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交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交通科技
公路交通科技

陈国靖

月刊

1002-0268

gljtkj@vip.sina.com

010-62077751/9198转1031 62031106转813、

100088

北京市西土城路8号

公路交通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央一级学术性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管,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主要刊登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工程、汽车节能、筑路机械、交通工程、公路运输经济与管理、环境污染与防治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与学术论文,以及设计施工、产品开发、科技信息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道路路面免型钢伸缩缝材料与结构

    白桃柴志家芦训娟熊峰...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道路路面用毛勒式伸缩缝病害多发现状,提高路面伸缩缝养护维修效率及使用效益,对伸缩缝病害成因及解决方案开展研究.首先,通过足量的现场调研与资料研究,掌握实际路用中不同部位的破坏类别与成因;其次通过对毛勒式伸缩缝结构分析进行设计改进与材料研究,提出用于道路路面的免型钢伸缩缝结构,新型免型钢伸缩缝已应用于湖北省某省道试验段;然后通过力学强度试验、动态单轴压缩试验、高温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小梁低温弯曲试验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等,综合测试于施工现场取样环氧砂浆混合料试样的力学特性、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疲劳耐久性等性能;最后,通过实时位移(缝宽)监测系统对路面的间断式伸缩缝缝宽变化进行监控,获得缝宽同温度的日周期、年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缝体结构服役年限的增加,病害多发且形式多样,暴露出该结构形式存在缝体脆硬、材料突变、构造分离、应力集中等诸多结构缺陷;环氧砂浆混合料24 h强度可达到 28 d龄期强度的 70%,具备早强特性,其高温、低温、水稳性能及疲劳性能显著优于同层位沥青混合料;试验段连续配筋路面内部预留缝宽合理,在秋季,缝宽早上 7:00 最大,晚上 20:00 最小;CRCP伸缩缝处边缘较中部夏季温度更低缝宽更大;4-5月份、10-11 月份为适宜施工的时段,适宜以 40 mm预留缝宽施行,低温时节宜增大预留量,高温时节宜减小预留量,调整量以 10 mm为宜.

    道路工程位移监测分析路用性能试验免型钢伸缩缝环氧砂浆

    二次热压实作用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董长坤王宏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量化分析现场二次热压实作用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基于常规力学性能试验、Overlay Tester反射裂缝试验、低应变水平下的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对比分析了现场铺筑上覆热拌沥青混合料前后乳化沥青冷再生芯样与室内马歇尔试样的力学性能差异.量化分析了现场二次热压实作用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增强效果,并基于工业CT无损检测技术,分析了现场二次热压实作用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微细观空隙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现行规范推荐的马歇尔二次击实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模拟现场实际压实状况,现场二次热压实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抗反射裂缝性能和抗疲劳耐久性能均有明显增强作用;现场压实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内部的大空隙数量和等效空隙直径均小于马歇尔击实成型,二次热压实作用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空隙级配影响显著;现场二次压实作用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的改善机理在于二次压实作用增强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密实度,降低了微细观空隙直径,改善了微细观空隙级配.

    道路工程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现场压实二次热压实微细观空隙结构路用性能疲劳特性

    掺加粉质黏土的泡沫轻质土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刘英张鹏恒赵相高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工程弃土再利用难题,在泡沫轻质土中掺加了粉质黏土,通过试验分析粉质黏土掺量、湿密度、养护龄期、泡沫掺量对泡沫轻质土材料流值、抗压强度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试验观察泡沫轻质土微观结构,分析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固比相同时,泡沫轻质土的流值随粉质黏土掺量的增加而减小;相同土掺量下,流值随初始湿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合理控制粉质黏土掺量和初始湿密度以便施工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水固比为 0.75 时,粉质黏土掺量增大,泡沫轻质土的流值减小,在 50%掺量下湿密度为 700 kg/m3 和 800 kg/m3 轻质土仍表现出较好的流动性;抗压强度随粉质黏土掺量增加而逐渐降低,随初始湿密度增大而增大;当粉质黏土掺量为 33%、水固比为 0.75 时,湿密度为700 kg/m3 和800 kg/m3 轻质土7 d抗压强度均超过1.0 MPa,满足路基路床部位施工要求;泡沫掺量的增加引起泡沫轻质土湿密度、流值及抗压强度的降低,增加了内部孔隙率;观察微观结构发现,气孔完整独立、分布均匀、孔壁厚度大、形状为球形等良好气孔结构会增强泡沫轻质土结构密实度;粉质黏土掺量和泡沫掺量增加影响气孔完整性,导致泡沫轻质土宏观性能变差.

