,且径流量减少趋势大于输沙量减少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均从1986年发生由丰到枯的突变.以1954—1986年为基准期,1987—2018年人类活动对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影响分别为83.04%和75.24%,降水变化对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影响分别为16.96%和24.76%.突变年前后输沙量出现明显的下降,产流能力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超过了85%.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是造成皇甫川流域水沙减少的影响因素,其中流域内逐年增强的人类活动是促使皇甫川流域径流和输沙减少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减少是次要因素.

    皇甫川流域降水量人类活动径流量输沙量

    1995—2020年新疆巴里坤湖面积时序变化及归因

    王振李均力包安明张久丹...
    1514-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里坤湖是天山东部山间内陆封闭型湖泊,了解巴里坤湖的演变特征对于开展湖泊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308景Landsat系列和Sentinel 2遥感影像提取1995—2020年湖泊水面的时间序列,并结合巴里坤气象站资料以及从遥感影像上提取的耕地面积数据,分析湖泊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湖泊变化经历了2个阶段:1995—2006年萎缩,从年均值57.33 km2下降到35.53 km2,下降速率1.98 km2·a-1,萎缩35.79%;2006—2020年扩张,从年均值35.53 km2上升到46.59 km2,上升速率0.79 km2·a-1,扩张31.12%.多年湖泊面积的月变化统计表明:湖泊在5月达到最大值(73.09±21.01)km2,11月达到最小值(43.90±16.97)km2.影响因素:1995—2006年,降水变化幅度较小,农业用水与蒸发量增加是巴里坤湖萎缩的主要原因;2006年后,巴里坤县出台多种湿地保护措施,耕地面积扩张趋势得到控制,降水显著增加与蒸发量减少成为湖泊面积扩张的主要原因.

    巴里坤湖湖面变化遥感影响因素新疆

    1961—2013年祁连山区冰川年物质平衡重建

    王利辉秦翔陈记祖张东伟...
    1524-1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的降水数据和气象站的实测气温数据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利用加入辐射项的分布式度日模型,以已有监测冰川资料为基础获取度日因子,通过优化参数,对祁连山流域尺度1961—2013年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序列进行重建.结果表明:祁连山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以1995年为界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1961—1995年,祁连山冰川物质平衡正负交替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小,冰川的消融量和积累量基本持平,平均物质平衡为(0.11±0.13)m w.e.·a-1;1996—2013年,冰川消融迅速加剧,物质平衡恒为负,平均物质平衡为(-0.54±0.13)m w.e.·a-1,主要原因是正积温的逐年升高导致冰川消融加剧.1961—2013年祁连山冰川的累积物质平衡为(-12.76±4.24)m w.e.,空间分布上祁连山中段和东段流域的冰川消融速率大于西段的冰川.

    祁连山流域冰川物质平衡重建

    2011—2020年呼伦湖水质及富营养化变化分析

    于海峰史小红孙标赵胜男...
    1534-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呼伦湖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长时间序列实测水质指标,分析了盐度(S)、电导率(EC)、总溶解性固体(TDS)、pH、透明度(SD)、叶绿素a(Chl.a)、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年际变化.基于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呼伦湖2011—2020年的水质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结合呼伦湖的实际情况,从外源输入与气象条件两方面对水质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11—2020年,S、TDS、EC均有下降,水体盐化现象好转;pH在8.86~9.37之间,水体呈弱碱性;除TP外,TN、COD均有下降.灰色模式综合指数(GC)表明:近10 a中水质最优年为2012年,水质最差年为2011年,整体上看,GC由2011年的4.01降低到2020年的3.35,水质趋于好转.(2)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表明:2011—2020年水体经历中度富营养化—重度富营养化—中度富营养化的变化过程,TLI先上升后下降,由2011年的61.837上升到2016年的71.815,再下降到2020年的61.535,同时风速(WS)和水深(H)是呼伦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驱动因素.现阶段呼伦湖水体污染以氮、磷和有机污染为主,控制上游污废水排放,严控草畜平衡,提高补给水源的水质是改善呼伦湖水质的重要举措.

