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矿区植被-水-土响应关系研究进展分析

    王义张俊娥程洋陈静...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双碳目标与我国西部煤炭资源持续开发的形势下,干旱半干旱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稳定面临重大挑战.矿区生态系统修复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为了解采矿活动对土壤、水资源与植被生长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响应关系的研究态势,利用CiteSpace、VOSviewer、Pajek等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到的1991-2022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前发文较少,其后年发文量呈抛物线式增长,尤其是近五年以来,有关矿区植被修复与土壤、水之间响应关系的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发文量远高于其他国家,发文机构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学术合作网络;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当前的研究文献集中于矿区生态遥感监测、恢复区土壤重建、矿区地下水储量与生态环境演化特征等方面.研究指出,土壤含水量是矿区影响植被生长最重要的土壤理化性质因子,埋深阈值决定地下水是否对地表植被与土壤提供水源,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受水土资源的协调影响.保水采煤技术提升、地裂缝治理、土壤健康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是碳减排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主要研究方向.

    煤矿区黄土高原植被土壤与地下水文献计量学

    4000年以来鲁北平原典型剖面古火重建及人类活动

    王雪梅谭志海苗继红雷秋景...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山东常徐村(CX)沉积物剖面进行野外采样,分析测定黑碳、磁化率、烧失量、地球化学元素等古环境指标,试图探讨生物质燃烧与人类活动、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4000~2800a BP.时期,气候从温湿向温凉偏干转变,局地野火偶尔发生.其中距今3500~3000年黑碳出现明显的峰值,这可能是因为商周时期当地人类生产生活诱发生物质燃烧事件所产生的黑碳颗粒,经过流水侵蚀作用和再堆积过程,致使黑碳浓度明显增加,气候和植被是野火发生与蔓延的限制因素.2)2800~2000a BP.时期,气候向暖干趋势转变,野火频率明显上升,这可能与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类大面积的土地利用有关.野火发生与人类活动及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但植被仍是影响野火发生的先决条件.3)2000~500a BP.时期,气候变得冷干,野火频率处于较低水平且趋于稳定,这可能是因为人类生产达到稳定阶段,土地已开垦殆尽,同时灌溉农业建立,气候是野火事件的主控因素.4)500a BP.以来,气候进一步干旱,广泛的生物质燃烧,尤其是近300a BP.进入快速增加阶段,这是清朝以来气候干旱化,加之人口急剧增加,人类焚林开荒等活动加剧所致,人类活动已成为野火发生的关键因子.

    野火黑碳全新世气候变化鲁北平原

    碳排放"双控"背景下的建筑能耗总量省际分配——基于公平与效率耦合的视角

    蔡伟光刘奇琪李睿霍腾飞...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要求各领域妥善处理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探寻兼顾区域发展需求与碳减排需要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方案,是建筑部门响应碳排放"双控"国家战略,实现建筑领域安全降碳的关键.基于公平-效率耦合的视角,文中提出地区内"公平与效率的适度兼顾"以及地区间"公平与效率兼顾程度相当"的原则,以碳排放总量目标为约束,构建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模型.通过蒙特卡罗与数值模拟技术,获取2030年建筑能耗省级配额,并将其与以能耗总量目标为约束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是约束条件的满足程度,还是碳减排潜力的实现深度,以碳排放总量目标为约束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方案都是符合多维度要求的最优选择,其公平与效率兼顾程度为12%,公共建筑与城镇居住建筑将是未来节能减排的重点.

    碳排放"双控"建筑部门公平-效率耦合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

    基于分类组合评价方法的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以泰安市城区为例

    孟令华朱礼敏邢香粉杨树杰...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水质量评价是地下水环境保护、治理及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泰安城区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是泰安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为准确反映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系统采集并分析了地下水样品119组,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法和最差指标判别法相结合的分类组合评价方法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一般化学指标15项、无机毒理指标6项、毒性重金属5项、有机指标26项.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质量相对较差,可直接作为生活饮用水源或经适当处理后可做生活饮用水源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68.07%,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样品占31.93%,地下水的综合质量为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孔隙水;地下水综合质量受到天然地质环境背景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人类活动贡献率为54.36%,其中影响最大的指标为一般化学指标总硬度和无机毒理指标硝酸盐,超Ⅲ类指标影响率分别为74.39%、59.76%.分类组合评价方法考虑了一般化学指标与毒理学指标之间的差异性,解决了传统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过于集中且Ⅲ类水出现概率低、最差指标判别法评价结果过于悲观的问题,是一种有效的区域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地下水质量分类组合评价方法人类活动泰安市

    干旱地区谷子适宜土壤湿度下限动态指标

    魏学张明雪李博侯琼...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大田遮雨和盆栽的方法进行水分控制试验,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了谷子5个发育时段适宜土壤湿度下限指标,通过多项式拟合方法插值形成土壤水分下限动态指标曲线.结果表明:谷子生长期土壤水分下限呈抛物线型变化,播种至出苗土壤水分下限为60%,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20cm;出苗至拔节水分需求较低,土壤水分下限为5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30cm;拔节至抽穗为水分敏感期,根系继续向下伸展,土壤水分下限为6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50cm;抽穗至灌浆为谷子需水最多时期,土壤水分下限为7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50cm 土层;灌浆至成熟期需水有所减少,土壤水分下限为6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50cm 土层.基于发育进程和积温方法建立的土壤湿度动态方程,相关指数R2分别为0.9706和0.9302,此方法可在谷子节水灌溉预报工作中应用.

