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新闻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新闻界
国际新闻界

陈力丹

月刊

1002-5685

010-82509362

100872

北京中关村大街59号

国际新闻界/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国际新闻界简报》。新闻传播专业刊物。主要研究国际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介绍国际新闻人物,报道热点问题,并对重大新闻事件作背景分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代新闻界的"事实"概念及其话语变迁——从徐宝璜的"新闻"定义谈起

    操瑞青
    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中国早有"事实"之说,并在"虚-实"对应的话语框架中被国人长期使用.而清末对译英文"Fact"的"事实"则源自日本,构成"事实(客观)-理论(主观)"二元对应的话语框架.此框架被引入报界后,转化为新闻思想领域关于"事实"和"言论"关系的话语辨析,影响深远.清末侧重"言论"的作用,主张"言论为事实之母",民初则突出"事实"的地位,强调"言论必于事实上负责任".文章指出,两种"事实"概念在清末是分离的,至民初则结合到一起,它们最终促成彼时新闻界重"事实"轻"言论"的认知取向.此种取向,为"五四"时期新闻本位思想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清末民初新闻思想事实徐宝璜

    传播研究中的"功能主义":一个历史概念的蕴含与演化

    展宁周晨静
    2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贯穿于传播研究历史的"功能主义"不仅缺乏统一明确的定义,而且在价值特征上含混模糊.本文将功能主义置于社会理论与传播研究的源流演变中进行追溯,首先梳理了1940年代社会科学视野变换背景下,拉斯韦尔与默顿各自表述的功能主义涵义;接着探讨了赖特与卡茨如何在此基础上对功能主义进行再加工,并给传播研究贴上"功能主义"的标签;在此标签下,作为学界走出短期效果研究桎梏希望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和效果研究殊途同归,标志着功能主义的固化.随着1960年代社会形态的变化,强调系统均衡的功能主义因素被逐渐重构,传播研究吸收了融合更多理论传统的功能主义取向,在断裂与延续中继续发展.

    功能主义传播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效果研究社会理论

    被遗忘的时光——拉扎斯菲尔德的维也纳岁月

    陆国亮
    4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播学术史中,拉扎斯菲尔德的维也纳岁月未被重视,这段时光与拉氏美国时期的关联常被割裂看待.对此,文章提出核心问题:拉氏的维也纳岁月与美国时期是"连续的断裂"吗?通过重访拉扎斯菲尔德的早期研究机构、重要研究(RAVAG广播研究、马林塔尔失业研究),文章发现,尽管主流叙事基于特定目的将拉氏的维也纳岁月与美国时期呈现为"连续的断裂",但二者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究其根本,拉扎斯菲尔德的维也纳岁月与美国时期的关联并非"连续的断裂",而是"断裂的连续".

    拉扎斯菲尔德维也纳岁月断裂的连续RAVAG广播研究马林塔尔失业研究

    作为技艺的宣传——埃吕尔论技艺社会与宣传

    毕晓梅
    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埃吕尔是从旧宣传研究向新宣传研究转型的关键人物,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技术哲学家,其宣传研究建立在其技术哲学基础之上.他从哲学社会学视角剖析了技艺社会的整体逻辑,并以技艺社会的整体逻辑反思了作为社会现象的宣传,以及技艺与宣传所导致的政治幻象.埃吕尔的宣传研究超越了视宣传者意图决定的相对主义,也不同于考察宣传效果的实证主义,直指宣传的本质.埃吕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不止于宣传研究,他实际上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媒介、个体和社会的宏大叙事.在媒介技术广泛渗透的当下,埃吕尔对宣传技艺的哲学社会学阐释对传播技术主义研究范式颇具启发.在将传播现象作为整体来考察并关注媒介形式方面,埃吕尔与麦克卢汉有共同之处,但前者将技术作为整体隐喻坚持的更为彻底.与麦克卢汉的文学背景不同,其宣传研究的理论取向源自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

