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科学学报
甘肃科学学报

刘国汉

季刊

1004-0366

gskxxb@163.com

0931-8613844

730000

兰州市定西南路299号

甘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Scienc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性刊物,1989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聘请13位院士、30多位博导担任顾问、编委,已出版78期,刊发论文1500多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占10%,省部级基金论文占20%,引文应用率100%。分别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清华大学光盘版杂志社收录。是甘肃省优秀科技期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欢迎省内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震荷载下唐家山滑坡动力响应特征及破坏机理研究

    侯玮华董杉张奇华彭宇林...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北川唐家山滑坡地震动力响应特征和变形破坏机理,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和FLAC3D数值模拟开展研究.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中缓倾角顺层岩质边坡加速度响应表现出"高程效应"和"趋表效应".地震波加载频率达20~30 Hz时,坡面各测点加速度响应峰值和坡脚监测点加速度峰值的比值即PGA放大系数呈现显著递增趋势;加载不同振幅地震波,坡面各测点PGA放大系数均呈现递增趋势.坡体失稳表现出明显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具有多次滑动现象,出现层间错动的多个滑动面.地震作用下该类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拉裂-剪切-滑移"型,破坏过程主要分为层间结构面拉裂、松弛阶段,竖向拉裂缝形成阶段,结构面剪切阶段和整体滑移阶段.研究成果对进一步认识此类边坡动力稳定性影响规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可为防灾减灾和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顺层岩质边坡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动力响应特征变形破坏机理

    基于普适型仪器监测的滑坡预警成功案例分析与启示——以灵台县中台镇水泉村尹家沟岭社滑坡为例

    田婉婷郭富赟火飞飙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滑坡监测预警是最为有效的防灾减灾途径之一,近年来以普适型仪器为骨干监测手段的专群预警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也面临着预警成功率低,预警指标选用、预警模型设置和预警响应机制建设等关键技术尚待优化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普适型仪器监测点预警成效,以甘肃灵台县中台镇水泉村尹家沟岭社滑坡普适型监测预警点为例,对监测方案设计、预警模型建设、预警判据设置和预警响应机制等监测预警工作的全流程进行分析研究、经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监测预警系统可以捕捉到监测点的变形信息,数据可靠,采用普适型监测设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完全可行,完备的预警响应机制也是有效预警的基本保证.研究成果为类似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滑坡普适型仪器监测响应机制

    基于DeepLabv3+算法的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形变区识别技术研究

    魏统彪石鹏卿高子雁周小龙...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学习在信息提取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因此选用深度学习对兰州市地质灾害隐患形变区进行提取.由于DeepLabv3+算法中Xception结构复杂,计算机运行时占用内存较多,因此,对比DeepLabv3+算法3种不同主干网络ResNet101、MobileNet以及DRN,选择最优的主干网络作为DeepLabv3+算法主干网络,并且将选取的最优主干网络DeepLabv3+算法提取的地质灾害隐患形变区和较为流行的算法PSPnet、FCN32s提取的地质灾害隐患形变区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改进的算法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地质灾害隐患形变区的识别精度,效果优于FCN32s、PSPnet算法所提取的地质灾害隐患形变区的识别精度,其中IOU比FCN32s高12.98%,比PSPnet高1.40%,preci-sion 比 FCN32s 高 10.79%,比 PSPnet 高 0.15%,recall 比 FCN32s 高 6.10%,比 PSPnet 高 1.50%.研究表明改进的算法在地质灾害隐患形变区识别方面更有优势.

    深度学习地质灾害DeepLabv3+隐患识别

    古滑坡大型复活体分区发育特征分析及变形预测研究

    张莹张宁晓
    26-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掌握古滑坡复活体发育特征及其变形发展规律,在古滑坡现场调查、无人机影像解译基础上,先开展复活体发育特征分析;其次,结合地表变形监测成果,通过FA-GRU-CT开展滑坡变形预测,并以预测结果开展其后续变化趋势等级划分.分析结果表明:古滑坡具显著的复活特征,按照地形、变形差异,主要复活体可分为6个区,且结合各区发育特征,其总体呈由前向后的牵引变形特征;同时,通过FA-GRU-CT的变形预测,得到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值介于2.08%~2.17%,训练时间介于180.46~200.58 ms,具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快的收敛速度,并由预测结果计算得到滑坡变形趋势评价指标R的范围为0.789~1.081,变化趋势等级为Ⅱ级~Ⅳ级,说明此滑坡后续变形仍具较大的增加趋势,潜在失稳风险较大,建议尽快开展其防治处理.研究为此类古滑坡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古滑坡复活体发育特征分析神经网络变形预测

    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黄土古滑坡变形预测分析

    寇丹晖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滑坡变形的高精度预测,提出通过深入挖掘数据潜在相关性的变形组合预测思路来构建滑坡变形预测模型,即先采用分数阶傅里叶变换进行变形数据的分解处理,再通过改进果蝇优化算法、核极限学习机开展滑坡变形主趋势预测,并结合多尺度分析、支持向量机及变权组合等实现主趋势预测误差的补充预测.实例分析表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能有效实现滑坡变形数据的分解处理,且通过阶次p的优化筛选,当其值为0.3时分解效果相对较优;在变形数据分解基础上,通过组合预测得到4个监测点的相对误差平均值范围为2.01%~2.15%,训练时间范围为164.08~173.68 ms,表明提出的预测思路不仅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较快的训练速度,还具有较强的预测稳定性,验证了预测思路的合理性,且4个监测点的速率均值范围为1.74~2.26 mm/期,增加速率也较大,无收敛特征,因此应尽快开展滑坡防治处理.研究可为类似滑坡变形预测提供借鉴.

