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管理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管理评论
管理评论

吕本富

月刊

1003-1952

010-82680674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八十号青年公寓7号楼112室

管理评论/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管理科学刊物。其宗旨是宣传报道党和国家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积极推动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热情开展国内外不同行业及地区的管理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交流,以促进管理科学的繁荣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据交易、专业化人工智能与经济增长

    袁健段巍
    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数据交易的经济激励切入,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了企业数据在训练通用人工智能,以形成专业化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企业自行训练模式与专业化人工智能服务商训练模式在产生数据交易激励效果上的差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强化了数据的经济增长效应;另一方面,相比企业训练模式,当由专业化人工智能服务商进行训练时,企业有更高的数据交易意愿,进而数据交易规模增加,最终推动了总产出水平增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专业性数据的贡献度是导致差异出现的关键.只有在专业化人工智能服务商训练模式中,企业数据交易意愿会随着专业性数据贡献度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拓展了数据经济的内生增长模型,同时为数据交易所设计激励机制提供了参考.

    数据交易非竞争性专业性数据人工智能

    数据产品开发的激励机制研究:道德风险理论视角

    刘源喻迎陈宏民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据二十条"确定的"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原则下,如何有效地激励企业投入开发数据产品,提高其参与数据要素市场的积极性,成了各级政府以及数据交易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传统的道德风险理论拓展到了数据交易所的双边市场环境中,分析了交易所的最优激励措施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在双边市场的环境下,由于买家也能从数据产品的开发中获益,交易所可能会将数据产品开发商的努力成本转嫁到买家的会员费上;(2)交易所在确定激励措施时,应综合考虑开发商和买家之间所形成的网络效应,边际网络效应的增强将提升各市场主体的福利水平;(3)随着补贴额度的提高,产品补贴会比登记挂牌补贴带来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提升.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传统的激励理论和双边市场理论的分析框架,为数据交易所激励企业开发数据产品提供了理论参考.

    数据产品开发激励机制道德风险数据交易所双边市场

    数据要素流通与收益分配机制研究:以风电场景融合气象数据为例

    王衍之黄静思王剑晓高锋...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加快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大市场建设背景下,如何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数据交易流通模式和与之相匹配的收益分配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首先基于数据要素市场中普遍认可的三类主体设定,以气象数据供给为典型细分行业,以数据在电力预测中的应用作为典型场景,建立了数据要素交易流通模型.模型中嵌入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风电预测模型,对多特征数据要素和数据服务的价值实现进行刻画.其次,在基于数据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的设计中,对比分析了平均法、留一法、沙普利值法、惩罚-沙普利值法四种收益分配机制对数据生产商(数商)的主体效益差异及市场影响.最后,研究表明:惩罚-沙普利值的收益分配策略能充分考虑市场中数据要素的差异化水平,同时能够识别并避免数据要素的复制导致的扰动.

    数据要素流通数据市场收益分配机器学习沙普利值

    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规制与企业协同的博弈研究

    温越吕本富张馨元彭赓...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如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等数据新基建,能够使数据交易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这有利于解决数据流通和数据安全难以两全的悖论,但是数据供应商和数据交易平台往往因缺乏足够的激励,导致难以推动数据新基建.本研究旨在探讨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方的策略选择问题,因此文章构建了数据供应商、数据交易平台和政府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政府规制措施推动数据新基建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应以数据交易平台为规制重点,并且在数据新基建前期及时提供补贴,以帮助系统更快达到理想的稳定状态;(2)政府还应采取措施降低数据新基建的成本,因为过高的成本可能阻碍数据交易市场的自主运行;(3)政府应在数据交易市场运行初期就加强规制,建立完善的数据交易规则和制度,之后可以逐步放松监管强度.这将有助于建立市场信任,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本文通过对数据供应商、数据交易平台和政府的三方协同机理分析,为加速数据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合作机制演化博弈数据交易

    资金约束下信用支付风险管理:回收率改进,信用保险还是"信用保险+保理"?

    陈静郑朝南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供应商的单周期产品销售模型为基础,研究供应商在资金约束下如何有效地选择与配置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并通过数值分析研究订货量及买方违约概率如何影响供应商的最优投保额及保理服务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当供应商资金约束较严重时,供应商更应关注的是如何确保零售商未违约下的收益,而不是一味地投入高成本来防范零售商的信用支付风险.在初始资金较充裕或较匮乏的极端状态下,信用保险并不是降低信用支付风险的有效方式.然而,如果信用保险能够与保理服务结合使用,保理服务提供的预付款可为供应商带来额外的投资收益,进而提升信用保险的价值.当保险安全因子较低且预付款收益率足够高时,全额投保成为最优策略,此时,供应商不再通过自身努力改进货款回收率.

