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果树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果树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果树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王志强

双月刊

1009-9980

chinagsxb@163.com

0371-63387308 65330928

450009

河南省郑州市航海东路南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果树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果树科学》从2001年起更名为《果树学报》。有季刊改季双月刊,由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封面、内文均用优质铜版纸印刷。《果树学报》着重选取密切结合我国果树(包括西瓜、甜瓜)科研、教学、生产实际,反映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的优秀稿件,及时报道重大科研成果、阶段性成果和科研进展情况。栏目设置有专家论坛、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及科技简讯;内容包括生物技术、品种与种质资源、生理与栽培、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贮藏加工等;读者对象为本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各级管理干部及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果树(西甜瓜)栽培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与质外体活性氧产生相关的酶基因在库尔勒香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性

    史智勇曹艺洁玉苏甫·阿不力提甫艾沙江·买买提...
    1829-1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 Yü)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石细胞的形成与质外体活性氧产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调控库尔勒香梨果实石细胞含量、改善果实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5年生库尔勒香梨为试材,利用显微镜观察果肉中石细胞发育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与活性氧产生相关的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探讨质外体活性氧在库尔勒香梨果实石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库尔勒香梨石细胞染色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石细胞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花后10~30 d呈上升趋势.该时期果实中石细胞处于初步分化和形成阶段,数量最多,相对分散,部分细胞没有或者不完全被染色,其中心部位染色面积慢慢加深;花后60 d石细胞相对含量(单位面积)随着薄壁细胞的膨大迅速下降;花后80~100 d石细胞相对含量趋于稳定.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质外体活性氧产生相关的酶基因的表达趋势与石细胞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编码与质外体活性氧产生相关的呼吸暴发氧化酶同源物蛋白D(RBOH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草酸氧化酶活性的类萌发素蛋白(GLP)、脂氧合酶(LOX、LOX5)及多胺氧化酶(PAO1、PAO 5-like)等酶基因也是在果实发育早期高表达.随着果实的发育,这些酶基因的表达量逐渐下降,并在花后80~100 d其表达水平趋于较低水平且保持稳定.这些基因最高表达水平和最低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倍数在5~157倍之间.[结论]花后10~60d是库尔勒香梨果实石细胞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同样是与质外体活性氧产生相关的酶基因高水平表达时期,说明石细胞分化和质外体活性氧积累之间存在协同关系.

    库尔勒香梨果实发育石细胞质外体活性氧基因表达

    龙眼Aux/IAA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梁钒张艺勇张梦媛方庭...
    1839-1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Aux/IAA作为重要的生长素原初响应因子参与到植物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为了解Aux/IAA家族基因在龙眼花芽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对DlIAA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并研究其在外源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Aux/IAA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基于RNA-seq数据库分析DlIAA基因家族的表达,利用qRT-PCR探究DlIAA基因家族在龙眼花芽分化过程中和外源IAA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利用龙眼参考基因组数据,鉴定出18个DlIAA基因,依据龙眼、苹果、拟南芥和番茄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可将进化树分为4大类7个亚族.结果 表明,DlIAA基因家族与苹果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与拟南芥、番茄的亲缘关系较远.基因结构和结构域中同一类群的不同DlIAA基因家族成员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启动子中顺式元件的分布表明,DlIAA基因表达不仅受生长素(AuxREs、TGA-element和TGA-box)的调节,还受其他激素和生长环境的调节.DlIAA基因家族在龙眼9个不同组织中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且部分DlIAA基因为组织特异性基因.通过对不同品种龙眼花芽的3个RNA-seq数据库筛选发现,有5个候选基因(D1IAA2、D1IAA4、D1IAA7、D1IAA15和D1IAA 17)均显示出较低的表达量,表明其功能与龙眼花芽分化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进一步的qRT-PCR分析表明,DlIAA2和DlIAA17可能在开花诱导中起作用.DlIAA对外源IAA的反应结果表明,5个候选基因在100 μmol.L-1 IAA处理下被不同程度地诱导表达,且在500 μmol.L-1浓度下均显著上调.[结论]转录组数据显示DlIAA基因参与了龙眼花芽分化过程,DlIAA2和DlIAA17可能在开花诱导中起作用.

    龙眼Aux/IAA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定量分析

    基于SSR标记的中亚生态区核桃(Juglans regia L.)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结构分析

    马凯赵钰张恒韩立群...
    1854-1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分子水平探究中国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2个中亚国家共6个区域核桃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采自6个区域的137份核桃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利用14对引物共检测到130个等位变异位点,变异范围为6~13,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9.2857个等位位点;14个SSR位点的占比范围为0.6257~0.865 l,平均值0.7634;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I)为0.4598;种群总基因多样性(Ht)平均值为3.2481;种群内基因多样性(Hs)平均值为2.1089;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st)范围为0.0578~0.4068,平均值为0.2595;基因流(nm)平均值为3.0174;各个等位基因频率整体分布不均匀.UPGMA聚类结果显示,137份供试材料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5时分成3个类群.其中,第一类群共42份,包括中国新疆阿克苏地区16份,中国新疆和田地区21份,吉尔吉斯斯坦5份;第二类群共44份,包括中国新疆伊犁地区12份、吉尔吉斯斯坦32份;第三类群共51份,包括中国新疆喀什地区19份、塔吉克斯坦13份和中国新疆伊犁地区19份.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居群间亲缘关系的距离,总体分布与地理分布有关,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换.聚类结果与居群间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结果一致.[结论]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中亚生态区不同地理分布的核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为揭示中亚生态区核桃种群结构及传播途径提供了依据.

