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桂林理工大学

张学洪

季刊

1674-9057

xbz@glut.edu.cn

0773-5896423

540114

广西桂林市建干路12号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变更情况:《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1—1994)《桂林工学院学报》(1995—2009)《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0— ) 入选2004、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本刊主要刊登矿产地质、资源勘查、环境科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应用化学、国土开发与测绘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刊物以报道资源、环境与土木工程的科研成果为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州县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利用策略

    邓亚东孟庆鑫吕勇罗书文...
    346-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广西全州县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利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AHP法构建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利用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和判断矩阵,计算各因素权重,绘制出SWOT战略四边形,确定该县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利用的战略方向.结果表明,全州县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利用的优势>机遇>劣势>威胁.在各指标因素中,特色旅游开发潜力大和潜在旅游开发资源数量多是其最大优势;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发资金不足和环境保护问题突出是其主要劣势;旅游政策机遇和旅游市场机遇是其重大机遇;旅游活动对资源寿命和旅游业竞争威胁是其最大挑战.SWOT战略四边形中,SSO>SST>SWO>SWT,确定该县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利用应采取增长型SO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州县地质遗迹景观开发利用策略:挖掘资源特性,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全域旅游模式;打造旅游品牌,加强宣传力度;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重视地质旅游人才建设;加强社区居民参与;保护性开发,增强地质遗迹景观保护意识;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等.

    地质遗迹景观SWOTAHP开发利用策略全州县

    基于UGC数据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意象感知研究——以龙胜龙脊梯田为例

    樊亚明孙正阳张晓莎郑文俊...
    357-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为例,基于文本和图片数据,从自然景观意象、人工景观意象、文化景观意象三大维度深入解析游客的认知意象、情感意象和整体意象的感知特征.结果表明: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意象感知呈现物质景观强、非物质景观弱的总体特征;农业景观、居民建筑占据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意象网络的主导地位,两者间的关联性也最高,是认知意象的主要类型,而民俗节事、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水系景观等意象维度词频较低,与其他意象维度的关联较少,认知意象感知较弱;对农业景观、居民建筑、饮食文化等意象维度以"满意"等积极情感意象感知为主,"辛苦""可惜"等消极情感主要出现在道路交通的情感意象感知上;基于IPA整体意象感知分析显示,农业景观、居民建筑、自然风光的重要性与满意度都高,山体景观、水系景观、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低而满意度高,民俗节事、民间艺术、社区氛围等重要性与满意度较低.

    景观意象旅游感知UGC农业文化遗产地龙脊梯田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机制——以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孙晓宇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
    36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传统村落正处于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转型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以江永县兰溪村为案例地,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结构特征与转型发展机制,分析了旅游开发主导的人居环境网络转型过程与机制.研究表明: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可以被看成具有一定网络结构与特征的行动者网络.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通过要素关系的产生与变化实现,是行动者网络重构与优化过程,其转型发展机制是转译机制.兰溪村人居环境转型经历 5 个转译环节,其转型发展动力包括外源和内生动力两部分,转译使之实现耦合.双向的转译使网络利益关系在行动者个体和网络整体水平上得以协调,从而实现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有序转型和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行动者网络理论兰溪村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张强罗盛锋黄毅黄燕玲...
    375-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其与旅游产业存在天然耦合,因此厘清二者间的协调发展态势与时空演变规律对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8-2019年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探寻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剖释其耦合协调度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民族地区各省(区)耦合度均高于 0.8,处于高度耦合阶段,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趋于良性共振耦合;(2)民族地区各省(区)协调度均值在 0.527~0.703,各省(区)协调度在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 3 种类型之间波动变化;协调度高值主要集中在南部和北部,呈现出南北略高、中部平平的格局;(3)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民族地区

    乡村文化生态变迁视域下非遗旅游的建构路径——以杨家埠民俗景区为例

    肖昕韩永锐冯菁
    385-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生态是乡村中各种文化及其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共同构成的系统.在文化生态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过程中,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参与主体、生产模式得以重塑,进而扩展了乡村非遗旅游的动力机制.以潍坊市杨家埠村为调研对象,对杨家埠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产场域、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等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和田野考察.从乡村文化生态变迁的视角分析杨家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产和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其非遗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限性提出符合当今文化语境的非遗旅游建构路径:乡村非遗旅游的各参与主体应当归位,认清乡村文化生态变迁的内在规律,并结合乡村社会结构推动乡村文化治理转型,通过提高村民参与度、深化体验者文旅体验、打造数字文化创新生态等举措建构出具有实践性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文化生态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旅游杨家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