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农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农业科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甘肃省农学会
甘肃农业科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甘肃省农学会

王恒炜

月刊

1001-1463

gsbianjibu@163.com;gsbianjibu@126.com

0931-7614994

730070

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甘肃农业科技/Journal Gan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甘肃省农科院和甘肃省农学会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本刊立足甘肃,面向全国,以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科教兴农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术与技术并重,普及与提高兼顾的办刊方针,坚持突出西北地方特色和报道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及可读性,适合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农村科技骨干和农民技术员阅读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南州现代生态农牧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李红霞乔德华王建连张东伟...
    1079-1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南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造就了得天独厚的"高原草地农牧交错区"的地标特质,现已形成以"牛羊猪鸡菜果菌药"八大产业为主体,以青稞、油菜等为补充的生态农牧产业新格局,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优质生态农牧产品,特色农牧产业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成效显著.但甘南州农牧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融合层次较低、新型经营主体整体实力较弱,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供给支撑不足的短板弱项也不容忽视.为持续提升甘南州现代化生态农牧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生态农牧产业体系,应着重从优化农牧产业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聚集补链延链强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基础配套设施,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展农牧产业功能,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实现产业效益倍增;构建支撑服务体系,夯实农牧业发展根基等方面不断深化并推动甘南州现代化生态农牧产业体系构建.

    生态农牧产业农牧交错区现代农牧产业体系产业振兴甘南州

    甘肃文县青花椒生产现状及其产业提升对策建议

    韩富军刘小勇彭海任静...
    1086-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花椒是甘肃文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其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科学指导文县青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文县青花椒生产现状和青花椒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基于文县青花椒产业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围绕集成提质增效管理技术模式,提升本土化绿色种植水平;健全优质种子种苗繁育体系;提高规范化种植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打造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建立初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技术管理培训体系等方面提出文县青花椒产业提升的对策建议.

    青花椒绿色生产生产现状产业提升对策建议文县

    基于曲线回归模型的甘肃农业劳动生产率增收效应研究

    任慧张东伟芦霁嘉
    1091-1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农民收入的最主要原因,为了研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收效应,以《甘肃发展年鉴》为数据来源,运用曲线回归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甘肃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民收益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民收益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收益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极显著,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益的最优曲线回归模型为立方模型,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77+0.557×(农业劳动生产率)+3.046E-5×(农业劳动生产率)2-1.625E-9×(农业劳动生产率)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农民收益的增加,特别是对经营性收益影响极为显著,因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今后应促进农业劳动的专业化、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有效促进甘肃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劳动生产率曲线回归模型农民收益增收效应甘肃

    谷子新品种陇谷23号选育及SSR指纹图谱

    刘天鹏何继红董孔军任瑞玉...
    1097-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谷子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特色作物之一,多数育种方式仍采用常规育种结合少数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构建指纹图谱是分子育种中组成部分,对于品种特征标识和真实性鉴定有着重要的意义.陇谷23号是豫谷1号×陇谷7号杂交后代经系统选育的优质、丰产谷子新品种.2020年参加全国区域试验西北春谷早熟区组的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7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5 446.0 kg/hm2,增产点率为57.14%.在2020年参加的甘肃省谷子生产试验中,8点(次)均表现增产,平均折合产量为4 537.5 kg/hm2,较对照品种豫谷18号增产2.08%~36.84%.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25.7 g/kg、粗脂肪(干基)38.2 g/kg、粗淀粉(干基)794.5 g/kg、赖氨酸(干基)1.8 g/kg、支链淀粉(占淀粉)784 g/kg.抗谷锈病、黑穗病,中抗谷瘟病、白发病和玉米螟,适宜在甘肃中东部、山西大同、陕西榆林、宁夏固原及内蒙古呼和浩特等西北春谷区种植.利用(豫谷1号×陇谷7号)F2、RIL群体构建的连锁图谱中的74对多态性SSR标记绘制了陇谷23号9条染色体的指纹图谱,其中49对SSR与豫谷1号基因型相同、25对SSR与陇谷7号基因型相同,表明陇谷23号携带更多豫谷1号基因组组分.

    谷子新品种陇谷23号选育指纹图谱SSR标记

    饲草高粱新品种陇草4号选育报告

    张国琴葛玉彬张正英贺春贵...
    1103-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饲草高粱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草食畜牧业发展及生态改良与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培育适应甘肃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饲用高粱新品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高粱A6细胞质类型不育系A6Tx398A为母本、苏丹草楼兰1号与甜高粱MONSTER杂交而获得的优良恢复系F1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过多年的南繁北育,选育出饲草高粱新品陇草4号.2021-2022年参加甘肃省饲草高粱多点区域试验,2a 10点(次)折合平均生物产量103 647.6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草1号增产10.6%.2022年参加甘肃省饲草高粱生产试验,折合平均生物产量106 758.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草1号增产6.0%.籽粒含粗蛋白68.0 g/kg、粗灰分76.0 g/kg、木质素43.0 g/kg、中性洗涤纤维559g/kg、酸性洗涤纤维366g/kg,干物质283 g/kg,干重百分比中,氢氰酸含量为8.32 mg/kg.该品种具有再生能力强,生长迅速,茎叶鲜嫩等优点,适宜在甘肃省酒泉、金昌、武威、兰州、平凉、庆阳等干旱半干旱生态区地区推广种植.

