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义祥辉

季刊

1001-7070

gljy@gl.gx.cninfo.net

0773-2866972

541001

桂林市解放东路19号四楼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本刊的宗旨是交流学术成果,发展学术事业,尊重学术名家,扶植学术新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钱兴同志为广西所作的几个历史性贡献

    盘桂生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兴同志生前曾任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等职,他为广西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积极稳妥地发展壮大了中共在广西的力量;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有效保存挽救了中共广西地下党组织;领导发动了广西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干部;领导发动了广西的革命武装起义,为广西的彻底解放作出了贡献.他的崇高精神与优良作风,值得学习.

    钱兴中共广西省工委广西解放事业

    实干为民:清代名臣陈宏谋在津治水策略分析

    赵雅茹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著名大臣陈宏谋从政几十年中,一直奉行实干为民的优良官风.其一生致力于治水,在津治水是其初次的探索实践.其独特的治水策略可大致概括为:实地考察,不耻下问;因地制宜,敢于创新;重点工程,审慎笃行;以工代赈,造福百姓.

    清代陈宏谋治水策略

    视觉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应用

    赵美川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视觉艺术的内涵及其应用,探讨其表现出的融合性和审美性特征,着重分析其应用的四种形式——绘画、摄影、雕塑、环境设计的艺术个性,论述它们在融合乡村文化、承载乡村文明、唤醒乡村活力过程中发挥出的美育、纪实反省、移情和实用功能,以期助推乡村文化的振兴.

    视觉艺术乡村文化振兴应用特征功能

    桂林博物馆民俗资料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更正

    曾荣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宣资料是传播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外宣资料翻译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民俗文化传播的质量.文章分析和探讨桂林市博物馆民俗外宣资料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直译、误译和漏译是其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民俗资料外宣翻译直译文化

    武宣壮语熟语的民族文化蕴含及价值审视

    周彩虹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呈现.作为壮语中的语言精髓——熟语,是壮族文化精髓的外在呈现.透过这些熟语,可了解武宣壮族的含蓄深沉、崇智豁达、勤劳奋斗等民族特征,还可挖掘其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及意义.

    武宣壮语熟语民族文化价值审视

    模块化分析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

    朱璐瑶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负载词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不同属性.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给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带来了一定难度.文章从模块化分析理论出发,结合具体实例,对五类典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认为可通过模块上扬、模块下切和模块边移改变原语文本的文化层次,寻找目标语文本中的相应表达,在传达文本信息的同时注意文化内涵的传递.

    文化负载词模块化分析理论汉英翻译

    壮族文人郑献甫诗论探微

    张炜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献甫的诗歌理论十分丰富,除了保存在《答友人论诗书》这样的论诗之文以及大量诗集序文之外,还如同遗珠般散见于其诗中.郑氏论诗于"本体论"提出"文各有体",明辨"诗""史";于"门派论"提出"熔铸诸家",无所依傍;于"风格论"提出"可雅不可俗".

    壮族文人郑献甫诗论

    诗中皆有我在——论郑献甫的诗歌批评思想

    陈丕武刘海珊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广西学人郑献甫论诗,认为诗歌的工与不工都可能流传.但他还是主张诗人作诗应当自觉求工.在他看来,诗之工不仅指在艺术技巧上的精益求精,也指创作时要写真诗,即诗歌要叙写远离俗世的优雅生活,抒发诗人超凡脱俗的闲情逸趣.因此,他反对附宗派、趋风气,因为此种风气容易扼杀诗人的真情.

    郑献甫真诗诗歌批评

    以"鲁史"指《春秋》源于李程律赋考

    肖悦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史"最早指的是鲁国的史书,后来以"鲁史"代指《春秋》也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法.以李程《汉章帝白虎殿观诸儒讲五经赋》为代表的唐代律赋中所使用的"鲁史",则是以"鲁史"来代指孔子《春秋》这一用法最早的来源.

    "鲁史"《春秋》李程律赋

    故事形态学视野下的民间传说《白蛇传》

    王佳佳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事形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神奇故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民间故事、小说和影视等研究中.文章以中国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为文本对象,分析"白许相恋—法海拆散—灾难降临—获得救助—灾难消除—终获圆满"等功能项,挖掘其叙事功能和结构体系;通过分析白娘子、法海、许仙、小青等角色,探析《白蛇传》人物角色的类型、关系及特征,阐释故事形态学理论在中国民间传说研究上的适用性;分析《白蛇传》中蕴含的"蛇女"文化和"女性自我意识",探寻其深层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蕴,弥补形态学在故事内容和文化内涵研究上的缺失.

    故事形态学《白蛇传》角色功能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