    信用支付风险信用保险商业保理资金约束

    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王瑶瑶杨莹贾锐宁张晓空...
    6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阶段,伴随着生产方式的数字化重构,如何充分挖掘"数字红利"并提升居民消费成为了重要的现实难题.基于此,本文致力于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具体地,本文基于 2011-2019 年232 个城市形成的2088 个城市-年的面板观测,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收入效应"和"创新效应"提振居民消费,该结论在排除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2)数字经济发展提振邻近地区居民消费,存在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3)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存在异质性影响,对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提振作用更强劲.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数字经济发展居民消费居民收入区域创新水平空间面板模型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童健张聪闫勇
    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明确要求,"新""老"基建协同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明确"老基建"的生产外部性和"新基建"的网络外部性基础上,本文突破静态研究框架,从动态视角研究了经济增长路径上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效应,并发现,"老基建"的短期经济刺激效应强于"新基建","新基建"的长期经济刺激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明显强于"老基建".同时,"任期约束"是政府设定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转型时点的关键变量,对短期经济增长目标关注程度越高、关注期限越短的政府往往选择延迟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转型时点,但这会带来经济增长的"下台阶"现象.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老基建"在经济增长初期充分发挥了生产外部性作用,但现在对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激励效应明显减弱,而"新基建"对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激励效应显著增强.因此,政府应因地制宜结合"新""老"基建边际产出相对变化,尽早推进"新""老"基建转型,统筹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基建老基建任期约束经济增长创新发展

    基于处置效应及动量效应的加密货币市场投资策略

    刘帅房勇汪寿阳
    9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加密货币市场,本文选取资本利得量作为处置效应的代理变量,基于公开数据并采用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加密货币市场中存在处置效应和动量效应;然后依据处置效应和动量效应,针对仅含加密货币这一类资产而不含其他传统资产的投资池设计了三类投资策略.本文的投资标的不仅含有市值较大的比特币和以太坊等某几种加密货币,还选取了更多种类的货币,这些货币总市值占全部加密货币的95%以上,种类更丰富.在各种参数设置下,结合了两种效应的投资策略均表现优于单独基于某一效应指导设计的策略,并且基于投资者行为效应的三类投资策略均优于等权重模型,具有稳健性和普适性.特别地,本文还对加密货币市场中动量效应和处置效应的持续时长、资本利得量的参数选择和动量策略的排序期参数设置进行了讨论,发现:加密货币市场较股市的变换更快,迭代周期缩短很多,仅存在两周的动量效应,处置效应对收益率的影响不超过一个月;须选用日数据或更高频数据计算资本利得量并进行处置效应存在性检验的回测才有效,选用低频的周数据无效;动量策略的排序期超过动量效应持续时间的一半时,动量策略受排序期参数的影响不大.

    加密货币处置效应行为金融资本利得量投资策略

    智能手机使用与灵活就业: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证据

    尹志超仇化公雪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基建"推动了数字技术普及和数字经济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利用数字技术红利,弥合数字鸿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15-2019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构建平衡面板,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智能手机使用对灵活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能手机作为数字技术的重要接入工具,能显著促进个体参与非正规就业和个体经营就业,并提高此类就业收入.智能手机使用对灵活就业的影响呈现工作性质、劳动者特征和地区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信息获取、社交活动是智能手机使用影响灵活就业的可能渠道.智能手机使用范围越广,个体从事灵活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此外,智能手机使用能促进商户成为"码商",对提高工商业经营绩效有积极作用.本文能为分析数字经济的就业红利,促进灵活就业发展,全面稳定就业提供思路和参考.

    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灵活就业收入

    羊群还是狼群?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同群效应

    张喆王雨尧贾明
    11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2010-2019 年我国A股上市重污染企业为样本,基于绿色创新的视角,研究了企业同群效应对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绿色创新行为存在规避性趋同和竞争性趋同两种机制,即前者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具有负向的影响,而后者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此外,相比于竞争性趋同,规避性趋同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受到强环保压力、高媒体舆论关注度时,同群效应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更大.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可以正向调节规避性趋同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然而,在竞争性趋同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上,其产权性质并没有展现出显著的调节作用.本文的发现有助于丰富同群效应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市场治理结构提供经验证据.

    绿色创新同群效应重污染企业规避性趋同竞争性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