    谷子土壤湿度下限动态指标节水灌溉

    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油用向日葵多点试验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赵长延段维朱志锋马宗兴...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油用向日葵新品种的推广进行区域比较试验,准确评价参试向日葵不同品种重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表现,筛选出适宜种植品种和种植区域,文中利用AMMI模型和GGE模型对油葵区域试验中的15个参试品种、5个试验地点综合评价,分析不同油葵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及不同试验点的代表性.综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品种受基因影响最显著.通过两个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品种S2203、S2205和S2207是比较理想品种,另外银川和赤峰试验点效果较好.AMMI和GGE模型综合分析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为新品种筛选及理想试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AMMI模型GGE双标图油用向日葵稳定性适应性

    樟子松人工成熟林凋落物产量及影响因素

    张野雷泽勇赵国军周凤艳...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樟子松作为北方关键的造林树种,在引种到章古台后,其成熟期提前,养分输入主要依赖凋落物.为了揭示樟子松人工成熟林凋落物产量的变化机理并为林地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的樟子松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年凋落物总量、各组分凋落量的月动态以及凋落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进入成熟期后,樟子松人工林凋落总量的月动态呈现双峰型.在5月,各组分凋落量相对均衡;而在10月,凋落总量的绝大多数成分为针叶,占比达到90.86%.在不同林分密度和不同林分生长阶段,针叶均是樟子松凋落物的主要成分,其占凋落总量的比例均超过一半.林分生长阶段和林分密度的差异对凋落总量及各组分凋落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林分生长阶段和林分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此外,风速是影响枝条凋落量的关键因素,而月平均温度则是影响凋落总量的关键因素,降水量对各组分凋落量的影响较小.在625N·hm-2条件下,环境因子更能满足樟子松人工林在成熟期的生长需求.

    樟子松成熟林凋落物产量凋落物组成气候因子影响林分密度

    青海云杉响应锈菌侵染转录组分析

    李海兰白露超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锈菌与青海云杉之间的互作机制,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青海云杉健康植株和发病植株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差异倍数(FC)≥2且错误发现率(FDR)<0.01为标准,共获得15408个差异表达基因,有10296个差异基因上调,5112个差异基因下调.GO注释中,DEGs显著富集到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催化活性和结合等过程.KEGG注释中,DEGs显著富集到核糖体、植物与病原互作、内质网蛋白加工、信号转导等过程,通过分析相关通路发现,青海云杉响应锈菌侵染的分子机制受多基因网络系统的调控.为验证RNA-seq数据的可靠性,对10个DEGs进行RT-qPCR表达量检测,验证结果为,RT-qPCR和RNA-seq测得的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这有助于深入研究候选基因在青海云杉响应锈菌侵染中的作用,同时也为开展青海云杉抗病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青海云杉锈菌转录组互作

    苹果种植户有机肥施用的经济效果评价——基于新成本效率模型的对比分析

    张美玲张复宏
    15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有机肥施用的经济效果,对不同规模种植户有机肥施用的成本效率给予科学的评价.文中基于489户山东苹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采用PSM模型及新成本效率模型对苹果种植户施用有机肥的生产效率及经济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较之未施用有机肥的对照组,施用有机肥使生产技术效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单位土地净利润分别平均提升了 4.8%、1111.53kg/人、6786.14kg/hm2、2.28万元/hm2.2)通过对比不同规模种植户的新成本效率发现,种植规模在0.267~0.533hm2的各项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且种植规模与生产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3)持续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抑制投入技术的无效损失并促进苹果等多年生高价值农产品的节本增效.为此,建议政府等有关部门应通过加大信息干预的力度、强化专业技术培训、优化要素投入的配置方式提高种植户有机肥的施用水平,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

    经济效果有机肥施用PSM模型新成本效率模型苹果种植户

    青少年研学群体的自然关联性建构研究——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花菲菲白凯胡宪洋
    16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关联性研究是系统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论突破口.基于本土案例的思考,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案例地,聚焦青少年研学群体,借助Q方法,旨在回答该群体"通过什么"以及"如何"发展其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青少年研学群体自然关联性包括四个基本维度,即基于自然的自我意识、面对自然的主体情感、融入自然的积极体验以及针对自然的整体认知.研究总结提出了自然关联性的结构框架,用以呈现与解释青少年研学群体自然关联性的形成过程.上述结论充实并完善了自然关联性的概念体系,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本土文化视域下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延伸与实践需要.

    自然关联性青少年研学群体王阳明心学Q方法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