    饲草高粱新品种陇草4号选育

    文县设施特色礼品型西瓜新品种引种试验

    于庆文张玉鑫张应富王海鹏...
    1107-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特色礼品型西瓜新品种的引种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宜文县当地种植的特色礼品型西瓜栽培品种,从而增加文县农民收入和丰富当地特色礼品型西瓜上市种类.对引进的10个特色礼品西瓜新品种进行了引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10份特色礼品西瓜新品种在当地均可正常成熟,其中以然龙金霸王表现最好,综合性状表现优良,折合产量最高,为51 851.9 kg/hm2,较对照品种宝冠增产31.6%;产值最高,为207 407.6元/hm2,较对照品种宝冠增加49 778.0元/hm2;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抗白粉病性强.然龙黑黄金F1表现较好,综合性状也表现优良,折合产量较高,为43555.6kg/hm2,较对照品种宝冠增产10.5%;产值为174222.4元/hm2,较对照品种宝冠增加16 592.8元/hm2;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抗白粉病性较强.由此可见,然龙金霸王、然龙黑黄金F1田间综合表现更好,产量和产值高,品质优良,抗病性较强,适合在当地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

    特色礼品型西瓜新品种引种筛选试验产量产值文县

    香菇优良品种筛选及精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耿新军张桂香杨建杰刘明军...
    1112-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甘肃省目前香菇品种繁多、栽培技术不精准等问题,以L808、申香215、238、0912和申香1513等5个不同特性的香菇品种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的养菌温度、刺孔方式、出菇温度,筛选适应性强、耐温差、易管理、产量高、品质优的香菇优良品种,并提出不同生育阶段的精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结果表明,香菇品种L808和238表现优良,菌棒培养阶段采用20~22℃的控温培养、刺孔2次,大棚自然出菇(16~28 ℃)的栽培方法表现最佳,生物学转化率、优质菇率相对较高.

    香菇品种筛选温度管理刺孔方法栽培技术

    不同覆砂年限果园土壤水盐及矿质元素变化与砂田衰退关系研究

    康恩祥张玉鑫蒯佳琳常涛...
    1118-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研究不同覆砂年限砂田土壤水分特征和矿质元素变化规律,探索砂田衰退的机理.对可用砂田和废弃砂田的砂土混合层变化、土壤含水量、矿质元素及盐分含量进行了长期定位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种植1、3、7、15 a砂田砂土比由9.16降低至1.60,而撂荒地为3.59.砂覆盖3 a后土壤平均水分含量较原生地高13.1 mg/g;砂覆盖 15a 后土壤 0~20、20~40、40~60、60~80、80~100 mm 土层含水量比原生地分别高 2.4、3.5、4.0、4.4、4.7 mg/g.不同覆砂年限果园0~60cm 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与碱解氮、全磷与速效磷、全钾与速效钾及全盐含量变化随覆砂年限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与砂田功效及衰退密切相关,也是中老砂田衰退的主要特征.

    覆砂年限砂田土壤水分矿质元素衰退

    不同种植密度下有机肥替代氮肥对陇中旱作区马铃薯的影响

    王友生雷艳红雍山玉李效文...
    1124-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陇中旱作区不同有机肥替代氮肥量和种植密度组合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等养分替代条件下,以陇薯7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 3个施肥水平(常规施氮、有机肥替代氮肥20%、有机肥替代氮肥40%)与3种种植密度(5.25万、6.00万、6.75万株/hm2)组合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替代氮肥量和种植密度组合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及商品薯率有一定的影响;相同替氮量水平下,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相同种植密度下,有机肥替代氮肥20%不仅改善了马铃薯农艺性状,还提高了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以有机肥替代氮肥20%(施N 216 kg/hm2、有机肥2 700 kg/hm2)、种植密度为6.00万株/hm2组合处理的马铃薯折合产量最高,为28 333.3 kg/hm2,较对照常规施氮(施N 270 kg/hm2),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增产12.79%;商品薯率也最高,为79.8%,较对照增加10.1个百分点.综合考虑认为,有机肥替代氮肥20%(施N 216 kg/hm2、有机肥2 700 kg/hm2)+种植密度6.00万株/hm2的组合处理为陇中旱作区马铃薯生产的最佳肥密组合.

    有机肥替代氮肥种植密度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陇中旱作区

    3-癸烯-2-酮抑制马铃薯发芽的剂量筛选及效果研究

    葛霞田甲春黄铮李守强...
    1130-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新型抑芽剂3-癸烯-2-酮对马铃薯的抑芽保鲜效果,为马铃薯抑芽保鲜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以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0.05、0.10、0.15、0.20、0.30 mL/kg的3-癸烯-2-酮对马铃薯进行抑芽熏蒸处理,考察马铃薯的抑芽效果以确定适宜剂量,并研究适宜剂量下的3-癸烯-2-酮对马铃薯失重率、呼吸强度、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癸烯-2-酮的适宜剂量为0.15 mL/kg,可显著降低贮藏期间的失重率、呼吸强度,延缓了膜脂过氧化程度,并提高了马铃薯的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

    马铃薯3-癸烯-2-酮抑芽剂量筛选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