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竹筋格栅加固高陡沟壑黄土填方路基数值模拟研究

    陈国舟杜子博田浩东张景伟...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竹筋格栅是一种新型加筋材料,其具有的高强、环保等特点使其优于土工格栅等传统加筋材料。通过ABAQUS三维建模计算,对高陡沟壑黄土填方路基填土与原状土交界面竹筋格栅加固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填方路基填土与原状土交界面最大差异沉降和最大横向位移均位于路基顶部;在填土与原状土交界面采用竹筋格栅加筋后交界面差异沉降较加筋前明显减小,交界面横向位移亦明显减小;相比于中部和底部,在路基上部位置铺设竹筋格栅效果最优,交界面差异沉降减少量最大;竹筋格栅间距存在最优加筋间距,即界面差异沉降控制效果随格栅间距变密而提升,但间距过密时效果提升不明显。在实际工程中可仅在路基中上部位置铺设竹筋格栅,并选择最佳的格栅间距。

    路基工程竹筋格栅黄土填方路基数值模拟差异沉降界面加筋

    泡沫轻质土路基浇筑体质量试验研究

    孙傲熊先勇王晓霞徐清政...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泡沫轻质土浇筑体是含有微裂缝、收缩裂缝、推挤分层、融合消泡等缺陷的水泥基材料。采用钻芯法和轻型圆锥动力触探法对泡沫轻质土浇筑体的质量进行了尝试性试验,以期验证两种方法对浇筑体进行质量检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泡沫轻质土在按施工要求浇筑的前提下,钻芯法所取芯样光滑完整,无侧限抗压强度离散性小,可直接表征实际浇筑质量;通过贯入击数的变化可以直接判定浇筑体的均匀性,贯入30 cm深度的击数与对应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回归公式可预测浇筑体的抗压强度。

    路基工程泡沫轻质土浇筑体质量评测无侧限抗压强度圆锥动力触探

    路桥过渡段刚柔连续过渡结构研究

    赵冠华朱俊波常浩周小勇...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缓解传统搭板结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引起的桥头跳车和二次跳车问题,通过深置搭板与设计一级枕梁、二级枕梁并将一级枕梁、二级枕梁与搭板现浇在一起提出一种刚柔连续过渡的结构形式,用以改善桥头路基的应力分布及变形。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传统搭板结构和刚柔连续过渡搭板结构的路桥过渡段二维有限元模型并计算,提取两种结构的路桥过渡段路面沉降曲线并对比分析,改变地质条件研究两种结构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处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刚柔连续过渡搭板结构能实现桥台和路基的刚柔协调过渡,对不同地质条件的路桥过渡段均能缓解桥头跳车和二次跳车问题。

    道路工程路桥过渡段深置搭板多级枕梁刚柔连续过渡

    尉且公路不同形态流动沙丘区减灾选线研究

    王茂林宋玲王云飞井文云...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漠公路从建设期到运营期一直受到风沙威胁,沙漠公路合理选线能有效从源头上减少风沙灾害。为研究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不同形态流动沙丘区减灾选线,对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沿线8种流动沙丘地貌进行了遥感影像判译,并按照形态-成因法将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沿线8种地貌流动沙丘划分成了横向沙丘、纵向沙丘、多方向风作用沙丘3大形态;从研究3大形态流动沙丘区地形地貌、沙丘运动规律、沙丘表面特征与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路线减灾走向关系,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3大形态流动沙丘环境中沙漠公路减灾选线要点。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流动沙丘区沙漠公路减灾选线提供一定指导和参考。

    公路踏勘选线沙漠公路流动沙丘遥感判译沙丘形态减灾选线

    道路快速修补水泥砂浆组成设计与性能研究

    王渊徐紫祎张进宏冀飞...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超快硬水泥制备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砂浆(Road Repair Mortar,RRM),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水灰比、砂灰比和缓凝剂掺量对凝结时间、抗压强度和黏结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干缩性能、韧性及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测试评价了 RRM耐久性能,结合微观形貌和气孔结构探讨了影响机理。结果表明:RRM凝结时间、力学性能和黏结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缓凝剂掺量、水灰比和砂灰比;综合考虑砂浆力学性能与黏结性能,推荐出RRM最优配比,即水灰比为0。32、砂灰比为1。5、缓凝剂掺量为0。3%;最优配比下28 d收缩率为0。017 6%,较对照组降低88。72%,开裂风险低;折压比较对照组提升37。5%,韧性得到改善;抗压、抗折抗蚀系数分别为1。04和1。05,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有所提升;SEM和气孔结构分析表明,随着龄期增长RRM内部结构趋向完整致密,孔径分布更加均匀,砂浆各项性能得以提升。

