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农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农业科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甘肃省农学会
甘肃农业科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甘肃省农学会

王恒炜

月刊

1001-1463

gsbianjibu@163.com;gsbianjibu@126.com

0931-7614994

730070

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甘肃农业科技/Journal Gan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甘肃省农科院和甘肃省农学会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本刊立足甘肃,面向全国,以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科教兴农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术与技术并重,普及与提高兼顾的办刊方针,坚持突出西北地方特色和报道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及可读性,适合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农村科技骨干和农民技术员阅读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沿黄灌区不同种植密度对胡麻产量和植株性状的效应

    郑彩霞赵宝勰俞华林李雨阳...
    839-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胡麻产量和植株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筛选适宜白银市灌区胡麻的种植密度.以陇亚13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600万、750 万、900 万、1 050 万、1 200 万粒/hm2)对胡麻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胡麻产量、株高、工艺长度、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每果粒数和经济系数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分茎数、分枝数、分枝长、果层厚度、单株果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主茎贡献率增加,分茎贡献率逐渐降低.在白银市灌区现阶段生产水平下,胡麻种植密度为 750 万粒/hm2 时,产量水平最高,为2 299.68 kg/hm2.

    胡麻种植密度产量植株性状沿黄灌区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小叶黑柴胡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立军彭云霞张东佳白波...
    84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探讨小叶黑柴胡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为综合评价小叶黑柴胡的耐旱性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大田栽培提供技术指导.以小叶黑柴胡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PEG-6000 模拟干旱胁迫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其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细胞膜透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 胁迫浓度(0~25%)的升高,小叶黑柴胡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表现较为一致,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峰值略有不同,MDA含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至PEG-6000 胁迫最高浓度(25%).综合分析认为,小叶黑柴胡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在适度的干旱胁迫下可以保持一定的抗渗透胁迫能力和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进而保持膜的稳定.

    小叶黑柴胡PEG-6000干旱胁迫抗旱性生理特性

    3种花菜类高原夏菜的营养品质分析

    郭建国冯毓琴魏丽娟于嘉文...
    848-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花菜类高原夏菜的营养特点,为消费者选择及高原夏菜优质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以西兰花、花椰菜及松花菜 3 种花菜类高原夏菜为试材,对其主要营养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 种花菜类高原夏菜的含水量以花椰菜最高,为 93.89%,松花菜和西兰花分别为 92.91%、89.38%.叶绿素、Vc含量由大到小为西兰花、松花菜、花椰菜,可溶性蛋白、类黄酮含量由大到小为西兰花、花椰菜、松花菜,还原糖含量由大到小为松花菜、花椰菜、西兰花,综合分析,3 种花菜类高原夏菜的 5 种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西兰花营养品质最好,且还原糖含量低,切口不易褐变,有利于贮藏保鲜.

    西兰花花椰菜松花菜高原夏菜营养品质

    庆阳市西峰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张鹏祥杨子凡火克旺杨亚宁...
    852-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科学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掌握耕地质量等级现状,明确中低产田分布状态,以庆阳市西峰区 2021 年 44 个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为研究对象,各监测点从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剖面构型、土壤养分、田间管理 5 个层面搜集获取 16 个评价指标数据,通过空间插值和以点代面的方法予全区耕地单元赋值,运用综合指数法、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模型法进行耕地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全区耕地可以划分为四、五、六、七、八等地 5 个等级.全区参与评价的总耕地面积共 25 881.78 hm2,其中四等地面积 134.0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0.52%;五等地面积 1 100.13 hm2,占 4.25%;六等地面积 6 935.80 hm2,占 26.80%;七等地面积 9 901.18 hm2,占 38.26%;八等地面积 7 810.58 hm2,占 30.18%.境内耕地一、二、三等高等级地未分布.由此可见,西峰区耕地质量总体偏低,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工作任重道远.