    道路工程掺加黏土材料性能试验微观结构泡沫轻质土

    基于优化多维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的土体参数反演

    李向海杨玲魏静
    27-3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如何有效提高位移监测数据反演土体参数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麻雀搜索算法优化多维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的土体参数反演方法.依托黄土区超深路堑边坡工程项目,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边坡二维模型,并利用正交试验进行土体参数的多因素敏感性分析以确定待反演参数.然后建立符合实际开挖情况的边坡三维开挖模型,计算不同反演参数下的模拟位移值以获得训练数据.利用麻雀搜索算法获得多维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的最优参数从而构建SSA-MSVR模型,使用训练数据训练优化模型.最后,将实际监测位移代入训练好的模型求得土体最优反演参数并分析验证反演参数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影响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土体参数敏感性排序前 4 位为老黄土的内摩擦角、红黏土的内摩擦角、老黄土的黏聚力和老黄土的弹性模量,确定了这 4 个参数为待反演参数;超深路堑边坡开挖完成后,边坡顶部产生沉降位移,而底部出现卸荷回弹现象;利用反演参数计算的位移模拟值与实际监测值相对误差均小于 10%,证明SSA-MSVR模型应用于土体参数反演效果较好,为参数反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道路工程参数反演麻雀搜索算法多维支持向量机回归敏感性分析黄土边坡

    CFB灰渣对水泥稳定红砂岩集料的增强改性作用

    梁新春周明凯高鹏王宇强...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红砂岩均质性差,红砂岩集料性能和水泥稳定红砂岩集料路用性能不明确的问题,以水泥稳定石灰岩集料为对照,分别研究了红砂岩粗、细集料取代率.研究了循环流化床(CFB)炉渣、CFB飞灰掺量对水泥稳定红砂岩集料 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长期强度、抗干缩性能和抗冻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SEM揭示了CFB灰渣对水泥稳定红砂岩集料的改性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红砂岩集料的组成成分和物理性能与粒径大小存在明显相关性,集料粒径越小,集料中的黏土矿物含量越高,压碎值越低,塑性指数越高,表明可以通过破碎筛分将不同类型红砂岩分离,提高红砂岩集料均质性.水泥稳定红砂岩集料的强度、抗裂性能、抗冻性受红砂岩粗集料替代率影响小,受红砂岩细集料替代率影响大.采用CFB炉渣和CFB飞灰作复合细集料可显著提高水泥稳定红砂岩集料的路用性能.与同水泥掺量水泥稳定石灰石集料相比,经改性后的水泥稳定红砂岩集料 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高 0.8 MPa,干缩应变低 49.5%,抗冻性持平.从SEM的试验结果中可以观察到针棒状钙矾石和絮状C—S—H凝胶,这表明CFB灰渣的水化产物起到了胶结增强作用,针棒状钙矾石形成产生的膨胀与CFB炉渣的多孔"内养生"作用可协同降低干缩、防止冻融破坏.

    道路工程增强改性破碎分选CFB灰渣红砂岩微观特性

    公路缓和曲线长度的合理取值分析

    富志鹏任春宁张腾张江洪...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给车辆由直线(圆曲线)驶入圆曲线(直线)提供合理的路径长度,确保驾驶员能以安全、舒适、自然的状态驶入目标曲线单元,通过对现行路线规范中缓和曲线长度取值规定的合理性分析,发现回旋线参数取值规定易存在曲线单元间长度分配均匀、取值长度过长、不易与地形地物相协调等问题.结合美国《绿皮书》对缓和曲线取值的相关规定,从汽车行驶轨迹、缓和曲线偏移值特征及超高过渡等方面对缓和曲线长度取值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圆曲线半径的增加,缓和曲线长度取值应随之减小;随着设计速度的增加,缓和曲线长度取值也应随之增加,但增加值较小,可忽略不计;在设计速度和圆曲线半径均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缓和曲线长度的增加,驾驶员判断前方平曲线的曲率半径偏小,易驶入临近车道,不利于交通安全.另外,根据缓和曲线偏移值特征及超高过渡所需长度研究发现,通过控制缓和曲线偏移值1 m、缓和曲线长度200 m范围,圆曲线半径与缓和曲线之间的变化关系较为稳定,符合车辆行驶轨迹,基本满足超高过渡段设置的要求.经计算得出当圆曲线半径大于 1 666 m时,缓和曲线长度宜随圆曲半径的增大而减短.

    道路工程缓和曲线长度理论分析行驶轨迹回旋线偏移值超高过渡段长度

    基于m法的横向受荷长桩三参数模型参数反演方法

    随春娥张天宇杨文军郭奇...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m法在试桩计算中的精度,提出了基于m法的横向受荷长桩三参数模型参数反演方法.假定地面处桩侧土抗力不为零、地基系数沿深度线性增加,将桩土相对刚度、桩的抗弯刚度、z0 作为参数,建立了横向受荷长桩三参数理论计算模型.假定αz0,根据桩在地面处位移和转角实测值计算桩土相对刚度、桩的抗弯刚度和桩身最大弯矩.基于桩身最大弯矩计算值接近于实测值条件确定桩土参数,进而通过桩土参数计算桩身弯矩和土抗力并通过其分布情况验证反演方法的可行性.基于理论计算模型分析了剪力作用下αz0 变化对其他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αz0 的增大,桩土相对刚度、桩的抗弯刚度、桩身最大弯矩以及m值均减小,地面处土抗力和C值均增大,最大土抗力先减小后增大.算例分析表明:反演方法能够保证桩在地面处位移、转角、桩身最大弯矩及最大土抗力位置计算值与实测值相符.与现场试验实测值相比,土抗力最大误差在 15%以内;与室内模型试验实测值相比,最大土抗力误差在 5%以内;桩身弯矩和土抗力沿深度分布较m法合理.考虑地面处的土体抗力并将桩的抗弯刚度作为待定参数,能够更好地分析桩土的实际工作状况.

