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钢铁钒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钢铁钒钛
钢铁钒钛

胡鸿飞

双月刊

1004-7638

pgbjb@263.net

0812-3380539 0812-3380764

617000

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桃源街90号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钢铁钒钛/Journal Iron Steel Vanadium Titanium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冶金专业技术刊物,中文核心期刊,四川省优秀科技期刊。反映钒钛磁铁矿冶炼,微合金钢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先进工艺技术和重大科研成果。刊载钢铁冶炼,压力加工,金属材料,热能加工,冶金设备,理化检验等方面的论文。重点报道钒、钛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及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碳热还原制备金属钒技术研究

    李兰杰常福增刘静张娜...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高纯V2O5粉末为原料,C粉末为还原剂,对碳热还原制备金属钒过程进行研究,重点讨论了配碳量、温度、真空度和还原时间对钒中间体和精炼提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V2O5为逐级还原,存在直接和间接还原.配碳比32%,还原温度控制在1 350 ℃,保温时间为120 min时,得到的粗钒固溶体相以<VO,V2C>为主,钒含量为84%左右.精炼提纯条件为温度1 680℃,碳氧比1.02,真空度在0.1 Pa以下时,能得到延展性金属钒产品,纯度达到 99.04%.

    金属钒V2O5碳热还原粗钒提纯

    超细纳米磷酸钒铁钠的制备及储钠性能研究

    滕艾均袁欣然张东彬辛亚男...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钒基聚阴离子化合物价格昂贵、颗粒粒度大、导电性差等问题,利用掺杂铁元素来部分替代钒元素,实现新型磷酸钒铁钠材料的制备.通过XRD、SEM、UV-vis、激光粒度、BET等表征手段,分析了磷酸钒铁钠的物相信息和储钠性能.研究结果表明,Fe元素的引入不仅实现了材料成本的降低,同时使得所制备的磷酸钒铁钠相比于磷酸钒钠具有更小的粒径、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优的电导率.其比表面积为46.5 m2/g,优于磷酸钒钠的16.3 m2/g,压实密度达到1.85 g/cm3,高于磷酸钒钠的1.79 g/cm3.同时,磷酸钒铁钠表现出更高的储能性能.在1 mA/g电流密度条件下,磷酸钒铁钠的放电比容量达到99.1 mAh/g,大于相同放电电流密度下磷酸钒钠的91.9 mAh/g.同时,1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85.3 mAh/g的放电比容量(相同情况下,磷酸钒钠的放电比容量为79.9 mAh/g),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纳米材料磷酸钒铁钠铁掺杂储钠性能

    铝灰还原富钒渣制备钒铁合金的研究

    杨志飞陈敏张灵犀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钒铁合金制备成本高和有价金属收得率低等问题,提出以铝灰作还原剂直接还原富钒渣制备钒铁合金的新思路,研究了不同还原条件对铝灰还原富钒渣过程中有价金属收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温度由1 773 K升高至1873 K,Fe收得率由51.8%增加至95.6%;Mn收得率由16.7%增加至84.2%;Cr收得率由2.5%增加至87.9%;V收得率由0.5%增加至91.8%.二元碱度由1.0升高至1.5,Fe、Cr、Mn、V的收得率分别由72.5%、51.7%、35.8%、11.4%增加至95.6%、84.2%、87.9%、91.8%.最佳还原条件下(温度1873 K,二元碱度1.5,还原时间30 min)制备的钒铁合金中Fe和V的金属品位分别为28.18%和35.01%,合金产品中V/Fe的质量比为1.24.

    钒铁合金富钒渣铝灰还原收得率

    钛渣熔盐氯化用熔盐体系物相及物性研究

    徐健淋何艺霖马占山庞忠亚...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熔盐氯化法是针对高钙镁钛渣物料而开发的一种四氯化钛制备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氯化炉组分控制不当时熔盐会发生严重泡沫化,甚至出现影响生产的喷盐等现象.对此,采用XRD、SEM&EDS、DSC-TGA等方法对正常盐和泡沫盐的成分、物相及物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泡沫盐中的氧含量以及水不溶固相物远高于正常盐,固相多以Na2Al05Fe9.5O15、Mg1.6Ti1.1O4等复合氧化物形式存在.泡沫盐在300~1 280℃的失重率为48.71%,较正常盐低13.73%,熔点呈增大趋势.泡沫盐中氧含量较正常盐高约10%,经高温挥发后残余物为富含铁、镁、铝、硅、钙、氧等元素的不规则颗粒团聚体,而正常盐的残余物则为铁、镁和氧元素均匀分布的致密体.阿基米德法无法满足含固相物的正常盐和泡沫盐密度测定,但可采用体积密度法进行测定,两者密度分别为2.02 g/cm3和 1.77 g/cm3.