    呼伦湖富营养化灰色模式识别模型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岱海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张文琦董少刚马铭言赵镇...
    1546-1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岱海面积日趋萎缩,水质日益恶化,已经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水样采集,结合统计分析、舒卡列夫分类、矿物饱和指数、离子比例分析、氯碱指数等水化学分析方法,对岱海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影响岱海区域地下水水环境演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岱海盆地地下水呈弱碱性,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水为主;从盆地边缘到岱海,水化学类型从HCO3-Ca向Cl-Na型过渡,控制水化学成分的作用由溶滤作用向蒸发浓缩作用过渡.(2)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溶滤、离子交换、脱硫酸以及人为作用控制,其中碳酸盐矿物、硅酸盐矿物、石膏和岩盐的溶解沉淀对地下水化学组分有重要影响.(3)NO3--N含量受氮肥、人畜粪便排放等人为作用影响;地下水赋存特征对NO3--N浓度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影响.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水-岩相互作用岱海盆地

    数值模拟方法在河流冰塞水位模拟中的应用——以黄河三湖河口弯道段为例

    徐凯莉吕海深刘名文朱永华...
    1556-1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开源的河冰数值模型RIVICE模拟黄河三湖河口弯道段2008—2010年开河期的冰塞水位,并进行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研究所使用的流量、水位、冰厚等数据均来自水文年鉴.结果表明,用RIVICE模型模拟开河期冰塞水位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冰塞回水水位对上游边界流量十分敏感,说明了水利工程调控的重要性,研究通过数值模型对冰塞水位进行模拟及演变预测,为水利工程调控和凌汛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黄河三湖河口弯道段冰塞水位RIVICE模型

    基于GEV分布的西营河流域洪水特性分析

    陈庭兴吕海深朱永华
    1563-1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西营河九条岭水文站1972—2019年逐年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采用年最大值抽样法得到年最大日流量、春、夏季最大日流量共3个样本序列,用M-K检验法分析其变化趋势,并采用GEV分布对3组序列进行拟合分析,使用K-S法与PPCC检验法评价理论分布与实测序列的拟合精度.结果表明:GEV分布能够很好的拟合九条岭水文站的最大日流量序列.根据理论重现期分析,流域内春季发生洪水的次数在减少,夏季发生洪水的次数自1980s以来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山区径流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增温变枯现象普遍.春季高频次的发生温度骤升现象,使得春季洪水发生时间提前,雪冰融水补给比例减少导致西营河流域春季发生洪水次数减少,夏季汛期降水量很大程度决定着流域内洪水大小,流域内年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与发生洪水事件的次数的年际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波动趋势.

    GEV分布洪水频率温度骤升气候变化西营河流域西北地区

    新疆和田河径流丰枯评价及组合分析

    黄星陈伏龙赵琪何朝飞...
    1570-1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同古孜洛克和乌鲁瓦提水文站1960—2016年年尺度与月尺度径流数据,分别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和模糊集对分析法对和田河2大支流进行丰枯类别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选模糊集对法和Copula函数法计算2条源流径流丰枯组合概率,同时分析2支流间互补的优劣性.结果表明:模糊集对法考虑了年内径流贡献度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玉龙喀什河枯水年占比最高,应提高枯水期水资源利用,喀拉喀什河平水年占比最高,表明喀拉喀什河常年来水稳定;统计法和Copula函数得出的丰枯概率存在差异性与数据使用、划分方式及源流区域海拔有关,2种方法结果均表现为异步丰枯概率大于同步丰枯概率,两支流具有较好互补性.该结果能更清晰的描述和田河径流丰枯状态及丰枯组合特性,可为和田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模糊集对法Copula函数均值标准差法丰枯组合和田河新疆

    近53 a新疆水分盈亏量时空变化特征

    卢宝宝孙慧兰姜泉泉曹丽君...
    1579-1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新疆58个气象站1965—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通过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潜在蒸散,并结合降水量求得水分盈亏量;应用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水分盈亏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53 a来新疆地区水分盈亏量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天山以南水分盈亏量增加速率最大,其次是天山以北,天山区最小,全疆平均增加速率为72.28 mm·(10a)-1;季节上水分盈亏量的变化: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线性变化速率最大,冬季最小.(2)空间上各季节水分亏损最大值主要出现在吐鲁番盆地及周边、哈密地区以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部地区,最小值主要位于伊犁河谷及阿勒泰地区.变化趋势上大部分地区年水分盈亏量都处于增加趋势,减小趋势主要位于天山以北及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3)新疆平均水分盈亏量时序数据1985年发生了一次突变,除天山以北地区外,其余地区2000年以来水分盈亏量下降趋势明显,并且以28 a的时间周期为第一主周期发生变化.

    新疆水分盈亏Penman-Monteith模型气候变化时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