    核桃种质资源SSR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福建火参果病毒病病原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赖春旺王金豪成子玥董晶晶...
    1868-1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福建火参果(Cucumis metuliferus)种植基地中火参果感染的病毒种类,为有效防控病毒病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火参果果皮为试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对其病毒病的感染情况进行鉴定.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外壳蛋白基因全长,并对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供试火参果样品仅感染ZYMV;系统进化分析表明,ZYMV分布范围广,61种分离物可分为6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存在一定地域分化.火参果ZYMV分离物基因(MZ271862)定位在以国内分离物基因型为主的分支上(ZYMV-Ⅱ),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广西罗汉果的分离物(AJ889244_Guangxi_Siraitia grosvenorii),蛋白序列相似度达99.28%,仅2个氨基酸存在差异.[结论]采用火参果果皮作为供试材料进行火参果病毒侵染情况的分析效果较好,首次分析了福建地区火参果病毒病的侵染情况,并明确了福建省火参果ZYMV的进化起源,为进一步探究火参果病毒病分布及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火参果病毒病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不同苹果品种果实糖酸组分特征研究

    李娅楠闫雷玉张波杨舜博...
    1877-1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苹果品种果实糖酸组分含量,选择适合苹果风味的评价指标,为苹果果实的糖酸品质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苹果果实糖酸组分的含量及比例,通过主成分分析及系统聚类法确定苹果糖酸品质评价指标,利用K-均值法对不同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总糖含量(w,后同)的变幅为54.15~133.79 mg·g-1,果糖含量占总糖的50.38%,金冠的果糖含量最高,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分别占总糖的30.14%、16.01%,最后是山梨醇(占3.49%).苹果酸占总酸含量的90.44%,其次是奎宁酸(占7.81%)和柠檬酸(占1.1%),草酸和莽草酸含量较低.对86个苹果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4类:高糖高酸、高糖低酸、低糖高酸、低糖低酸.[结论]总糖、苹果酸、甜酸比是评价果实糖酸风味的重要因子.中晚熟、晚熟品种在高糖低酸类占比较高,在低糖低酸类占比较低.

    苹果品种糖酸组分聚类分析品质评价

    气象因子对赤霞珠果实GLVs香气的影响

    刘孟龙李响高振杜远鹏...
    1890-1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影响葡萄中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volatiles,GLVs)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方法]于2018年以国内7个产地的成熟期赤霞珠果实为试材,分析了各产地的气象因子和果实的香气特征,并且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了影响果实GLVs香气合成的关键气象因子.[结果]张掖、高台产地7-9月的日照时数和温差显著高于其他产地,降雨量均低于其他产地;胶东半岛产地(蓬莱、莱西)7-9月份的日照时数最短,平均温度最高,温差最小;银川和怀来产地的气象条件更为相似,7-9月日照时数短于高台产地但多于胶东半岛,平均温度高于五家渠、高台、张掖但低于蓬莱、莱西产地.7个产地的葡萄可根据其香气特征分为3簇,一簇是张掖、高台和莱西;一簇是银川和怀来;一簇是五家渠和蓬莱.其中蓬莱产地的赤霞珠果实C6/C9醛类香气含量较高,包括2-己醛、反式-2-己烯醛、反式-2-壬醛;银川产地的果实醛类香气含量较低,但其乙酸丁酯、1-辛醇含量高于其他产地;张掖产地的赤霞珠果实乙酸乙酯、乙醇含量高于其他产地,其醛类香气含量高于高台、莱西、银川,但低于蓬莱产地.[结论]各产地香气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生长季7-9月大温差有利于C6酯类的合成;生长季7-9月的高日照时数利于C6醇类和C6酯类的合成.

    赤霞珠葡萄气象因子香气

    长三角地区低温特征及其对甜樱桃蓄冷量的影响

    孙菀霞刘勋菊王丽王继源...
    1900-1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准确把握我国长三角地区的有效低温累积情况,实现栽培区域的精细化划分,对我国次适宜栽培区甜樱桃的引种栽培和低需冷量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199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12个气象监测站的气温数据为基本资料,通过0~7.2℃模型、Utah模型和Dynamic模型对该地区的有效低温累积量进行评估;同时根据有效低温累积量,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相似栽培区的划分.[结果]长三角地区有效低温累积的时间范围为11月至翌年4月,有效低温累积量为336~2079 Chilling Hours (CH)、1254~2505 Chilling Units (CU)以及53~99 Chilling Portions(CP).除芜湖市和台州市的低温累积量较低之外,其他监测地区的平均低温累积量均超过1000 CH、1600 CU以及70 CP,基本可以满足国内中需冷量甜樱桃品种的需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和南京市、杭州市和上海市以及宁波市和舟山定海区为三组不同的栽培区,各组栽培区可以依据其低温累积特征进行相同甜樱桃品种的试栽.[结论]初步判定了长三角地区的低温蓄冷量情况,可为甜樱桃引种栽培及规模化的高效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甜樱桃长三角地区需冷量层次聚类分析

