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黄高宝

双月刊

1003-4315

gsauxb@gsau.edu.cn

0931-7631144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迎门村1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甘肃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草业科学、兽医、农学、林学、园艺、资源环境、仪器科学、机电工程、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综述。本刊每4期正刊,此外,每年还面向社科和行政、教学管理办1-2期增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立地条件对两种楠属苗木生长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曾小艳周本庚曹祖荣李金玲...
    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立地条件下楠属植物的生长量及光合特性,进一步探讨立地条件对紫楠和白楠容器苗生长发育习性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在荆州地区对紫楠和白楠容器苗进行研究.选取树龄3 a的紫楠和白楠容器苗分别移栽至弥市、松滋、太湖,并对其株高、地径的生长量和Pn、Tr以及叶绿素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结果]种植于弥市的紫楠和白楠苗高平均生长量分别为59、42.3 cm,地径平均生长量为0.497、0.538 cm,而种植于太湖的紫楠和白楠苗高平均生长量分别为7.733、7.067 cm,地径平均生长量为0.212、0.208 cm,可见两种楠木在弥市生长状况最好,在太湖的生长状况最差,且紫楠生长速度比白楠快;通过对两种楠木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与土壤中氮元素、磷元素的相关性系数最高,紫楠和白楠净光合速率、蒸腾作用、水分利用率、叶片含氮量与δ15N均易受到土壤施肥等外界因素的短期影响,而叶绿素和δ13C为植株长期生长情况的积累.[结论]紫楠和白楠种植于弥市的生长情况最好,太湖最差,且紫楠的生长速度快于白楠,但白楠更适宜在强光环境下生长.叶片叶绿素和δ13C含量可用于初步判断楠属植物生长情况.

    紫楠白楠土壤类型生长量光合特性

    不同砧木对梅花椒果皮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张春回武衡曹永红任苗...
    187-193,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砧木对梅花椒果皮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期为梅花椒优良砧木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以梅花椒3种砧穗组合:梅花椒/川陕花椒、梅花椒/七月椒、梅花椒/八月椒为材料,分别记为YJ、QJ、BJ.同时将实生繁育梅花椒作为对照(MJ).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方法,分别比较了3 种砧穗组合与对照果皮中挥发性物质.[结果]4个品种的花椒果皮中共检测出10类21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萜类、酯类、酮类、杂环化合物、烃类等.与对照相比,3种砧穗组(YJ、QJ、BJ)分别有4种、9种、9种差异挥发性物质.从特有差异挥发性物质方面来看:YJ更加接近对照材料;QJ中酯类物质积累更多;BJ中萜类物质含量提升.[结论]七月椒和八月椒作为砧木在提升梅花椒香气中有促进作用,可作为梅花椒嫁接时的优良砧木.

    梅花椒砧木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法

    划破草皮技术对退化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及植被恢复的影响

    樊博林丽郭小伟钱大文...
    194-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草皮划破技术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方法]以退化小嵩草草甸的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30~40 cm)土壤养分、水分、紧实度等特征及植物群落生长繁殖特性为评判指标,分析划破草皮(C1)、划破草皮+补播(C2)、划破草皮+施肥(C3)、划破草皮+补播+施肥(C4)4种草皮划破技术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结果]4种草皮划破技术处理下土壤湿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9%、4.80%、3.58%和4.05%,对土壤碳、氮、磷和钾含量亦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效果.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方式、土壤深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处理方式对植物群落及实生苗数量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效应(P<0.01),其中,C2处理植物群落密度比对照增加了68.77 株/m2(P<0.05);双子叶植物数量与土壤无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37.基于不同处理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紧实度)、全量养分(全氮、全碳)和速效养分(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含量的标准化多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单一划破草皮处理(C1)在短期内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综合改善能力较弱,而在划破草皮之上辅以补播或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和限制性养分的活化效果更优.[结论]采用划破草皮配合外源种库和外源养分添加的生态恢复措施可以在短期内提高退化小嵩草草甸生产能力和土壤限制性养分含量,在生态恢复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生态恢复划破草皮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养分

