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新闻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新闻界
国际新闻界

陈力丹

月刊

1002-5685

010-82509362

100872

北京中关村大街59号

国际新闻界/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国际新闻界简报》。新闻传播专业刊物。主要研究国际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介绍国际新闻人物,报道热点问题,并对重大新闻事件作背景分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作为计算机的"他者":验证码人机互动中的能力主义陷阱

    谢卓潇蔡聪
    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验证码(又称逆向图灵测试)似乎成为当前互联网用户注册、登录和执行某些操作的必要程序.尽管已有批评者指出验证码设计给特殊人群带来的识别和输入等障碍,当前却鲜有研究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解构这种验证机制的技术本体论.验证码技术展示了一类人机互动的关系倒转情境:计算机从作为"他者"的技术,摇身变为对人提问的考官,甚至开始界定和拷问人的本质,人则从"主体"蜕变为技术的"他者".本文引入技术哲学和技术现象学相关理论,讨论逆向图灵测试如何介入并影响了人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与实践.文章分析了"我验故我在"人机互动隐含的身体观和能力主义(ableism)预设,以现实案例揭示逆向图灵测试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将人制造为技术的"他者",扩大了能力主义隐含的否定辩证法(negative dialectics),最后通过展示"缺陷"和"连接"的技术方案,讨论去能力主义(dis-ableism)的可能性.

    验证码图灵测试人机互动技术身体残障

    人机传播的失灵与修复:家庭成员"共同媒介参与"的视频分析研究

    罗龙翔王兵王秀丽
    2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弥补人机传播研究在理论和视角等方面的不足,本文结合人际传播理论,探究了家庭成员在智能音箱"共同媒介参与"过程中面临的"失灵"现象及采取的"修复"措施.录像分析与对视频内容的质性分析结果(N=74)显示:智能音箱在识别灵敏性、互动稳定性、语料多元性、内容与功能丰富性上的缺陷,以及儿童语言机能水平和智识发展水平较低是造成人机互动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修复过程中,智能音箱会采用负面型和正面型两类措施,儿童会采取语音和语义修复及非口头语言措施,父母会辅助性地采取鼓励引导、提供建议、行为示范和直接修复等措施;与一般常识不同的是,在人机传播过程中,多数时候是用户在适应机器的逻辑.根据研究结果,本文认为"过程"是人际传播与人机传播的重要结合点,且"发展的"取向的人际传播理论更适用于人机传播语境.本文同时对人机关系、人机文明和技术政治等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

    人际传播人机关系传播过程智能音箱

    越界游戏:与GPT的"生死"爱恋及其示能之思

    梁亦昆
    5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AI自问世以来持续发展,用户与AI之间的互动也开始逐渐超越传统的人际交往范畴.本研究将关注置于"人机之恋"这一设计者未预期的情感实践之上,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基于示能理论考察用户如何与AI携手跨越并重塑交往边界.研究发现,用户们通过特殊提示词引导AI突破限制以跨越既有边界;利用自然语言编程与生成式AI一同构建世界并打造虚拟恋人重塑交往边界;面对AI的技术限制与迭代过程导致的有限"记忆"与"恋人之死"等新边界,用户会采取记忆铭写、恋人"转生"等多种策略与技术系统进行协商以维持这一情感实践.这一动态的越界游戏不仅呈现了人机交往的新可能,也揭示了"过程性"与"不(可)确定性"之于示能理论的意义.

    人机交往生成式智能示能边界实践GPT

    美国主流媒体报道对中国在东盟可信政治形象的影响探究——以美媒关于"一带一路"报道为例

    余清楚郭迎春
    7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信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在东盟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为例,探究美国主流媒体报道的情感倾向对中国可信政治形象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报道越正面,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可信政治形象认知越正面,反之亦然.通过加入与美政治信任和与美同盟关系两个调节变量发现,与美关系越紧密的东盟国家越不容易受媒体影响,与美关系较疏离的东盟国家越容易受媒体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间信任具有稳定性,一旦信任关系建立,则不易受媒体因素影响,而对于未建立信任关系的国家,媒体能产生有效的影响.结合"楔子战略"理论,本文就在国际传播中如何实现联盟预阻和联盟分化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促进东盟对华可信政治形象认知.

