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建园林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建园林技术
古建园林技术

马炳坚

季刊

1000-7237

010-84130668

100011

北京安德里北街甲20号

古建园林技术/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性期刊。报道古典园林管理经验,探讨古建园林艺术。栏目有古建筑、传统技术、古典园林工程、古建修缮经验、传统建筑与园林的设计施工、古建园林艺术研究、古建历史文献介绍、古建维修保护政策研究、古建文物集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长安城营建中未央宫的空间作用与影响

    姚成吴国源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央宫作为整个西汉帝国的政治中心,其选址、规模、宫城形制对整个汉长安城的规划设计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界关于未央宫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宫殿本身,而对于未央宫宫城与汉长安城的空间布局关系则仍可深入探究.本文立足于汉未央宫和汉长安城建设的动态历史过程,以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为依据,探讨未央宫营建对汉长安城城市轴线、路网分布、功能分区、标志性建筑等方面产生的空间作用与影响,并以此揭示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的空间秩序,以及其所蕴含的都城空间规划整体思想与智慧.

    西汉未央宫汉长安城宫殿营建历史城市空间规划

    清末海盐徐园平面布局复原研究

    谢青松袁晓梅孙欣悦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园林绘画的复原价值近年来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同时,相关问题如画中园景的真实程度、传统绘画表达景致方位和尺度的准确性不足等,也引发了人们的反复讨论.《徐园图册》是清末一套描绘海盐徐园的园林册页,其特殊之处在于图中留有许多修改建议的文字,这一特殊性对于园林面貌的再现价值值得深入的讨论.因此,围绕《徐园图册》,通过挖掘更多相关史料,运用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等方法,探讨了《徐园图册》的性质,并对徐园平面布局进行了复原,以期丰富园林史个案,并为相关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推进作用.

    古代园林绘画复原徐园图册海盐徐园

    说"阙"

    孙统义孙继鼎闫楠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阙是古代建筑群入口的建筑,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变化.在习近平新时代的城乡建设中,应当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阙"这种建筑形式新的文化内涵,起到美化城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重塑古城风貌,画龙点睛的作用.

    汉阙建筑群入口逐步演变城乡建设文化符号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宜良文庙砖石装饰特征探析

    张菁何俊萍王珏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宜良文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建筑及装饰风格不仅受中原官式建筑的影响,还带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其中砖石装饰具有较强的符号性,是文庙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直接体现.本文基于符号学理论,以宜良文庙砖石装饰为例,对文庙建筑中的砖石装饰进行解析.分析其符号的构成和表现手法,探究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并概括宜良文庙的砖石装饰特征.

    砖石装饰符号学宜良文庙特征

    太庙建筑群木构件树种鉴定及配置研究

    张涛袁霄陈勇平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配合太庙建筑群的修缮保护,对太庙十个单体建筑开展了木构件取样鉴定、树种配置以及选材变迁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切片制片、显微观察、特征检索等方法,对太庙54个试样进行树种鉴定,结果表明太庙木构件用材共有4个树种,分别为楠木(Phoebe spp.)、杉木(Cunninghamia spp.)、硬木松(Picea spp.)和云杉(Picea sp.).本研究为太庙修缮保护中树种的选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也对太庙各单体建筑营造背景有了进一步认知.

    太庙木构件树种鉴定配置

    设以广安喻治理,儒宗释教宦殊科——清代承德外八庙之广安寺复原研究

    王杰宗同惠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承德外八庙广安寺建于清乾隆盛期,建筑园林随山就势,包括各具特色的十字塔台山门、白台、定慧楼、戒台等建筑.本文收集广安寺陈设档、清宫热河档案、绘画、历史老照片作为史料依据,同时横向对比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现存藏式喇嘛庙建筑形式,对广安寺的平面布局、单体建筑、功能布置、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通过CAD制图、3D数字建模、实体模型等方式展现全部建筑群,最大程度还原乾隆初建时期的建筑园林原貌,以期丰富清朝寺庙建筑研究,也对承德其他寺庙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复原研究广安寺藏式建筑古建筑

    民建堡寨聚落防御体系研究

    王绚沈安杨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还原了民建堡寨聚落防御体系,发现其内部存在较为严密的社会组织制度,并指出防御体系可分为外层-堡寨间联合防御体系、中层-堡寨聚落外围防御体系和内层-堡寨聚落内部防御体系三个层级.最后总结民建堡寨聚落防御特征有三:乡守之法全民皆兵,防御为主攻击为辅,体系复杂胜率较低.

    堡寨聚落民建防御体系

    基于辋川图像的唐代王维辋川园居空间景境营造研究

    张志强郑曦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王维辋川别业营造背景考察,以宋郭忠恕《辋川图》为主要图像依据,并结合诗文描述,采用沉浸式的体验方法对辋川园居空间景境开展分析.揭示了辋川绘画图像背后所传递出的景境营造理念:1)在大尺度的风景空间景境营造上,辋川中反映了以山体为界域的空间序列营造,通过园居的风景感知产生了对于空间的情感体验;2)在小尺度的园居场所景境营造上,与友人社交、抚琴和奉佛是辋川图像中反映的主要园居活动,并且不同的园居活动所依托的空间景境营造不同,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表达.辋川园居包含了诗情、画意、园境三位一体的景境营造语意对后世文人园林绘画和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辋川图像园林营造景境王维

    我国近代博览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以天津为例

    冯琳胡畔宋昆孙艳晨...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天津开埠以后,尤其北洋新政的推行,促进了城市博览事业的发展.文章梳理了近代天津自北洋新政至民国政府时期博览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探讨了近代天津博览建筑从沿用传统、效仿西法到走向现代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了在政权更迭、文化冲击、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近代天津博览建筑的产生与转型.

    博览建筑近代天津建筑特征演变规律

    富田古村传统民居室外门楣匾额特征及文化研究

    李星林彭小云尹洪妍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匾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及民风民俗的重要体现,也是居民生活的缩影.富田古村位于江西吉安青原区,是江西庐陵文化的典型代表,挖掘其传统民居室外门楣匾额的类别、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其蕴含的社会、教育和生态意义,有助于促进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富田匾额特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