    钛渣熔盐氯化物相正常盐泡沫盐

    中空电极钛渣电弧炉内电弧特性的模拟

    刘泉管小平肖军杨宁...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钛渣电弧炉内电弧特性对炉料融化以及还原过程具有重要影响.采用流体力学耦合电磁场的方法,建立了钛渣电弧炉内电弧区域的数学模型,对电弧区内的多物理场进行了模拟,研究了中空电极对电弧区域内的流场、温度场及电磁场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实心电极与中空电极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实心电极相比,中空电极的温度场仍呈"钟罩型"分布,但由于洛伦兹力和压力导致中空区域附近出现较大的负速度,阻碍了中空电极处的进料.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空电极内径的大小会影响电弧区域电流密度分布,继而决定了洛伦兹力和压力的分布特征,揭示了中空电极对电弧特性的影响机制.

    钛渣电弧炉中空电极电弧特性数值模拟

    钛白粉表面结构与水分散性间的构效关系研究

    全远霞向泉锦全学军柯良辉...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钛白粉初品的水润湿分散性对无机包膜以及应用性能至关重要.以锌盐和铝盐处理的钛白初品为研究对象,研究钛白初品表面结构与水润湿分散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锌盐处理剂获得的钛白初品球形度好、粒度小,铝盐处理的钛白初品呈长条状,具有更丰富的表面羟基、更高的表面能以及更厚的双电层结构.此外,在分散剂加量为0.2%,TiO2浓度为700 g/L时,锌盐初品浆料黏度946 mPa·s,Zeta电位为-23.3 mV,铝盐初品浆料黏度512 mPa·s,Zeta电位为-31.2 mV.表明铝盐初品的浆料黏度更低,分散性更好,水润湿分散性更优异.对不同盐处理钛白初品表面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表面结构与水分散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开发高端钛白粉提供借鉴和思路.

    二氧化钛盐处理剂表面能黏度分散性

    耐600℃及以上高温钛合金研究进展

    王冰相志磊周宗熠申高亮...
    42-5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述了国内外耐600℃及以上高温钛合金的研究现状,在总结英国IMI834、美国Ti-1100、俄罗斯BT36、中国Ti60、TG6、Ti600、Ti65、Ti750等合金组成及性能的基础上,指出了制约高温钛合金发展的主要瓶颈,并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解决办法.从提高高温钛合金的热稳定性、热强性和高温蠕变强度的角度对制备Ti基复合材料、优化合金成分、优化热加工工艺调控组织、控制α2相的尺寸、数量、体积分数和形态等方面进行了未来展望,为高性能高温钛合金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作用.

    高温钛合金热稳定性热强性蠕变强度涂层

    BiVO4/GO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王丽师兆忠崔伟娜周华...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钒酸铋(BiVO4)因其便宜易得、制备条件温和简单、窄带隙(~2.4eV)、突出的光响应能力和优异的稳定性而在光催化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以硝酸铋和偏钒酸铵为原料,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鱼骨状钒酸铋/石墨烯(BiVO4/GO)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复合光催化材料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考察其模拟太阳光下对阿昔洛韦(AC)的降解活性.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照片显示,钒酸铋(BiVO4)为独特的鱼骨状结构,GO片层穿插其间,将BiVO4纳米结构很好地连接起来.GO的加入改变了 BiVO4原有的纯单斜白钨矿结构.BiVO4/GO(BG-3)对AC的降解效率高达97.23%,循环使用5次后降解效率还可以达到87.15%,说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活性.采用Langmuir-Hinshelwood(L-H)一级动力学模型方程拟合催化降解过程,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说明L-H 一级动力学模型方程非常适合于拟合该催化动力学过程.

    BiVO4GO纳米复合材料光催化阿昔洛韦

    热处理工艺对变形TiAl板材组织和性能影响

    郭杰滕艾均黄召阔钟勇...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因具有轻质、高比强度和优异的高温性能等特点而受到国内外研究的广泛关注,并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但由于其本身的特征,以至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采用在不同相区进行热处理工艺制度的探索,通过选取合适的热处理工艺,结合室温力学性能和高温力学性能分析,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逐渐增加,在α+β相区进行热处理具有最优的延伸率,进一步结合室温和高温的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确定其裂纹扩展方式和断裂机制,最终根据结果表明固溶温度为1 370℃的热处理工艺下达到最优力学性能.

    TiAl合金热处理工艺组织力学性能裂纹断口形貌

    室温高应变率下钛合金TA31流动应力响应行为及本构模型研究

    贾海深郭文静赵礼栋张继林...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室温下,通过UTM5305万能试验机、ALT1000剖分式Hopkinson压杆装置,对钛合金TA31进行了准静态压缩、动态冲击试验.基于试验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探讨了其应变硬化效应、应变率强化效应和绝热温升软化效应.依据钛合金TA31所呈现的流动应力响应行为特征,建立了一种新型J-C本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应变、应变率间的耦合作用和绝热温升对其流动应力的影响.将本构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并借助相关系数(R)、平均相对误差(AARE)两个统计参数,评估了所建立的本构模型预测精度.R和AARE分别为0.988 7、0.63%,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新型J-C本构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钛合金TA31的流动应力响应行为.

    钛合金TA31流动应力耦合作用绝热温升本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