    乌鲁木齐周边黄土沉积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张勇毛东雷徐佳瑞梁洪武...
    206-214,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周边黄土的沉积环境及海拔高度对黄土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和Sahu沉积环境判别公式研究乌鲁木齐周边黄土的沉积特征.[结果]乌鲁木齐东侧黄土的粒级主要由极粗粉砂、粗粉砂、极细砂、中粉砂组成,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33.89%、22.87%、14.83%、11.63%,其他组分不足7%.黄土的平均粒径介于12.47~26.78 μm之间,分选系数介于2~4之间,偏度值介于-1~-0.5之间,峰度值介于0.87~1.46之间,表明分选性差,黄土粒度频率曲线均呈负偏态,且趋于常-较窄峰态分布,不同剖面及不同深度各项指标的波动幅度均较大,气候变化显著.乌鲁木齐周边气候整体趋势表现为越来越干旱,大致发生6次旋回.黄土的磁化率数值介于21.17×10-5~77.5×10-5 SI之间,平均49.35×10-5 SI,波动范围较大,说明不同时期西风环流强弱变化明显,且不同时间段气候变化显著.黄土在0~80 cm处有机质量均值为1.396%,且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较适宜农作物种植.[结论]乌鲁木齐周边黄土的沉积环境为风力沉积环境,且随海拔高度上升,黄土的粒级粗组分含量相对升高,平均粒径均值增大,分选性更好,磁化率数值降低.

    乌鲁木齐黄土粒度磁化率沉积环境有机质

    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评价

    王月玲许浩安钰万海霞...
    215-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评估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程度,能为区域科学合理实施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5种不同植被类型(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苜蓿地,农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和干燥化指数(SDI)定量评价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下0~1 000 cm土壤水分亏缺及干燥化程度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结果]不同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差异明显,0~1 000 cm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农地(16.29%)>山桃林(13.06%)>沙棘林(12.22%)>柠条林(9.12%)>苜蓿地(8.08%).在垂直剖面上,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逐渐稳定的趋势.在0~1 000 cm农地基本没有水分亏缺和干层发生,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和苜蓿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现象,平均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分别为0、0.22、0.62、0.35、0.79,平均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别为185.5%、67.45%、51.55%、87.35%、36.10%,5种植被类型中苜蓿地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其次为柠条林、沙棘林、山桃林、农地.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苜蓿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干层分布,分别呈现中度、轻度和严重干燥化,干层厚度(DSLT)分别为890、860、800、920 cm,DSL-SWC分别为12.42%、8.14%、11.56%、7.76%.[结论]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对深层土壤水分亏缺具有明显影响,导致不同程度土壤干层发生,其中苜蓿地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应采取相应措施恢复土壤水分,促进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健康发展.

    植被类型土壤水分水分亏缺宁南黄土区

    新疆策勒戈壁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刘蕾毛东雷徐佳瑞张勇...
    224-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新疆策勒戈壁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为戈壁沉积物沙尘释放、沉积环境演变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沙尘灾害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方法]以新疆策勒戈壁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沉积物粒度以及磁化率的研究,对新疆策勒戈壁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戈壁表层0~2 cm沉积物受到风蚀与降尘的影响较大,表层沉积物较粗粒级含量随着海拔降低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2~40、40~80 cm深度沉积物总体上受洪水的作用较大,沉积物较粗粒级含量随着海拔降低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在戈壁各剖面各深度中,沉积物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大部分为双峰曲线,说明沉积物来源是多源的,粒径组成中跃移组分占绝对优势,跃移的平均含量为49.43%;戈壁各剖面沉积物的平均粒径随海拔降低呈现出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平均粒径介于56.08~139.71 µm;除剖面2外,其余各剖面均属于差分选性,偏度为负偏与极负偏,峰态均为窄或极窄峰态;0~2 cm深度沉积物磁化率值受到风蚀与降尘的影响较大,明显大于下层沉积物磁化率值,2~40、40~80 cm深度的沉积物可能为同一时期沉积,且沉积环境与沉积动力相同;沉积物的沉积环境主要以水成沉积环境为主.[结论]新疆策勒戈壁表层0~2 cm沉积物以风蚀与降尘为主,沉积环境主要是以水成沉积环境为主.

