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立体复合高速公路上下转换交通诱导算法研究

    强奔丁罕潘和兴雷俊...
    33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匝道动态协调控制Bottleneck算法的预测性主动控制策略和算法,用于立体复合高速公路上下层转换段的交通诱导。首先,基于立体复合高速公路的特征提出了上下层转换段诱导的总体策略;其次,根据交通状态和传统Bottleneck算法阐述了通道级控制的一般条件和方法;最后,基于项目主动式管控干预的能力,提出一种预测性控制策略,从而优化管控节点滞后于占有率而导致的生效速度慢的问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测性Bottleneck算法可有效缩短控制生效时间约 23。6%。

    立体复合高速公路匝道控制算法主动交通管控

    生态美学思想对城市桥梁美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蒋宇
    336-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美学思想批判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艺术审美观、反对片面追求视觉形象和形式美,主张以"生态关怀"为旨归,以"生态健康"为审美前提,将对城市桥梁美学研究带来重要影响与启示。生态美学思想将推动城市桥梁审美理念变革:一是桥梁审美要置于城市生态整体视野中;二是桥梁审美要实现生态性与艺术性融合。审美理念变革势必会引发桥梁审美形象变化,可从"桥梁成为可持续性景观"和"桥梁对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创新"两方面来构建城市桥梁审美形象,展现城市自然生态之美和人文生态之美。

    桥梁审美理念桥梁审美形象生态美学

    高速公路改扩建中桥梁中央分隔带混凝土护栏加劲结构研究

    张阿玲马云梁亚平张玉洋...
    342-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公路桥梁大多采用空心板、实心板和组合工型梁,某高速公路改扩建时,由于桥梁中央分隔带混凝土护栏结构自重较大及连接筋普遍不满足护栏受力要求,研发了桥梁中央分隔带混凝土护栏两侧间填充泡沫混凝土,单侧重小于1t/m的护栏加劲结构,并对加劲护栏强度和实车足尺碰撞试验以及安全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研发的混凝土护栏加劲结构满足桥梁梁板承载受力要求,护栏防护等级达到五(SAm)级,且安全性能高于新型中央分隔带SAm级混凝土护栏技术指南要求。

    桥梁中央分隔带混凝土护栏加劲结构实车足尺碰撞试验高速公路改扩建泡沫混凝土

    路面反射率对标线白天可视性影响规律研究

    江长秋杨立胡庆心胡江碧...
    348-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天道路标线给驾驶员提供的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是通过标线与其周围路面形成的亮度对比度在一定距离内被驾驶员预览实现的,而标线和周围路面的亮度分别由其材料的反射性能亮度因数和反射率所决定。为了揭示路面反射率变化对标线白天可视性的影响规律,从驾驶员安全驾驶视觉层面,阐明了路面反射率对标线白天可视性的影响机理。研究选取6种符合标线涂料标准、不同亮度因数的白色和黄色标线,施画在 5 种不同反射率路面上,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提出了 30 种试验方案。随机选取 36 名小客车驾驶员进行白天各种反射性能路面标线组合下的实车自然驾驶预览距离试验,采集并分析了不同反射性能路面与标线形成的亮度对比度以及驾驶员的预览距离,得出了路面反射率与白天标线与路面亮度对比度存在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并构建了其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标线亮度因数一定时,路面反射率提高会使标线与路面亮度对比度显著降低,进而缩短驾驶员预览距离。当运行速度为100 km/h时,若亮度对比度低于4。0,驾驶员将难以清晰预览到标线的交通管理与诱导信息,给安全行车带来隐患。因此,白天相同亮度因数的标线,施画在高反射率水泥混凝土路面较施画在低反射率沥青路面的可视性差,且随着沥青路面使用寿命越长反射率越高,路面标线的可视性越差。为了满足驾驶员在白天驾驶视觉的安全预览需求,应重视标线的亮度因数及其周边路面反射率条件,提高标线自身的亮度因数或者降低标线周围的路面反射率,均能使其达到一定的对比度阈值以提升标线在白天的可视性。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完善我国道路交通标线白天可视性评价方法、技术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交通工程标线白天可视性自然驾驶预览试验路面反射率亮度对比度

    基于CEEMDAN-DBSCAN-ICA-LSTM模型的道路交通流量预测研究

    张合川邓琮张献军杨尚川...
    35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充分利用和提升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道路交通流量的能力,帮助城市交通管理机构科学合理的开展快速路交通管理,专门选取成都市日月大道快速路匝道车流量数据,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模型(CEEMDAN)和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结合独立主成分分析(ICA)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构建交通流预测模型,对快速路车流量进行预测。首先运用CEEMDAN 模型对快速路匝道某天 24h的车流量数据进行CEEMDAN信号分解,然后使用DBSCAN算法进行聚类,再利用ICA算法进行降维。最后,利用LSTM模型处理ICA算法降维后数据,再将各组分训练结果相加得到最终的CEEMDAN-DBSCAN-ICA-LSTM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基于快速路车流量数据的CEEMDAN-DBSCAN-ICA-LSTM 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组合预测模型分别比常见的 LSTM 模型、CEEMDAN-LSTM 模型、CEEM DAN-ICA-LST M 模型、CEEMDAN-DBSCAN-LSTM模型的 MAE值分别平均提升了 6。21%,3。45%,2。6%和 1。75%;MAPE值平均提升了 7。52%,2。3%,1。8%和1。4%;RMSE值平均提升了8。51%,1。25%,1。1%和 1%。上述研究证明CEEMDAN-DBSCAN-ICA-LSTM 模型有效提高对城市快速道路车流量的预测精度和效果。

