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云模型的既有隧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宗大超吴凤建李雪莉赵永金...
    370-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隧道施工中,受新建隧道施工影响的既有隧道的风险等级评估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性问题,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传统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确定既有隧道风险等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时没有体现随机性的影响,造成既有隧道风险等级的评估准确度不高。将云模型理论引入传统方法中,用云模型代替经验公式求解隶属度,建立了基于云模型的既有隧道风险等级的模糊综合评判新模型。新模型依据云模型的3个数字特征来表示每个评价指标对应的不同风险等级的隶属度,通过这种一对三的映射关系将判断边界模糊化;继而结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既有隧道风险评估等级,体现了既有隧道风险等级评估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将构建的模型应用到受深圳地铁6号线隧道施工影响的已运营的广深港高铁隧道风险等级评价中,通过与传统方法评价结果的对比以及实际工程的检测数据验证了新模型的可行性,且评估结果更加客观。

    隧道工程风险评价邻近施工风险云模型模糊综合评判

    隧道支护加固参数对上部输气管线影响分析

    张婧孔庆梅温森
    376-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建立新奥法隧道施工下穿输气管线模型,分析时以管线的变形和应力为指标,利用极差和方差分析探讨管隧正交情况下不同支护加固参数(加固范围、加固厚度、喷混厚度、喷混强度等级、二衬强度等级、初支距掌子面距离)对上部管线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加固范围和初期支护距掌子面距离对管线变形和应力的影响极为显著,加固范围从90°增加至360°,管线位移和最小主应力的减小幅度均超过69%;初期支护距掌子面的距离从1 m增加至4 m,管线竖向位移和最小主应力急剧增大,增幅均超过1倍;加固厚度、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管线变形和应力的影响高度显著,喷射混凝土厚度影响显著,二次衬砌强度等级影响不显著。

    隧道工程支护参数输气管线下穿施工正交试验设计数值模拟

    2024年度《公路》期刊广告征订

    《公路》杂志社有限公司
    386页

    富水砂层条件下隧道掌子面开挖工法与预加固关键技术研究

    张红军许艳仇晓华孙鲁一...
    387-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富水砂层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掌子面在开挖扰动的影响下极容易发生失稳破坏诱发涌水涌砂等工程灾害的问题,以典型富水砂层隧道——青岛地铁2号线啤-苗区间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全断面开挖法、双台阶开挖法及CD开挖法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对3种开挖工法下掌子面塑性区分布特征、挤出变形量与拱顶、拱腰变形量进行了对比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全断面开挖时掌子面和围岩变形影响最大,双台阶开挖法次之,CD法开挖下掌子面和围岩变形量最小。并根据试验结果得到了在该不良地质条件下超前预注浆加固圈厚度应大于4。0 m的重要结论。同时,对不同双台阶开挖法的台阶长度下隧道掌子面变形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优选开挖台阶长度为4。0 m。为确保注浆效果,对该不良地质条件下超前预注浆堵水加固关键参数进行了研究。

    隧道掌子面富水砂层数值模拟开挖工法注浆加固

    浅埋极软地层加固对大直径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性影响研究

    门小雄孙飞祥郭保和杨振兴...
    394-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地层加固对浅埋极软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中开挖面稳定性控制的影响,依托珠海隧道工程浅埋极软地层段,选择地层加固前和加固后两种工况,借助数值分析方法,对两种工况分别开展考虑泥水比重和支护压力分布两个因素影响下的开挖面变形特征计算,通过对不同因素下地层加固前、后开挖面变形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开挖面变形最小的泥水支护压力分布区间。结果表明:地层加固前,较小、适中和较大的泥水支护压力对应的开挖面变形分别呈"C"、倒"S"和倒"C"形态,不同形态的变形均较大,开挖面存在失稳风险;地层加固后,仅在未加固的开挖面区域存在较大变形,合理的泥水支护压力可以较好地控制开挖面变形量;地层加固前、后,保持开挖面变形较小所需的开挖面中点的泥水压力与同位置静止土压力的比值分别位于区间(0。85,0。95)和(1。15,1。25)内;提高泥水比重有利于开挖面变形控制。

    公路隧道大直径泥水盾构浅埋极软地层开挖面稳定性地层加固数值分析

    基于机器学习的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反演研究

    孟灵鑫杨明谢燕飞王丹锋...
    400-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软岩地层中隧道开挖围岩参数难以通过地质勘察确定的问题,依托软岩隧道实体工程,采用正交数值试验、BP神经网络、位移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了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反演分析。利用正交试验表选取25组参数组合,结合工程类比法补充的5组参数,基于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FLAC3D反演数值模型,通过30组样本的训练以及八次迭代,最终确定了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将反演得到的围岩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数值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可以发现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的监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7。339%和9。132%,均小于误差的阈值(10%),结果验证了参数及该方法的可靠性,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隧道工程围岩力学参数软岩神经网络参数反演有限元

    隧道施工动态设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翁贤杰张龙生张小英付钊...
    405-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态设计对于公路隧道的施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围岩等级智能判识算法,将隧道支护动态设计流程划分为现场围岩地质情况检测、掌子面图像采集、点云建模与预处理、围岩等级智能判识以及自动匹配变更方案5个步骤,从数据感知、数据分析与表达和数据反馈3个方面形成隧道动态设计的整个实施流程。结合遂川到大余高速公路项目,开展试点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动态设计方法判断的围岩情况与实际围岩情况吻合,且分析时间更快捷,经济安全性更高。

    公路隧道动态设计围岩判别点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