    桥梁工程参数反演三参数法横向受荷长桩m法

    既有防撞设施桥梁抗撞性能评估方法及应用

    王永祥李文英贾小龙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展桥梁抗撞性能评估,特别是准确评价防撞设施的防护效果,是已建桥梁进行船撞桥隐患整治的难题之一.为准确评估已建桥梁加装防撞设施后的抗撞性能,基于现有规范及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大量工程项目经验,从抗撞性能评估总体环节、抗撞性能标准确定、设防代表船型确定、船舶撞击力计算、防撞设施防护效果分析、桥墩船撞效应计算及抗撞性能验算等方面,建立了既有防撞设施桥梁抗撞性能评估方法的标准化框架流程.以某长江公路大桥 3#主墩为例,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桥梁抗撞性能评估.结果表明:典型计算工况下,防撞设施较好地发挥了耗能缓冲防护效果,延长了撞击时间,削减了船舶撞击力,对船舶正撞及侧撞峰值力削减率分别为 47.2%和 51.6%;不考虑防撞设施防护效果时,3#主墩抗撞性能不满足要求,主要表现为墩身及桩基横桥向抗剪性能不足;考虑防撞设施防护效果后,墩身及桩基横桥向抗剪性能不足得到改善,桥墩抗撞性能可满足要求.既有防撞设施桥梁抗撞性能评估方法的标准化框架流程系统全面,可用于已建桥梁防撞设施评价及抗撞性能评估.

    桥梁工程抗撞性能评估有限元法船撞桥防撞设施

    大跨径上承空腹式梁拱组合刚构桥设计关键技术

    赖亚平闫福成杨丁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克服主跨大于 200 m的山区桥梁在桥型选择中采用连续刚构桥易导致的弊端,以及选用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由于适用条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将常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和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在结构体系上进行组合,形成上承式梁拱组合刚构新桥型.大跨径上承空腹式梁拱组合刚构桥的结构体系和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该桥型的主要结构参数、合理成桥状态、拱梁汇合段构造、梁拱倒三角区施工和临时扣索的合理拆除时机等设计关键技术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上承空腹式梁拱组合刚构桥利用下弦拱辅助主梁受力并形成自平衡受力体系,显著减小了中跨和边跨主梁长度,使结构力学性能得以优化,具有结构竖向刚度大,对长期挠度变形控制效果好的优点;当结构关键控制点的强度、刚度和线形计算指标符合目标范围时,可达到合理成桥状态;拱梁汇合段的下弦拱顶板与上弦梁底板的交汇构造采用A字形,构造简单,传力效果好,施工质量容易控制;该桥型适宜采用平衡悬浇节段施工,梁拱倒三角区段上弦梁和下弦拱均需采用临时斜拉扣挂辅助结构受力,下弦拱临时扣索宜在拱梁汇合段形成后与中跨常规梁段跨中合龙之前分批拆除,上弦梁临时扣索在全桥合龙后拆除.

    桥梁工程组合结构体系有限元分析设计关键技术合理成桥状态施工方法临时斜拉扣挂

    福建省滨海典型地层搅拌植桩基础竖向承载特性研究

    王坛华邱俊峰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搅拌植入管桩是在水泥土搅拌桩中植入管桩,形成共同受力的一种新型桩基础,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黏土、粉砂层中,但在滨海软土下覆强风化岩地层里尚无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探究桩端入岩对搅拌植入管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依托国道G324 线福清新厝双屿至大沃段公路工程,在现场进行了 3 根搅拌植入管桩的竖向荷载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开展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凝灰岩的搅拌植入管桩承载性能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近海典型地层中,搅拌植入管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呈缓降型变化,并表现出摩擦端承桩的工作特性;桩身上部侧摩阻力将先于下部发挥,具有明显的异步性;同一土层不同深度处,桩侧摩阻力随桩土相对位移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极限侧摩阻力会随深度的增大而呈小幅度增加;当搅拌植入管桩桩端进入强风化凝灰岩时,粉质黏土层处桩侧摩阻力实测值与规范推荐值基本一致,而在强风化凝灰岩地层中桩侧摩阻力则较规范推荐值提高了 35%~44%;在桩端阻力计算上,桩端承载力特征值建议采用相关标准规范中混凝土预制桩极限桩端阻力标准值的一半,以弥补在搅拌植入管桩桩端入岩条件下端阻力计算无据可依的不足.

    桥梁工程搅拌植桩现场试验承载特性侧摩阻力桩端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