    戈壁粒度分析磁化率沉积环境策勒

    汞矿周边农田蔬菜生物碳阻控汞富集和转运的效果

    荆秀艳董强飞齐佳华
    233-239,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生物碳钝化汞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设置低、中、高3种汞污染土壤区,分别施加1 000 kg/667 m2生物碳,探讨瓜果、根茎类农田蔬菜生物碳阻控汞富集和转运效果.[结果]生物碳施加后,蔬菜对汞的转运表现为根部富集最高,向茎、叶、果实部位依次减弱,大小顺序为:丝瓜>豆角>茄子>辣椒>豇豆>黄瓜,富集系数分别降低了53.3%、20.6%、14.7%、10.5%和8%,豆角和豇豆阻控作用最为明显,而辣椒最弱;土壤汞含量会影响阻控效果,豆角、黄瓜、豇豆分别在低、中和高汞土壤中阻控效果最好,汞浓度对丝瓜影响最小.[结论]生物碳能针对不同蔬菜对汞的富集起到一定阻控作用,其结果可为钝化修复汞污染土壤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炭土壤汞污染富集与转运钝化修复

    2000~2019年山西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地形因素分析

    赵昕武胜利贺清智
    240-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山西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为该地区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年度NDVI数据、DEM影像,运用像元二分模型法、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结合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2000~2019年山西省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山西省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趋势,其中植被覆盖度分布面积较高的有阳泉市、长治市和晋城市等,且2000~2019年植被覆盖度改善的面积要大于退化的面积;2000~2019年山西省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每年0.196%,由低覆盖、中低覆盖和中覆盖向中高覆盖和高覆盖转变;从地形因素来看,植被覆盖度受坡向的影响较小,但受坡度和高程的影响较大,随着坡度和高程的增加,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结论]2000~2019年植被覆盖度整体表现增加的趋势,植被改善较好.植被覆盖度变化在坡度、高程地形条件下差异显著,在坡向地形条件下差异不明显.

    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地形因素山西省

    甘肃东南部拟步甲总科的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组成

    刘琦霍书芹任国栋
    250-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甘肃省东南部地区拟步甲总科昆虫物种的多样性组成及其与生态环境和海拔分布的关系,对于揭示其区系组成格局和生态分布特点具有重要价值.[方法]在2020~2022年对4个不同海拔梯度的72个样地使用扫网法、搜索法、埋罐法和震落法进行调查采样,收集整理拟步甲标本.[结果]鉴定拟步甲总科昆虫1 450头11科48属116种(亚种),包括甘肃省1新纪录科-长颈甲科、6新纪录属及35新纪录种.甘肃省东南部3市的拟步甲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古北界与中日界成分为主,占59.48%;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华北区与西南区共有成分高达56.87%;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拟步甲在不同样区中,以天水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1;在不同海拔中,以1 000~1 500 m海拔段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β多样性分析显示:天水市与陇南市的拟步甲物种组成相似度最高,在0.77时聚为一支;1 000~1 500 m和1 500~2 000 m海拔段的拟步甲物种组成相似性最高,在0.80时聚为一支.[结论]甘肃省东南部拟步甲的物种多样性以天水市最高且与陇南市最相似,区系组成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古北界与中日界成分为主,在国内地理区划以华北区与西南区为主.

    鞘翅目拟步甲总科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甘肃省东南部

    "三生"功能视角下甘肃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陈万远赵锐锋
    262-274,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甘肃省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方法]基于"三生"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2010~2020年间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综合测度,并利用空间回归模型确定各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布驱动因素.[结果]研究期间,甘肃省生产、生活功能持续改善,地域集聚趋势明显,生态功能保持动态稳定.生产和生活功能高值区均呈现围绕各中心城市分布、生态功能高值区沿青藏高原边缘及秦岭西延伸段分布的特征.甘肃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整体较高且呈现不断改善趋势.生产与生活功能表现为协同关系,生态与生产、生活功能表现为权衡关系,三对关系在研究时间段均呈现相对稳定态势.城镇化率等因素对生产和生活功能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植被覆盖率对生态功能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有较强的吻合性,"点带状"分布格局与甘肃省推动的"一核三带"发展格局相契合.

    土地利用"三生"功能权衡与协同影响因素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