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钢铁钒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钢铁钒钛
钢铁钒钛

胡鸿飞

双月刊

1004-7638

pgbjb@263.net

0812-3380539 0812-3380764

617000

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桃源街90号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钢铁钒钛/Journal Iron Steel Vanadium Titanium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冶金专业技术刊物,中文核心期刊,四川省优秀科技期刊。反映钒钛磁铁矿冶炼,微合金钢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先进工艺技术和重大科研成果。刊载钢铁冶炼,压力加工,金属材料,热能加工,冶金设备,理化检验等方面的论文。重点报道钒、钛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及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薄荷碳点/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张英任旺郑兴文周慧眠...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薄荷粉为生物碳源,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出薄荷碳点/TiO2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孔隙比表面分析仪(BET)、表面光电压(SPS)对薄荷碳点/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及光生电荷分离特性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薄荷碳点/TiO2复合光催化剂对模拟污染物罗丹明B(RhB)的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薄荷碳点改善了TiO2的光催化性能,超氧自由基·O2-是薄荷碳点/TiO2复合催化剂光催化降解反应中的主要活性自由基.与纯TiO2样品相比,2%薄荷碳点/TiO2的复合光催化剂的光生电子-空穴分离速率最高,对RhB表现出最好的脱色性能,光催化活性提高了2.24倍.

    复合光催化剂TiO2薄荷粉水热法降解性能

    激光熔化沉积TiAl合金微观组织和磨损性能研究

    王海江刘占起梁健慧尹桂丽...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激光同轴送粉沉积制造工艺在TC4基板上分别制备了一层、三层和五层的Ti-48Al-2Cr-2Nb合金样品.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沉积层的显微组织、裂纹形貌、磨损面形貌、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沉积一层的样品表面裂纹数量较少,沉积三层和五层的样品表面裂纹较多且裂纹数量相差不大.随着沉积层数的增加,沉积层中的显微组织结构由网篮组织向片层组织过渡,组织中相的变化是由单相α2→α2+γ双相转变.随着α2相含量的降低,耐磨性能随之降低,平均摩擦系数由0.34增加到 0.55.

    激光沉积制造TiAl合金显微组织磨损性能

    钛石膏土壤化利用的安全风险及前景分析

    云易王港苏海锋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钛石膏的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缺乏可大规模消纳的应用领域,而土壤化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提出将钛石膏作为土壤化的资源利用途径,分析其作为土壤资源化利用时面临的安全性问题,探究其用作土壤的基本性质及安全风险.通过浸出毒性对钛石膏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分析其理化性质及在土壤利用方面的可行性,以及通过内梅罗指数(P)等方法探究其土壤风险与营养性.研究结果表明,钛石膏的理化性质适宜将其作为土壤母质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在国家农用土与绿化土标准规定的8种重金属限制范围内没有严重的环境风险,但钒等部分重金属含量超出了绿化用有机基质的标准,可能成为新的污染物.鉴于以上结果,可以考虑在经过营养性等改良、排除重金属污染风险后,作为土壤化进行资源化利用.为钛石膏资源化利用作土壤资源,进而实现大规模消纳提供了参考.

    钛石膏固体废物浸出毒性土壤重金属资源化利用安全风险

    提钒尾渣与赤泥共处置过程中铬硫元素的分配行为

    王春会郁健冯晓明张延玲...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钒渣钠化焙烧-水浸提钒过程会产生含有30%~40%Cr2O3的提钒尾渣,形成年堆积百万吨固废.通过加入高铁赤泥协同还原提钒尾渣,赤泥中的Fe2O3在低于铬氧化物初始还原温度下已经被C还原,促使铬还原反应快速进行,从而提升Cr的回收效率.使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对整个反应体系进行模拟,计算了原料铬铁比、炉渣碱度和配C/Si量对铬、硫元素分配行为的影响,得到原料适宜的铬铁比是0.18,炉渣碱度是1.8,配C量nC/O=1.1,配Si量nSi/O=0.2.该研究为含铬提钒尾渣和高铁赤泥的资源化处理和增值化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案.

    提钒尾渣高铁赤泥协同还原铬回收脱硫热力学计算

    响应面法优化钛白废酸还原浸出硫酸烧渣的条件研究

    王青鸿田从学吴秀坤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面法,选取铁粉用量、还原时间和浸出温度三个变量,研究并优化了钛白废酸还原浸出硫酸烧渣的浸出条件.建立了拟合效果较好的浸出条件的预测模型,以预测浸出率或优化浸出变量值.回归方程模型显著可靠,相关系数R2为0.996 1.浸出条件对反应平衡、浸出物溶解度及反应体系性质等有重要影响,其中铁粉用量与浸出温度的协同交互作用影响最大.验证试验表明,在铁粉用量10.347 g、还原时间2 h、浸出温度88℃的最佳条件下,浸出率可达83.63%以上.

