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速公路事故路段智能网联车辆博弈换道模型

    梁晨曦郝孜奇王川高立勇...
    197-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网联车辆在面临高速公路发生事故的复杂交通场景时,事故点上游的车辆需采取合适的换道措施来保证车辆的安全通行,此过程将同目标车道的车辆产生博弈。基于博弈论构建了智能网联车辆的换道模型:对事故路段车辆的换道决策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将车辆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收益作为博弈策略效果的评价指标,建立事故路段智能网联车辆的换道模型收益矩阵。最后,基于NGSIM数据集使用SUMO软件对换道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通过比较实验时间内仿真路段的通过车辆数、平均通过时间和事故车道的车辆平均换道时间,博弈换道模型的整体表现均优于传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及经典LC2013换道模型,尤其是在面对较高的车流密度时优势更为明显。实验表明基于博弈论的智能网联换道模型在面对高速公路事故路段的换道场景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交通事故智能网联车辆博弈论换道模型高速公路

    分布式光伏-公路交通多场景融合发展潜力研究与展望

    陆旭东江山张晓峰陈琳...
    204-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公路交通可再生能源渗透,提高降碳减排效益,在分析公路能源消纳特征、公路光伏资源分布特征、梳理政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公路边坡、服务区、停车场、隧道、路面等多种公路空间资源的分布式光伏规划场景,为公路交通领域的绿电替代与融合提供了技术途径。同时以装机容量、年发电量为指标,评估了现阶段公路领域不同太阳能资源地区、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分布式光伏资源开发潜力与技术经济性可行性。调研测算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公路边坡场景下的光伏年发电潜力最高,现有案例较丰富,应用前景较好;路面光伏场景装机潜力最大,但受限于现有技术成熟度与经济性,目前现有案例较少,开发程度受限。对于四类不同太阳能资源禀赋地区,Ⅱ类与Ⅲ类地区为公路光伏资源潜力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中Ⅲ类地区在各应用场景下的资源潜力最高。

    公路工程光伏发电公路交通开发潜力应用场景

    "双碳"背景下西北高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

    陈志敏赵维飞王殿强龙辉...
    212-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西北高原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以及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现状,提出一种基于灰色聚类法和改进雷达图分析法的公路绿色施工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提出了"双碳"背景下西北高原生态保护区绿色施工内涵,基于PSR模型及目标分解法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施工人员管理"及"碳排放"等7个方面建立了西北高原生态保护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其中增加了"耐腐蚀混凝土使用率"、"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绿色施工知识培训"、"现场施工管理"、"材料生产阶段减碳率"、"材料运输阶段减碳率"和"道路施工阶段减碳率"等二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组合权重;采用灰色聚类法确定绿色施工等级,然后利用改进雷达图分析法对拟评项目的相对优劣进行分析;最后以青海省加西公路为例,运用建立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进一步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及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应将碳排放相关指标纳入到西北高原生态保护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体系中;(2)决定西北高原生态保护区公路绿色施工等级最主要的因素是道路施工阶段减碳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现场施工管理和就地取材率。

    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改进雷达图分析法西北高原生态保护区碳排放PSR模型

    广东省智慧高速公路费用指标编制研究

    肖梅峰石陶
    22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广东省智慧高速公路工程费用指标》编制与研究过程和成果,介绍智慧高速公路工程费用指标的编制特点、原则、技术路线、方法,为同行制定智慧高速公路计价标准及公路工程相关专业工程计价标准提供参考。

    公路工程智慧高速公路造价分析费用指标编制研究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合同编制思路及应用

    贺晓东潘进
    228-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中通道作为世界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其八车道的海底沉管隧道是世界首个使用钢壳混凝土复合材料结构建造完成的。通过分析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面临的极大技术挑战和难点,深入探讨施工招标合同编制思路,结合具体工程案例践行其合同编制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沉管隧道项目合同编制过程中,其带案方式的招标对项目的整体推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运用多级管理体制夯实内外部协同,结合BIM实现信息传递共享和首件工程认可制确保施工质量,打造新型产业工人培训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项目建设。通过沉管隧道项目合同具体执行,较好地提高了管理单位与参建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施工招标合同编制

