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郝春和

双月刊

1008-9314

xuebao@nsa.gov.cn xuebao@163bj.com

010-68929341

100089

北京海淀区长春桥路6号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行政学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理论刊物,以其鲜明的特色、严谨的学风、宽广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在社会各界引起关注。是我国各级政府管理理论教学研究人员必读的刊物。学报的口号是做“沟通政府与产学研各界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一轮机构改革对改善民生顶层设计的要义解读

    胡雯陆杰华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重点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卫生与健康事业、老龄化工作、三农问题、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关键领域回应了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做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战略性的重要调整.新一轮机构改革带来了民生改善的新契机,但要充分释放新政利好还需要在依法有序落实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渐进式实现机构深度融合,职能优化进一步高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机构改革民生红利政策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在逻辑——“强度-跨度”政府架构分析框架的视角

    潘墨涛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职能是政府部门结构设计的根本依据,而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情况对政府职能有着不同的要求,适宜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政府部门结构也就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各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创新“强度-跨度”政府架构分析框架,以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在逻辑.同时,对于理解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本文也提供了一个较有新意的视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机构改革内在逻辑

    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评价标准研究

    萧鸣政林禾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对领导人讲话与中央政策文件中有关政治素质内容要求的分析与提取,结合实地调研访谈的结果,设计出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评价内容的调查问卷.然后,依据561份调查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初步构建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标准的五因素模型,并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验证.最终,得到由“政治态度”“政治品德”“政治作风”“政治能力”“政治理论水平”五大维度16条行为指标构成的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标准体系.

    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标准因子分析

    论政府在托育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中的职能定位

    杨菊华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3岁前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刚刚起步.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一环,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具有前置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体系建构和运营中,政府的职能应定位在四个方面:在理念层面树立目标,在制度层面建立规管,在实操层面保障资源,在舆论层面构建信任,演好“掌舵人”“领航人”与“教练员”“裁判员”多重角色.在社会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明确以市场为主体、托育服务业和服务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合理配置公共、市场和家庭的托育服务资源,为全面推动3岁前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顶层引领.

    托育服务政府责任职能定位供给侧改革幼有所育

    干部容错:制度机理、掣肘因素与优化路径

    成为杰马晓黎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宽容改革探索中的失误,注意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各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干部容错实践经验,掀起了制定容错机制的热潮,出台了大量有关容错机制的文件.但是从实施层面仍然面临着问责制度与容错机制关系没有理顺、干部队伍中试错容错风气不浓、社会舆论压力大、机制设计不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国家层面出台专门性的容错法律法规,协调好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问责制度关系,通过适当的公开方式引导公众参与,限定容错范围、避免容错机制被滥用.

    容错问责干部激励政策企业家

    新时代的中国区域经济新常态与区域协调发展

    张可云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是十九大对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新判断,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掌握新时代的中国发展趋势需要将时间特征与空间特征结合起来.从国内空间格局看,“新时代”的空间特征突出表现为中国区域经济新常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在不断调整的,进入新时代后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主”、“三核”与“四从”.穷、堵、老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直接发力点,是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核心关注点.为了适应并引领中国区域经济新常态,中央政府需要从五个方面创新未来的区域管理.

    新时代空间特征区域经济新常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管理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研究

    高国力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五年以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引领作用持续显现,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为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立足当前和今后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特征,推动城乡区域差距稳步缩小可控,加强“城市病”和“乡村病”防范治理,科学合理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特性.新时代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从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引领、四大板块差异化重点推进、城市群辐射带动、短板地区扶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五个方面明确相应的重点任务.

    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主体功能区

    P2P网贷流动性风险:生成机理及应对之策

    樊继达薛紫臣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我国网贷行业中流动性潜在风险为研究对象,秉持“内优品质、多维监管、精准避险”理念,从精细考察网贷平台内部运营状态入手,以网贷平台发展指数八大维度因子为坐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网贷流动性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化解建议,以期降低网贷平台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网络借贷P2P互联网金融流动性防风险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法的价值选择

    王德凡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护金融的稳定和安全,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是未来我国金融工作的重心.金融创新会加大金融机构自身的脆弱性,强化金融风险的传导和扩散效应,加速金融风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金融创新固然是诱发金融风险的直接因素,但法律监管的松弛和懈怠才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强化金融监管法治建设才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环节.金融监管立法以金融监管法的价值选择为前提,金融运行效率和金融运行安全是金融监管法价值的基本内容.实践中,应通过提升金融安全立法的层级,制定专门的金融安全监管法,建立完备的金融安全预警制度来强化金融法安全价值的基础性地位,同时,通过制度设计改进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监管模式和监管形态以提升金融监管的效率,实现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的融通与互动,是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金融创新金融危机金融监管价值选择

    脱贫攻坚中的基层干部职业倦怠:现象、成因与对策

    王亚华舒全峰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已经进入脱贫攻坚的收官阶段,基层干部的职业倦怠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职业倦怠问题不仅会影响基层扶贫干部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影响扶贫工作质量和效率,关系到脱贫攻坚战的成败.本文基于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分析了当前基层扶贫干部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从个体特征、工作特征、职业环境和组织管理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基层扶贫干部职业倦怠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了有效克服和积极预防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基层干部职业倦怠公共治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