    钛白废酸硫酸烧渣还原浸出协同交互作用响应面法

    攀西某微细粒钛磁铁矿强化分散—磁选试验

    刘才鹏王维清孙晋睿熊惠明...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攀西某微细粒钛磁铁矿混合粗精矿因微细粒脉石矿物与钛磁铁矿异相凝聚,常规弱磁选提铁降杂指标较差,采用强化分散—磁选可有效改善选别效果、提高分选指标.为了强化分选矿样中的微细粒铁矿物,对强化分散—磁选工艺条件开展试验研究,考察了分散剂种类、分散剂用量、矿浆pH值、磁场强度等因素对分选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矿浆浓度20%、机械搅拌速度1 992 r/min、搅拌时间3 min、六偏磷酸钠用量1 000 g/t、矿浆pH值10、磁场强度300 kA/m的条件下,获得了精矿铁品位57.69%,铁回收率98.10%的良好指标.与直接磁选结果相比,铁品位提高了1.26个百分点.DLVO理论分析表明,六偏磷酸钠通过降低钛磁铁矿和钛辉石表面电位,增大了二者异相之间的静电斥力,从而削弱微细粒脉石矿物与钛磁铁矿异相凝聚.

    微细粒级钛磁铁矿选钛分散剂DLVO理论

    冶炼钒钛矿高炉操作炉型计算模拟研究

    董晓森饶家庭郑魁
    121-130,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某钒钛磁铁矿冶炼高炉炉型设计参数和生产工况数据,通过MATLAB计算软件建立该高炉操作炉型计算模型,研究高炉运行中高温区域炉墙挂渣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受高炉边缘气流控制较弱影响,高温区域炉墙的热负荷大多在12 kW/(m2·s)以下,冷却壁壁体温度接近炉壳温度,冷却壁热面的渣皮厚度普遍高于100 mm,且渣皮厚度分布不均匀,个别方向达到200 mm以上;对比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高炉在同等热负荷下,高温区域挂渣能力更强,从安全性与渣皮稳定性考虑,高炉冷却壁热负荷应控制在10.50~34.50 kW/(m2·s).

    高炉钒钛磁铁矿操作炉型MATLAB软件渣皮

    异钢种连浇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宋思程孙彦辉吴华杰安航航...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附加值钢种的需求量较小,一个浇次需要生产不只一个钢种的现状,梳理了国内企业进行的异钢种连浇工业试验,描述了水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在异钢种连浇过程的应用,主要总结了中间包液位高度、非等温浇注、中间包内腔结构、结晶器流体域结构、连铸机拉速和电磁制动等因素对交接坯长度的影响.评价了目前主流的四种交接坯判定模型,最终提出了制定异钢种连浇过程规范和研究异钢种连浇过程新模型的思路.结果表明,异钢种连浇实现了新钢种的高效生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将人工智能学科与冶金学科结合了起来,为异钢种连浇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连铸异钢种连浇交接坯传输行为数学模型

    Ca3TiFe2O8的高温热容和冶金性能研究

    曾俊杰李刚陈炼薛钰霄...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烧结矿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粘结相的特性.为促进钒钛磁铁矿资源在烧结领域的高效利用,对含TiO2的钙铁氧体体系进行了研究.在含钛铁矿烧结矿中发现了Ca3TiFe2O8(CTF)的存在,后经由固态反应成功制备出了CTF,并通过Drop法测定了CTF的高温热容,得到了其高温热容量的拟合函数.同时,还对其冶金性能(熔化性能和还原行为)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CTF的软化温度、熔化温度和流动温度分别为1 418、1 461℃和1 480℃.非等温还原结果表明,CTF被一步还原成Fe、CaO和CaO·TiO2,当温度达到1 150℃时,CTF还原完成.

    烧结钒钛磁铁矿Ca3TiFe2O8高温热容冶金性能

    锰含量对中碳低硅贝氏体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于金瑞于鑫泓张禹冯以盛...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并熔炼了四种锰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76%、1.29%、1.53%、1.85%)的中碳低硅贝氏体钢,利用OM、SEM、XRD仪器和拉伸、冲击试验机等研究了锰含量的添加对试验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锰元素抑制了铁素体与珠光体相变;锰元素的添加降低了贝氏体的形核驱动力,减少了贝氏体最大转变量,使得贝氏体转变停滞后剩余的过冷奥氏体尺寸增大,含量增加;这些奥氏体在后续等温过程中大部分分解为粗大碳化物和铁素体混合组织,并围绕在贝氏体板条周围,形成了局部粗化组织,少部分保存至室温形成残余奥氏体;随着锰含量的增加,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逐步下降,抗拉强度由于合金化和组织粗化两因素的相互竞争先升高后降低;综合考虑贝氏体钢热处理难度与力学性能,锰含量为1.29%时最适合作为弹簧用钢.

    低硅贝氏体钢锰含量碳化物残余奥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