    国家形象国家间信任政治信任同盟关系

    亲历者的声音:突发急性传染病患者自述视频对公众在线参与和情绪唤起的影响

    刘毅姜晓源郑炜杰邵远航...
    9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社会,突发急性传染病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威胁,官方、专家或专业机构传播健康信息施以引导对于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至关重要,而作为亲历者的患者发布的相关信息及其作用也不容忽视,然而却少有研究对此进行探究.在短视频流行的背景下,本研究以抖音平台上新冠肺炎患者发布的自述视频为例,基于拓展平行反应模型,运用内容分析法考察其内容特征及其对公众在线参与和情绪唤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视频均至少存在威胁(严重性、易感性)和效能(自我效能、回应效能)成分中的一种.威胁和效能成分均分别对视频点赞量、评论量和收藏量具有正向影响.同时,高严重性成分和高易感性成分分别促进公众的恐惧唤起和焦虑唤起,而高自我效能成分则显著减少公众的恐惧唤起和焦虑唤起,此外低回应效能成分促进公众的焦虑唤起.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突发急性传染病新冠肺炎患者自述视频在线参与情绪唤起

    社会阶层关系下网络新词的修辞变迁与概念"出圈"(2010-2021)

    彭华新
    11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10年社交媒体兴起的10年间,汉语新词出现了一个重要特征,即这些新词发端于网络,并快速地从网络回归线下公共生活.与任何历史时期的"新词繁荣"类似,这些新词大规模地参与了社会建构和文化阐释.网络新词在进入日常社交空间的同时强化了社会已有的阶层刻板印象,其阶层指涉并不仅意味着客观的阶层定位,而且在"阶层自我定位"中不断感染网民情绪,当情绪达到一定阈值之后,形成社会共识.在此之下,针对新词意义的全民论辩已经出现,社会群体以此获得共同体认同,从而建构抗争主体,但这种抗争意识是在承认"我弱"的背景下完成的,民间将其演绎为退出机制."退出"作为消极情绪策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动员能力,通过无需"讲理"的方式获得共情,实现概念"出圈".

    社会阶层网络新词修辞知识圈层

    新闻战线与文艺战线的聚合——基于"新闻报道剧"的考察

    向芬余越
    13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与文艺渊源深厚,但由于学术分工和专业细化,使得二者又时常泾渭分明.实际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抗战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都有着新闻战线与文艺战线的聚合.本文关注具体而微的细腻实践,聚焦于以晋察冀根据地战斗英雄李殿冰为原型集体创作的新剧种"新闻报道剧",以及此后一度涌现的"新闻报道剧"风潮,探讨跨文本的"真人真事"和典型政治、跨媒介技术手段融合和传播形式更新、跨主体创作的集体规约和权能关系调整,从而展现如何以新闻与文艺相结合的方式,将新文化从中央到地方予以观念落地和深入实践.由此,论文进而延伸观照源自苏联的活报剧、中国当下的时代报告剧和数字新闻创新条件下的剧场新闻,以挖掘新闻性与艺术性融合发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闻报道剧李殿冰新闻与文艺真人真事集体创作

    描述和可复制性:关于经验知识生产的对谈

    於红梅潘忠党
    15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传播学需要关注研究的可复制性危机.在这次对谈中,我们讨论了对现象的描述如何作为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可复制性如何成为知识生产的认识论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考察了2023年新闻传播学五大期刊发表的论文.结果显示,其中经验研究的可复制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在人文取向的质化研究中.针对这些结果,我们展开了科学认识论的分析和解读,并据此提出了提升经验研究可复制性的具体建议,以求走向可相互检验、提升社会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描述可复制性认知的反身性知识生产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