    荔枝愈伤组织继代及体胚发生过程中结构与多胺含量的变化

    王果刘耀婷高兆银李焕苓...
    1911-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妃子笑荔枝愈伤组织继代及体胚发生过程中结构与多胺变化,为优化荔枝体胚发生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苏木精整体染色法、GC-MS法研究了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及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及多胺代谢变化.[结果]愈伤组织继代过程中,日增殖量前期增殖缓慢,后期快速增加,达到峰值后下降,最大日增殖量出现在继代后第15天.愈伤组织快速增殖阶段颗粒明显,细胞形态相对均匀,细胞质浓厚,染色深.在体胚发生培养基上约10d时愈伤组织出现明显的厚壁细胞形成生殖隔离,分化原胚,在原胚发生及子叶胚时期有大量淀粉积累.腐胺(Put)和精胺(Spm)是荔枝愈伤组织中多胺(PAs)的主要组分,亚精胺(Spd)含量较低.Put在愈伤组织中维持在较高水平,Put与Spd含量在愈伤组织胚性较强(继代第6天及体胚发生第10天)时都达到最高,体胚发生时愈伤组织中的Spm含量远低于继代时含量.多胺氧化酶(PAO)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与Put及PAs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愈伤组织继代约第15天时日增殖量最大,体胚发生过程中约在第10天分化体胚.高的PAO活性与PAs含量有利于荔枝体胚高频发生.

    荔枝愈伤组织组织形态多胺多胺相关酶

    不同产地灰枣和骏枣干果风味研究

    王超吕文秀高京草贾宇尧...
    1921-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选择栽培广泛的灰枣和骏枣2个品种,研究影响口感的糖酸类物质和影响嗅感的挥发性物质,比较不同产地枣干果的风味差异.[方法]分别通过蒽酮比色法、酸碱滴定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原产地与主要引栽地枣干果的总糖、总酸、可溶性糖、有机酸及香气物质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灰枣和骏枣于果的可溶性糖均以蔗糖含量最高(占总糖42.09%~65.33%)、果糖含量次之,葡萄糖含量最低;有机酸以苹果酸含量最高(占总酸36.02%~56.94%),柠檬酸和琥珀酸含量次之,奎宁酸含量最低;不同产地灰枣和骏枣共检测到68种挥发性物质,酸类、酮类、醇类和烃类物质为主要香味物质;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香气品质评价表明原产地香味优于引栽的4个产地.[结论]原产地枣干果低糖高酸的特点导致其糖酸比低于引栽地,但其香气得分高于引栽地;不同产地枣干果的风味差异与日照、气温、降水及土壤特性等环境因素高度相关.

    可溶性糖有机酸香气产地

    利用GC-IMS分析不同核桃品种叶片中挥发性物质的指纹差异

    王茹褚奋飞孙雅丽虎海防...
    1930-1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不同核桃品种叶片的挥发性有机物特征,比较各核桃叶片之间的差异,构建不同种核桃叶片的挥发性有机物气味指纹图谱.[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分析美国东部黑核桃、美国比尔黑核桃、温185、新新2、纸皮、美国红核桃、紫金和山核桃等8个核桃品种叶片气味指纹图谱,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其挥发性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气味指纹图谱差异.[结果]8个核桃品种叶片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包括萜烯类、酯类、醛类、醇类和少量酮类等物质.不同属及不同品种核桃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差异很大,温185、新新2、纸皮、紫金、美国红核桃的亲缘关系较近,属于胡桃属;美国东部黑核桃和美国比尔黑核桃作为黑核桃品种资源,属于核桃属;山核桃为山核桃属,与其他核桃叶片区分开.在胡桃属中甲硫醚和β-石竹烯等的含量在温185中高于其他核桃叶片;乙酸异戊酯含量在新新2中高于其他核桃叶片;乙偶姻含量在美国红核桃叶中高于其他核桃叶片,可以用于区分温185、新新2、纸皮和美国红核桃;其中两种美国黑核桃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比较相似,但庚醛含量在美国东部黑核桃叶片中高于美国比尔黑核桃叶片;可以将核桃属内两种美国黑核桃叶片区分开.丙醇含量在山核桃叶片中高于其他属.[结论]美国东部黑核桃、美国比尔黑核桃、温185、新新2、纸皮、美国红核桃、紫金和山核桃虽都为核桃,但他们的挥发性有机物所呈现的指纹图谱差异明显.通过PCA和指纹图谱分析,可很好地区分8个不同核桃品种的差异.

    核桃叶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主成分分析气味指纹挥发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