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科学学报
甘肃科学学报

刘国汉

季刊

1004-0366

gskxxb@163.com

0931-8613844

730000

兰州市定西南路299号

甘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Scienc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性刊物,1989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聘请13位院士、30多位博导担任顾问、编委,已出版78期,刊发论文1500多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占10%,省部级基金论文占20%,引文应用率100%。分别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清华大学光盘版杂志社收录。是甘肃省优秀科技期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欢迎省内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西省1961-2022年典型区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裴克莉李文娟赵丽平王扬...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山西省典型区域(晋北地区、太原市和晋南地区)1961-2022年2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M-K(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方法,探究山西省典型区域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62年,山西省典型区域降水量符合山西省北少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且南部降水年际波动幅度较北部大.(2)三地降水分配情况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晋南地区夏季降水占比低于晋北地区和太原市,而春秋冬季降水占比高于两地.(3)降水年际变化趋势不同,晋北地区年降水呈增加趋势,太原市和晋南地区呈减少趋势.M-K突变分析表明,太原市和晋南地区年降水量在1965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此外2020年左右太原市仍存在降水突变.(4)三地不同阶段变化趋势相同,1961-1981年为波动减少的多雨期,1982-2002年为波动减少的少雨期,1983-2022年为波动增加的多雨期.(5)四季降水变化趋势不同,晋北地区和太原市除夏季呈减少趋势外,春、秋、冬季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晋南地区除冬季呈较显著增加趋势外,春、夏、秋季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各地四季降水均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突变.

    降水量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M-K检验山西省典型区域

    近48a巴彦淖尔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段晓梅
    10-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巴彦淖尔地区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5-2022年日照时数逐月整编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显著性检验、滑动t检验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日照时数有影响的多个气象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巴彦淖尔地区近48 a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1.78 h/10 a,并在1981年和1985年发生了两次突变现象.四季日照时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下降强度不一,其中秋季减少强度最大,为-9.52 h/10 a;冬季减少强度最小,为-1.53 h/10 a.四季平均日照时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四季日照时数异常(或接近异常)偏少情况主要发生在1992年以后,异常(或接近异常)偏多情况主要发生在1978-1990年之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分布不均匀,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其中6月和9月对巴彦淖尔地区日照时数的减少贡献率最大.年日照时数与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霾日数、雾日数呈负相关,与大风日数呈正相关;秋季日照时数的减少主要受雾日数增多的影响,其次是受水汽压增大、霾日数增多和大风日数减少的影响;夏季和春季日照时数的减少主要受水汽压增大的影响.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影响因子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估算

    孙健马静张国森李晓仁...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统计数据,分析了甘肃省2011-2020年的主要农作物产量和氮(N)、磷(P2O5)、钾(K2O)肥料的用量,并根据草谷比估算出甘肃省秸秆年产量,进而计算出秸秆中的总养分含量,为甘肃省化肥减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甘肃省的农作物中产量最大的是蔬菜,其中2016年产量最高,为1951.48万t,占到了农作物总产量的一半;其次是玉米,2020年产量最高,为616.83万t,占到了农作物总产量的25%.2011-2020年甘肃省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30.93万t、14.93万t和7.83万t.农作物秸秆年总产量为1 948.17万t,其中含有N、P2O5、K2O等养分总量分别为19.88万t、5.57万t、30.79万t.当这些秸秆完全还田后可使氮肥减量64.27%,磷肥减量37.31%,钾肥达到零施用.

    作物秸秆草谷比养分资源化肥减量

    基于卡尔曼滤波与可达集的自主车辆安全性验证方法

    杨旭乔义义张海刘娜...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自动驾驶中车辆安全性验证缺少动态验证过程以及安全性验证结果保守度过高的问题,构建车辆动力学和车辆跟踪偏差模型,结合卡尔曼滤波与传感器数据对目标集动态状态进行预测更新,通过可达性分析计算可达集;提出准确度指标、优化度指标以及风险指标评价可达集,通过优化各个指标参数以平衡可达集保守度和危险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车辆安全等级,实现了 自主车辆动态安全性验证任务.结果表明,基于卡尔曼滤波与可达集的自主车辆安全性验证方法不仅可以在平衡保守度和风险度的情况下验证自主车辆安全等级,还可以为车辆监控预警系统提供依据.

    智能交通安全性验证卡尔曼滤波可达集评估指标

    基于轨迹数据的营运车辆不良驾驶行为辨识

    朱兴林丁双伟姚亮刘泓君...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精准识别不良驾驶行为驾驶员,基于粒子群(PSO)与支持向量机(SVM)提出一种组成模型PSO-SVM,用于辨识营运车辆的不良驾驶行为.首先,对预处理后的GPS轨迹数据利用大样本统计方法提取驾驶行为特征指标参数构建驾驶行为数据集;基于四分位差法与CRITIC赋权法确定驾驶行为特征指标参数阈值和权重,建立不良驾驶行为风险评估模型,并根据驾驶员风险评估等级划分对驾驶员的整体行驶状态是否危险进行区分.其次,通过粒子群算法(PSO)和遗传算法(GA)分别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寻优,来确定模型的最优参数组合.最后,以驾驶行为特征指标参数作为输入指标,聚类标签作为模型的识别输出指标.结果表明:基于PSO优化后的参数C为6.402 4,γ为0.1;PSO-SVM模型对不良驾驶行为识别的精确率为91.17%、召回率为88.57%,且此模型的平衡分数F1值最高为0.89.可见PSO-SVM模型相比于普通模型对营运车辆驾驶行为的识别具有良好的性能.研究结果可为道路交通安全、营运车辆驾驶员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不良驾驶行为粒子群算法支持向量机交通安全