    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砂浆正交试验黏结性能收缩性能气孔结构

    钢渣基道路基层材料设计与路用性能研究

    闫升武旭魏定邦韩方元...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西北旱寒区公路沥青路面基层早期开裂问题,并促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研究将钢渣替代碎石设计成级配钢渣混合料,并以矿渣粉、粉煤灰、电石渣组成的复合矿物掺合料作为胶结料稳定级配钢渣,形成全固废钢渣基道路基层材料。通过测试钢渣浸水膨胀率、基层材料膨胀率、无侧限抗压强度、干缩应变和抗冻性,分析钢渣基道路基层材料的稳定性、强度增长规律、抗开裂特性与长期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季节钢渣陈化效果显著,90 d陈化期钢渣膨胀率最大降低38。7%。洒水加速了钢渣陈化,较未洒水下钢渣浸水膨胀率降低幅度最大增大了 29。1%。复合矿物掺合料对钢渣混合料的膨胀率有抑制作用,12%掺量下膨胀率降低61。8%。级配钢渣混合料随龄期逐渐形成了强度,加入6%复合矿物掺合料后,类似于二灰稳定材料具有早期强度增长较慢、后期强度增长较快的特点,90 d时较水泥稳定材料强度高出2。1 MPa。对比30 d龄期的干缩应变,级配钢渣混合料的干缩应变较水泥稳定混合料降低74%,钢渣基稳定混合料较水泥稳定混合料降低20%。钢渣基道路基层材料的抗冻性在后期均优于水泥稳定和二灰稳定基层材料。综合可知,钢渣基道路基层材料稳定性和长期耐久性良好,具有较低的收缩性,可降低干旱地区基层早期开裂的可能性。

    道路基层早期开裂固体废弃物级配钢渣复合矿物掺合料

    掺沥青路面回收料再生水泥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边伟高晋彪张艳聪贾嘉豪...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掺沥青路面回收料(RAP)再生水泥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采用慢冻法研究了冻融循环下RAP掺量(20%、30%、40%、50%)和水灰比(0。4、0。5、0。6、0。7)对再生水泥混凝土外观形貌和抗压强度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冻融循环下,掺沥青路面回收料再生水泥混凝土外观形貌表现出表面裂缝出现-裂缝延伸扩展-裂缝遍布表面-表面浆体胀落-试件彻底解体等发展历程。冻融早期再生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损失较为缓慢,随着冻融次数的不断增加,再生水泥混凝土的强度损失速度也随之加快。随着RAP掺量和水灰比增大,再生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损失率随之增大,冻胀解体时承受的循环次数随之减小,抗冻性能随之减弱。

    道路工程再生水泥混凝土冻融循环沥青路面回收料掺量水灰比抗压强度损失率

    混凝土桥面防水黏结层剪应力有限元分析

    何丽红谷颖佳张博李斯...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结构层间最大剪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防水黏结层的最大剪应力随沥青铺装层厚度、模量增大而降低;当防水黏结层模量为10 MPa~50 MPa时,沥青铺装层底层、防水黏结层的层间最大剪应力波动较大,模量为50 MPa~100 MPa时波动趋势稍缓,超过200 MPa后趋于平缓,因此,优选防水黏结层模量为100 MPa~300 MPa;车辆制动与超载重载对桥面铺装层层间最大剪应力影响显著,摩擦系数从0。2增至1。0时,防水黏结层内部的最大剪应力由0。133 MPa增至0。283 MPa,增幅为112。8%,超载系数与桥面铺装结构层间最大剪应力呈线性正相关,控制车辆超载、重载可有效避免桥面铺装层发生剪切破坏。探求沥青铺装结构层间最大剪应力变化规律,为优选防水黏结层的材料提供理论支撑。

    沥青混合料防水黏结层剪应力结构层桥面铺装有限元分析

    移动荷载作用下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响应分析

    杨振宇杨三强褚嘉怡候月军...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砖混类建筑垃圾用于道路基层填筑的再生路面在移动荷载下的力学响应问题,通过室内试验对不同再生骨料掺量的再生混合料进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分析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特点;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再生路面三维道路模型,分析了移动荷载下再生路面力学响应规律;并基于正交试验,就再生下基层厚度、底基层厚度及再生骨料掺量对结构力学响应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具有压碎值大、密度小、吸水率大的特点,再生混合料最佳含水率与最大干密度随再生料掺量的增多分别增大与减小,再生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随再生料掺量的增多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将砖混类再生骨料用于基层铺筑时建议掺量在40%以下,并应严格控制再生骨料中砖混比例;(2)在移动荷载作用下,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动力响应具有"应变集中"与"应变交替"的现象,最大竖向应变达到381。94 με;(3)建筑垃圾再生路面下基层厚度、底基层厚度对道路性能的影响大于再生骨料掺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建筑垃圾再生路面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道路工程路面基层建筑垃圾移动荷载力学响应正交试验

    黄土包边的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路基稳定性分析

    邓小鹏任慧薛小龙王小敏...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G307山西汾阳境改扩建工程的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路基为例,采用室内土工试验及光学显微镜等试验手段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土工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和压缩模量,能够用于路基填料,但为保证路堤的稳定,边坡两侧需设包边土防护。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粉煤灰的抗剪强度、黄土包边土的厚度及其抗剪强度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路基养护天数的增加,其抗剪强度会增大,路基稳定性增强;黄土包边土厚度的增加,路基内塑性区逐渐从粉煤灰路基内部转至包边土的内部,路基稳定系数逐渐减小,适宜的黄土包边土厚度为2。0 m~3。0 m;增大包边土的抗剪强度,对路基稳定有利。

    路基工程循环流化床灰包边土路基稳定性强度折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