    黄土滑坡极限学习机数据分解变形预测组合预测

    隧道洞口处巨型黄土老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李鸿娟寇丹晖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评价隧道洞口段滑坡的稳定状态,以隧道洞口处胡家村滑坡为工程背景,先结合其地质条件,通过数值模拟开展洞口段滑坡稳定性的初步评价,再以洞口段地表变形监测成果为基础,通过变形预测实现滑坡稳定性的预测评价,以保证滑坡稳定性评价结果的全面性.结果表明:隧道洞口处滑坡未见整体滑移迹象,整体稳定较好,但不排除在暴雨工况、地震工况或剧烈工程活动影响下发生局部滑坡的可能.在滑坡洞口段局部稳定性评价结果中,经数值模拟结果的初步判断,洞口段滑坡在不利工况条件下存在较大的局部失稳风险,尤其是在地震工况条件下失稳风险较大;经变形预测,验证了 FA-LSTM-CNN模型的预测能力,且得出洞口段滑坡的后续变形趋势等级为Ⅱ级,即后续变形的收敛趋势一般,稳定性会暂时维持现状,但不排除进一步减弱的可能,因此,需尽快开展洞口段滑坡的防治工作.

    黄土滑坡隧道数值模拟变形预测稳定性评价

    冻土区桩基温度场分析及温度应力控制研究

    詹钦鹏王飒向敏郭吉成...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传热学为基础,结合川藏铁路沿线冻土区某桥梁工程实例,确定边界条件与模型计算热力学参数.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求解,绝热温升的数值模拟计算值与公式理论计算值相吻合,研究了低温环境下桩基浇筑完成后桩土温度场的演化规律,分析并探究了温度应力的成因及其控制措施,以改善桩基的工作性能.结果表明: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前期,受水泥水化热的影响,桩中心温度明显高于同一深度桩壁温度,桩内外温度差引起温度应力,即在桩表面出现拉应力、桩中心出现压应力;但地面以上桩基部分出现了拉应力大于混凝土允许抗拉强度的状况,为此在桩顶处设置5 d、1 ℃的保温措施,温度应力明显改善,有效防止了桩基冻裂发生.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借鉴.

    多年冻土区钻孔灌注桩水泥水化热桩基温度场温度应力

    双线盾构近距离下穿运营盾构隧道的施工影响研究

    董建忠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会引发既有隧道产生沉降,并进一步影响既有隧道的运营安全.以合肥市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下穿既有2号线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新建双线隧道小角度下穿既有双线隧道对既有隧道竖向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确保既有隧道运营安全,最佳注浆压力为0.2~0.3 MPa;最不利断面既有线的竖向位移最大值为-1.629 mm,水平位移最大值为0.284 mm,最大主应力的最大值为-0.228 MPa,最小主应力的最大值为-2.002 MPa;既有线穿越区间各位置实测值均远小于模拟值,除了第一次穿越外,全线既有隧道沉降呈现穿越处沉降大、非穿越段沉降小趋势,实测值均小于结构安全控制指标值,确保了施工的安全,同时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隧道工程盾构既有隧道沉降数值模拟

    双幅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风荷载研究

    吕卫军叶茂白桦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双幅高墩连续刚构桥的风荷载特性,以陕西洛河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风洞测压试验,探讨了该连续刚构桥桥墩风压系数随施工阶段结构形式的变化规律,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研究了最大双悬臂状态上、下行双幅桥风致干扰效应随其间距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桥墩最大负压发生在最大悬臂施工阶段,对压力系数的影响明显;双幅桥之间的风致干扰效应随着间距的增大越来越弱.

    连续刚构风洞试验风压系数干扰效应

    养护方式对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及裂缝影响分析

    王秋潭谢广州王颖轶黄醒春...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养护方式对混凝土结构温度场演化规律的影响,依托松江污水池改造工程,设置恒定喷淋、定时喷淋、自然养护、潮湿遮挡养护4种养护方式,研究4种方式下混凝土温度场演化规律,并深入分析温度应力规律及对裂缝产生的影响,指导工程实践.试验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及养护条件对结构表面温度有显著影响,自然养护条件下结构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数值方面比较接近,其余3种养护条件可显著减缓结构表面温度的变化,并且使最高温度下降了 1.5~4.8 ℃;但对混凝土结构深部温度无明显影响,内部温差在1.5 ℃以内.自然养护区域温度应力最大,其余3种养护方式(恒定喷淋、定时喷淋、潮湿遮挡养护)最大温度应力分别降低了 13.5%、12.9%、13.3%,进而降低了裂缝的产生机率.

    混凝土养护方式温度场温度应力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