    和若铁路可达性与经济联系耦合协调分析研究

    李莉毕德明何文龙张金龙...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若铁路是新疆南疆沙漠铁路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若铁路沿线的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通车前后2018年与2022年两个年份,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引力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不同交通条件下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铁路开通以后,和田到若羌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平均提升了 24.07%;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明显增强,平均增长了 1.5倍左右,形成了以和田市-洛浦县为经济核心,向边缘偏远地区辐射的格局;与铁路开通之前相比,沿线地区的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耦合协调度有所改善,但整体来看协调等级变化不大.

    和若铁路可达性经济联系耦合协调度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及顶板活动特征研究

    郭延华宋昊宇韩现刚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得到唐山某煤矿综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及顶板活动特征,基于关键层理论、"悬臂梁-砌体梁"力学模型,通过现场观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对9煤层矿压显现特征、顶板结构、支架工作阻力开展了深入研究,建立了覆岩结构力学模型,得到了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的合理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来压步距和来压大小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一大一小的周期来压现象,来压期间中部测区支架荷载最大,两边偏小;通过直接顶关键层判别方法,确定了第2层岩层和第7层岩层分别为亚关键层1和亚关键层2.亚关键层1破断后以"悬臂梁"结构形态垮落进入采空区,亚关键层2破断后形成了稳定的"砌体梁"结构,此时亚关键层1与亚关键层2共同组成了"悬臂梁-砌体梁"结构;第2层岩层和第7层岩层组成的双关键层结构的破断运移规律导致了工作面呈现一大一小的周期来压现象.当双关键层同步破断时,支架工作阻力为13 688 kN.

    大采高综采矿压监测直接顶关键层悬臂梁-砌体梁支架工作阻力

    考虑不同灌浆效果的海上风电顶部灌浆桩基础竖向抗拔承载力数值研究

    宋俊霖朱文轩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风电大直径钢管桩与导管架常用灌浆连接形成闭口桩,而现有闭口桩设计不考虑或是低估了灌浆段的承载力贡献,而且施工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灌浆体深度不足或是渗透性过大,因此研究不同灌浆效果对承载力的影响可为闭口桩设计提供参考.通过岩土数值软件ABAQUS设置水单元及调整灌浆段渗透性等方式模拟不同灌浆效果,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采用修正剑桥本构,考虑黏土地层并引入黏结接触模拟灌浆段底部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灌浆效果的荷载-位移曲线均存在明显拐点,灌浆不足和灌浆正常两种工况下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基本一致,灌浆段的承载力分担比约占14.4%;而灌浆渗漏的极限抗拔承载力相比则存在明显差距,其主要来源于灌浆段部分.竖向抗拔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接触面刚度系数的增大,抗拔承载力也随之增大;随着长径比增大,抗拔承载力逐渐减小;桩壁厚度的影响并不能单纯以桩体内外径尺寸来评判.

    海上风电灌浆效果顶部灌浆桩基础黏结接触抗拔承载力分担比

    基于云物元的寒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

    石振武王佳敏张洪瑞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脆弱性冻土生态环境与寒区公路建设存在复杂的博弈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为践行绿色低碳公路的战略目标,科学构建一套寒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是十分迫切且重要的.鉴于此,文章基于文献调查法和德尔菲法进行寒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将云模型引入到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建立各评价指标正态云评价语言云参数,实现模糊性指标评价语言从定性到定量的转换,通过MATLAB多次仿真计算评价指标与各评价等级间隶属度,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寒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等级.对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呼玛至十八站段公路项 目进行绿色施工评价,得到"Ⅳ"级评价结果,绿色施工发展态势较好.对比模型计算结果与项目实际绿色施工情况得,绿色施工模型评价结果与项 目绿色施工实际开展状况相吻合,证实了建立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可为同类寒区公路项 目开展绿色施工评价提供一定的借鉴.

    道路工程寒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云物元模型

    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装配式建筑脆弱性评价

    苗卫强刘冰心宫博关明宇...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装配式建筑因其绿色环保、施工效率高等优点而发展迅速,但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却不够完善,导致事故频发,限制了其推广速度.为有效降低装配式建筑事故发生率,针对防范风险评价过程中指标的模糊性与主观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装配式建筑脆弱性评价模型.依据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及安全事故机理,构建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分别计算了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并引入博弈论将之组合赋权,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权重;利用云模型理论对装配式建筑进行脆弱性等级评价;对成都市某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项 目脆弱性等级为"轻度脆弱",与现场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对脆弱性相对较高的人员和管理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为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装配式建筑脆弱性博弈论改进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