    技艺技艺社会宣传

    再思媒介社会学的边界——兼与李红涛、黄顺铭商榷

    姚文苑胡翼青
    8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媒介化进程在整个社会的纵深发展,"媒介社会学"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问题开始凸显.通过反思李红涛、黄顺铭对英美媒介社会学边界工作的研究,本文认为,探讨媒介社会学的边界问题首先要在学理上明确论者在何种意义上谈论"媒介"和"社会",然而李红涛和黄顺铭在媒介观与社会观方面均没有统一的立场,这直接导致了其边界工作的失效.伯明翰学派的"媒介转向"推动了媒介化理论的发展,"媒介"逐渐从传统信息传播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与"社会"平等对话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为媒介社会学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当前媒介实践进一步推进了媒介化的讨论——媒介不仅具有"他律"社会的力量,还能够不断生成、构建社会的存在.媒介因社会而成其为媒介,社会也因媒介成其为社会.只有在这—语境下,才会出现真正的媒介社会学.

    媒介社会媒介社会学边界媒介化

    新冠疫情中科普网红的说服机制与反思: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两组实验研究

    宫贺徐莹黄苗红
    11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伊始,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引发了关于"科学家应先防控疫情还是先发论文"的公共讨论,一位"科普网红"先后采取了两种信息呈现方式(长文章和视频),以相同内容分别在微信公众号和视频网站哔哩哔哩进行了科学回应,并指出"实验室,同样是他们拯救生命的战场".本研究即以此为背景,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通过两组实验分别对"信源身份"和"信息呈现方式"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以探究面对不同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受众,信息呈现方式与信源身份是否对科普信息的采纳程度产生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长文章形式对于电子健康素养越高的参与者说服效果更强,而视频形式对于电子健康素养与信息采纳意愿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较以往研究更进一步,本研究从中介路径检验中发现对于电子健康素养较高的参与者,长文章(相比于视频)更能显著提高他们对于内容本身的信任,进而提升科普信息采纳度.此外,与传统ELM理论不同的是,在电子健康素养对信息采纳度的影响中,网络科普意见领袖的信源专业身份显露与否没有显著区别.本文进而从公共突发事件中科普辟谣的现实情境出发,探讨对上述"信源悖论"的可能解释,亦探讨了研究的局限性,理论与应用价值.

    科学传播电子健康素养信息呈现方式信源身份

    政治信息接触与价值观如何影响中国网民的转基因食品态度?基于"格-群"文化理论的实证探索

    高芳芳刘于思王来迪
    13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众转基因食品态度的形成及媒介信息对其的影响长期受到社会关注.除了媒介信息的建构之外,转基因食品态度同样也是一个内在的文化问题,需将人们在感知技术风险时的文化价值偏向考虑在内.本文结合"格-群"文化理论,基于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N=2,376),探讨了时政新闻接触和政治价值观对我国网民转基因食品态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时政新闻接触能够显著地负向预测网民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政治价值观(如文化态度、民族中心主义、主观意识形态自评)既能直接作用于网民的转基因食品态度,也能在时政新闻接触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证实了政治信息接触和文化认知世界观对网民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形成的重要解释作用.

    转基因食品态度时政新闻接触"格-群"文化理论政治价值观风险

    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以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为主的考察

    李宝玉
    15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认为,若想探究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需紧扣现代听觉媒介与听觉的关系,对听觉媒介的社会塑造、政治使用与公民性建构等问题做出寻索和回应.依此脉络,本研究将在"作为方法的媒介"思路指引下,立于广播媒介本体并给予其听觉向度的高度自觉与体认,试图通过对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的简要回顾与讨论,意欲追问:作为一种听觉媒介,广播在塑造现代听觉习惯时,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听觉经验?又形构出什么样的现代主体?在此过程中,广播与现代社会政治组织和主体性生成之间又展露出何种关系?研究认为,立于听觉维度,对广播的国家制度建构、广播所塑造的集体与个体人格,以及广播与共同体建构等议题的讨论,将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广播的结构性特质,及其所指向的现代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

    无线电广播技术政治听觉现代性听觉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