    西峰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质量提升

    玉米螟赤眼蜂对不同分布方式米蛾卵的寄生研究

    王慧贤张烨朱文雅郭瑞峰...
    859-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螟赤眼蜂是一种优良的卵寄生性天敌,寄主卵的分布方式会影响赤眼蜂的寄生偏好.为了明确寄主卵不同空间格局及排列方式对赤眼蜂寄生偏好的影响,分别模拟了米蛾卵在顶、侧、底分布以及新旧米蛾卵以镶嵌或间隔排列时玉米螟赤眼蜂对其的寄生情况.结果发现,玉米螟赤眼蜂在搜索寄主过程中会优先选择临近位置的卵粒开始寄生,且当出蜂位置和寄主卵位置同时位于接种区顶部或底部时,该区域卵的寄生率相对较高,为 49.42%、68.58%;新旧卵镶嵌排列时,新卵区的寄生卵分布比例相对更高,分别为 57.31%、60.26%,但左右排列和间隔排列时,旧卵区的寄生卵分布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 48.21%、48.36%.寄主卵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均能不同程度影响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行为,因此,接蜂时宜将卵卡放置在接种区顶端向下,接蜂位置临近卵卡位置最佳;将新、旧卵以左右排列时,可提高旧卵在混用时的寄生比例.

    赤眼蜂米蛾卵分布方式寄生差异

    不同形态氮肥配比对西瓜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唐超男杜少平马红艳邓云霄...
    864-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形态氮肥及配比对西瓜生产性能的影响,为西瓜栽培中氮肥选择提供依据.以陇抗 9 号为供材,在等氮水平(N 200 kg/hm2)下,设 3 种形态氮肥(酰胺态氮、硝态氮、铵态氮)和 3 种硝铵配比(70%硝态氮+30%铵态氮、50%硝态氮+50%铵态氮、30%硝态氮+70%铵态氮)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西瓜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及氮素养分积累利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氮肥种类对西瓜植株干物质积累、产量、氮素养分积累及利用的影响为硝态氮>酰胺态氮>铵态氮;70%硝态氮+30%铵态氮能够维持较好的果实品质,其西瓜产量、经济收益、氮肥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最高,与酰胺态氮相比,西瓜产量提高了 15.24%、经济收入增加了6 056 元/hm2、氮肥利用率提高了 7.95 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增加了 15.24%.综上所述,西瓜生产在施氮 200 kg/hm2 水平下以 70%硝态氮+30%铵态氮的比例投入为佳,适宜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氮素形态配比西瓜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

    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耐逆性评价技术规程

    李静雯白斌厚毅清何瑞...
    871-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推进抗旱耐逆小麦品种的快速筛选及其推广应用,提高耐旱育种效率,通过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田间生产条件下灌浆期小麦气孔性状多年多点的测定,明确小麦灌浆期抗旱耐逆性判定规则,联合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方法,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原理、基本要求、田间管理、气孔性状调查分析、评价指标的计算及评价等级等方面总结出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耐逆性综合评价技术规程.

    冬小麦气孔抗旱耐逆性技术规程雨养农业区

    秦岭山区钢架大棚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模式

    王晓巍李通刘晨曦杨建杰...
    875-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木耳是一种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药食兼用的食用菌.针对甘肃省麦积区党川、利桥流域秦岭山区的环境条件和黑木耳生产管理难点,从栽培设施、品种及菌棒的选择、菌棒进棚管理、菌棒刺孔及吊袋、出耳管理、采摘、晾晒、晒棒等方面总结出了黑木耳钢架大棚吊袋栽培关键技术,旨在为麦积区及同类型区黑木耳大棚吊袋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黑木耳秦岭山区钢架大棚吊袋栽培

    塑料大棚萝卜-番茄-黄瓜一年三茬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张旭林马彦霞郭晓冬
    879-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渭河流域河谷川道地区利用塑料大棚进行春番茄-秋黄瓜并套种萝卜的种植模式,实现了一年三茬高效栽培,这种模式在天水市武山县城关镇、洛门镇等地形成了一定规模.为促进武山县塑料大棚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及行业标准,结合多年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产地环境、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总结制定了塑料大棚萝卜-番茄-黄瓜一年三茬栽培技术规程.本规程的制定将为武山塑料大棚多熟制蔬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进而促进渭河流域塑料大棚蔬菜产业的高质量绿色标准化生产.

    塑料大棚"萝卜-番茄-黄瓜"一年三茬高效栽培

    《寒旱农业科学》征稿简则

    《寒旱农业科学》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