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汉语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汉语研究
古汉语研究

蒋冀骋

季刊

1001-5442

0731-88872560

410081

湖南长沙师范大学

古汉语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语言文字学学术刊物。刊登有关古代汉语的学术研究文章,内容涉及文字、音韵、词汇、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读者对象为古汉语研究教学人员、文史工作者、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及古文爱好者。有英文目次 。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藏缅语双音节化的特点及管控力——兼反观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

    戴庆厦许怡
    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缅语普遍存在双音节化,双音节化是藏缅语的共同基因.论文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特别是分析性眼光,以藏缅语族语言的大量语料为依据,描写、分析了藏缅语双音节化的特点.指出:藏缅语的双音节化具有普遍性和不平衡性,是在内部动因和外部影响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其产生的途径有组合式、韵律式、重叠式、增减式、借入式等五种.双音节化对语音类型、构词方式、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句法特点等方面的特点和演变具有一定的管控力.还指出,汉语与藏缅语有亲缘关系,都有分析性基因,同样都存在双音节化趋势.但由于汉语和藏缅语的演变特点存在差异,其双音节化的发展也有所不同,表现在双音节化的形成途径、管控力的强度等方面.论文分析了汉语和藏缅语双音节化的共性和差异,认为其比较有助于汉藏语研究的深入.

    藏缅语双音节化反观汉语

    明末福建闽南漳州方言音系及其性质研究——《漳州话语法》(1620)个案研究

    马重奇王彩
    1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们发现一部西班牙传教士编撰的明末漳州方言文献手稿本《漳州话语法》.本文首先对《漳州话语法》音系进行归纳,归纳出声母17个,韵母60个,声调7个,并对其音值进行拟测.其次,将《漳州话语法》音系与清代两种西文文献《福建方言字典》和《福建漳州方言词汇》进行历史比较.通过比较,《漳州话语法》比清代两种文献少了声母gn[ŋ],声调系统则是一致的,只有60个韵母,比《福建方言字典》少26个韵母,比《福建漳州方言词汇》少 10个韵母,这是由于三种文献中《漳州话语法》体量最小的缘故.通过考证,《福建方言字典》反映了漳州府漳浦县方言音系,《福建漳州话词汇》则反映了漳州府龙溪县方言音系.最后,《漳州话语法》音系与现代漳州10个主要方言点进行历时比较,笔者认为,《漳州话语法》音系应该是综合了明末漳州府海澄、龙溪、漳浦等方言点的综合音系.

    漳州话语法漳州方言声韵调系统音系性质研究

    论"文""字"职用的异同

    李运富闫潇
    3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始见于甲骨文,形体来源于有文身之人形,本义为刻画线纹或刻画的线纹,先秦时已引申出文字符号义."字"始见于金文,形体来源于双手助产妇分娩之形,与"娩"字同形分化,专门记录生育义,并引申指由"名"滋生的字号,约在西汉时,由名字称号义引申出文字符号义.许慎对"文""字"的分别说明,意在阐释同一事物的不同命名及其理据,而不在辨明所指的结构类型差异,故"文""字"指称文字符号时基本含义相同,常通用同用.但由于"文""字"产生文字符号义的时代不同,音义来源不同,引申路向不同,存现语境不同,二者又各有使用特点,在某些情况下不可互换."文""字"的使用区别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古代与后代的区别;二是群体与个体的区别;三是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文字理据职用同异

    谈甲骨文"在+地名+官名+人名"结构——也谈"在□田(农)"一语的含义

    张玉金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殷墟甲骨文中存在"在+地名+官名+人名"结构,"犬""田""牧""卫"等官名都可以出现在上述结构中,这是最繁复的结构,它还有一些省减形式.《合补》4923反和《缀汇》585反中的"在□田",不应解释为在某地的田地,而是指在某地的田官;"在□田"后的"(农)",不是指耕作的人,而是人名.

    甲骨文"在+地名+官名+人名"结构同位短语

    《集韵》释义失误辨正

    熊加全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丁度等编撰的《集韵》是一部大型辞书,在中国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编纂失误与传抄失误等原因的影响,该书在释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选取了《集韵》释义失误的24个例字进行考辨,以期为《集韵》文本的校勘与整理以及后世大型辞书的修订与完善提供参考.

    集韵释义辨正

    钱大昭《广雅疏义》训诂胜义举隅

    周媛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大昭《广雅疏义》和王念孙《广雅疏证》同为清代乾嘉时期注疏《广雅》的重要著作,两书虽体例不尽相同,补正脱文讹字各有详略,但释训字义十同八九,其搜辑之博,疏解之精,皆难分轩轾.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界一直以来对《广雅疏义》的关注和研究不足,对其内容、学术价值和地位缺乏公允的评价和应有的肯定.有鉴于此,我们将两书的词义释训细加对比,列举一些《广雅疏义》中对词义的疏解和训释较《广雅疏证》更为精到透辟的例证,以期充分认识《广雅疏义》的成就与价值,对其历史地位给予准确恰当的评价,复原清代《广雅》注疏的真实样态和整体面貌,推动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广雅广雅疏义训诂

    "活VP"中"活"的语义演变及其机制与动因

    董正存李孟诗
    8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史"活VP"中的"活"具有形容词和副词两种用法.用于形容词时,"活"有两个意义,分别为"有生命的"和"生动;形象";用于副词时,"活"有三个意义,分别为"在有生命的状态下"、"生硬地;强制地"和"简直;真正;纯粹"."活"的五个意义沿着[+有生]和[+形象]两个语义演变维度形成了两条迥然有异的语义演变路径:1)"有生命的>在有生命的状态下>生硬地;强制的";2)"有生命的>生动;形象>简直;真正;纯粹".在"活"的语义演变过程中,"活"自身的语义、其所适用的语用模式、隐喻和转喻、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活"的意义和用法可知,现代汉语副词"活活"的三个意义之间不存在演变关系.

    "活VP""活"语义演变

    时间副词"将"相对将来时用法的量化分析

    张希陈前瑞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史传类语料中时间副词"将"相对将来时用法的量化分析显示,相对将来时也是情态义与时间参照义的复合,但不以预测为焦点语义."将"在历时上呈现出从意向义向时间参照义发展、从近将来向远将来发展的趋势,具有从属小句的用法但未发展到从属情态的用法,符合类型学中将来时语义演变的一般规律.从"将"的量化分析来看,相对将来时仍然可以归为比较概念意义上的将来时.

    时间副词相对将来时语法化比较概念

    互动视角下近代南北官话"给"表被动用法的演变

    孟繁杰李焱
    11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官话中"给"的被动用法的产生并非一个单线演变的过程.表示给予义的"给"首先出现于北方官话中,受满语影响产生了少量的被动用法,并随着满语的衰退而萎缩.表示"给予"义的"给"传入南方后,对闽、吴等方言区表示"给予"义的同义方言词进行了替换,并在南方官话中形成了"给"表被动用法的普及,之后再由南方向北方转移,最终完成了在北方官话中的传播.因此,现代汉语"给"表被动用法的形成是受满语和汉语及南北方官话互动影响的结果.

    "给"被动官话演变互动

    Abstracts

    126-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