    交通工程交通流量预测智能交通系统神经网络模型CEEMDANLSTMDBSCAN

    再生沥青二次老化的高温流变及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李波管尧张垚张玉娟...
    36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次再生的沥青路面在服役过程中会发生二次老化,进而产生裂缝、车辙等路表病害。为了解再生沥青在二次老化中其流变特性、抗疲劳性能和化学组分的变化,以70号沥青、SBS改性沥青和沥青路面回收料(RAP)抽提旧沥青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剪切流仪中的高温流变试验、时间扫描试验,研究其在二次老化后的流变特性和抗疲劳特性。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其特征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3 种沥青的抗车辙性能均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强,疲劳性能则随之下降;添加再生剂对沥青的抗车辙能力具有负面影响;由于SBS改性剂的加入能够抑制亚砜基和羰基基团的产生,老化后的SBS改性沥青抗疲劳性能优于 70号沥青。

    再生沥青二次老化红外光谱车辙因子高温流变疲劳性能

    老化沥青流变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卿福民韩旭晖
    373-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现有指标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沥青老化行为的问题,对老化沥青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通过利用自主研发的温度循环老化箱(TCAOT)对3种基质沥青和2种改性沥青进行模拟老化,并通过动态剪切流变对其基本技术指标和流变性能技术指标进行了测试,并且通过组间变化率对沥青胶结料性能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基质沥青和改性沥青,当老化温度一定时,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其复合剪切模量逐渐增大;对于特定温度复合剪切模量 G﹡,当老化温度为 60℃时,沥青胶结料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其黏弹特征更加显著,因此 G﹡60℃相对于 G﹡46℃和G﹡76℃更适用于评价全程老化沥青胶结料的流变性能;通过组间变化率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老化水平下沥青三大指标和旋转黏度的组间变化率均较小,表明以上指标用于评价沥青的老化行为均存在局限性;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老化对 60℃下的复合剪切模量 G﹡60℃影响最显著,组间变化率 ICR在28%~73%,因此推荐 G﹡60℃作为沥青胶结料全程老化的评价指标。

    沥青路面沥青老化TCAOT组间变化率流变特性指标

    混凝土预制T梁蒸汽养护对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孙一方陈龙徐英喧罗玉龙...
    380-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养护龄期和硅溶胶(GR)掺量对蒸汽养护混凝土抗压、抗折和劈裂抗拉等力学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抗水渗透等耐久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养护条件下GR对于混凝土预制 T 梁用混凝土材料的各项性能影响显著,其中,GR最优掺量为1。55%时对应 5 个养护龄期的抗压强度均为最大值;在蒸汽养护条件下,GR的掺加对混凝土抗折强度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当GR掺量低于 1。05%时,抗折强度随着GR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当GR掺量大于1。05%时,抗折强度则逐渐下降。由此可知,混凝土性能在GR最佳掺量为 1。55%时达到了临界点。结合微观结构分析可知,试样水化产物中孔洞数量少且尺寸小,凝胶结合紧密有序,形成致密微观结构,早期GR和蒸汽养护存在协同效应。

    预制T梁混凝土蒸汽养护胶凝材料龄期力学性能耐久性能

    冻融循环对高寒路基土摩擦系数的影响研究

    申莉杨东旭张佳佳罗世界...
    386-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寒地区路基工程中,冻融循环对路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摩擦系数表现尤甚。选取典型高寒路段的路基土样,通过室内试验进行多次冻融循环处理,研究了冻融循环对路基土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冻融循环过程中出现水分迁移现象,水分迁移量达到平衡状态需要 7~10 次循环;摩擦系数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当冻融循环次数小于 3次,摩擦系数缓慢降低;当冻融循环次数超过 3 次,衰减速度加快;当冻融循环次数达到16 次,摩擦系数基本趋于稳定,其长期衰减率趋近 42%。为确保高寒地区路基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建议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摩擦系数的衰减效应,并据此调整相关设计参数取值。研究成果可为高寒地区路基工程的稳定性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路基工程冻融循环摩擦系数设计参数优化

    泡沫沥青混凝土冷再生技术试验研究

    王德珍
    394-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早期高速公路逐渐进入大修或改扩建阶段,旧路面材料的重复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重新引起公路建设者们的重视,泡沫沥青冷再生工艺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依托某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对路面铣刨料筛分,加入石屑、水泥,合理设计混合料;通过击实试验和劈裂试验,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和泡沫沥青的最佳用量。结果显示:合成级配后的再生混合料中旧沥青路面铣刨料占比78。5%,石屑占比20%,再生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为 2。0%,最优拌和用水量为4。4%。

    泡沫沥青冷再生合成级配干劈裂湿劈裂最佳沥青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