    数字经济时代下交通运输碳排放研究

    任晓峥王正同陈宇虹刘芳亮...
    23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城市碳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探讨了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揭示了其非线性和区域异质性。然后,深入研究了数字经济时代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发展现状,指出了交通能源消耗绿色发展滞后、核算评价方法及技术体系不健全以及交通低碳发展数字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对策,首先,在数字经济时代建立新型产业,通过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和全链条能效升级;其次,需要健全数字化核算评价方法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最后提出利用数字经济完善低碳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议,包括利用数字经济强化碳排放数据的日常监管,发展数字经济助力碳交易平台的建设,基于数字经济优化交通运营。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降低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也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本研究的结论提供了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关系的新视角,也为数字经济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交通运输数字经济碳达峰和碳中和

    强风多发地区高速公路情报板桁式门架结构抗风性能分析

    孙小飞俞吉庆谢伟杨璐...
    237-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不同挡风率的高速公路情报发布系统门架的流体力学数值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门架结构特征与其绕流特性、体型系数及杆件内力之间的内在关联。基于流体计算方法和断面绕流特性分析,探讨了典型门架结构在不同挡风率下的体型系数及风荷载取值,分析了影响门架抗风性能的多种因素。通过门架结构受力的有限元分析,针对高速公路信息发布情报板系统设备更新带来的潜在威胁,在风荷载精细化取值的基础上,给出了原有J]架结构的优化方法和提升抗风安全性的策略。结果表明:近地风作用下的门架结构绕流特性较复杂,门架复杂气动外形导致其出现较复杂的漩涡和特征紊流,不同挡风率下的结构绕流和体型系数取值存在差异,规范建议值相比计算结果偏保守;风荷载是强风地区门架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荷载之一,加之高速公路情报板系统更新升级带来的荷载和气动外形改变,给原有门架结构抗风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可通过风荷载精细化取值和结构优化设计提升原有结构抗风能力,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高速公路情报发布系统门架结构体型系数抗风分析风荷载精细化取值结构优化设计

    桥梁维修加固工程造价分析

    魏康王丽瑶周艳青
    24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公路桥梁保有量很大,且大量桥梁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公路桥梁维修加固工作压力日益加大;针对桥梁维修加固工程,各省(市、区)陆续出台相应补充定额,在桥梁维修加固工程造价编制过程中,发现同类分项工程造价偏差很大。通过结合市场询价对各省(市、区)定额条目,以及定额本身工、料、机消耗量进行分析,为合理地控制项目工程造价提供思路。

    公路工程工程造价桥梁维修加固预算定额

    投稿须知

    《公路》杂志社有限公司
    248页

    ETC系统背景下收费站至匝道分流端距离分析

    张阿玲马永杰王海渊王建军...
    249-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国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实施,高速公路收费站收费车道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停车领卡收费为主的收费模式逐步升级为ETC收费模式。匝道分流连接部是驾驶员由匝道收费站驶入高速公路的必经之路,驾驶员经过收费亭后,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匝道分流鼻端识别、三角端标志内容识读、理解、决策和行动等一系列动作。随着ETC收费模式比例的进一步提高,车辆驶过收费站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现有规范对收费站至匝道分流端的距离要求满足停车领卡收费模式的需求,但ETC收费模式对该距离的要求更高。为确保驾驶员舒适地经收费亭驶入匝道,现以驾驶员视认特性为基础,计算收费站中心至匝道分流鼻端的最小距离,以指导匝道收费站线形设计,保障行车安全。

    匝道收费站匝道分流连接部标志视认过程ETC(电子不停车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