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汽车与新动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汽车与新动力
汽车与新动力

刘传源

双月刊

2096-4870

021-65741856-411 65748132

200438

上海市军工路2500号

汽车与新动力/Journal Automobile and New Powertrai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报道国外内燃机车领域的先进产品、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促进我国铁路内燃牵引事业快速发展。杂志设有产品介绍、试验研究、运用检修、综述述评、计算机应用、技术诊断、环境保护、设计计算分析、测试方法及装置、消息报道等主要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能联动床椅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马俊涛罗厚健郭超潘逸凡...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一系列老年病也愈加明显且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智能联动床椅已经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兴产品。老年人智能联动床椅不仅仅是传统床椅的升级版,更是集智能科技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它的出现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和安全的睡眠环境,而且还可以通过智能系统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提升,更能为手术后疗养的老年人提供更全面的康养服务。

    老年人智能联动床椅系统

    智能力量训练器的电磁配重负载关键技术分析

    叶圣华张涵马绍辉刘福国...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力量训练器材配重负载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一种适用于家庭和办公室,的智能力量训练器,提出基于轮毂式外转子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配重负载系统,并解决其关键技术问题。该系统具有高顺滑体感、力度无极调节、高功率密度、低噪声等特点,且体积小、方便拆卸,具有较高的产业化可能性和市场竞争力。

    智能力量训练器无刷直流电机电磁配重负载

    汽车智能座舱出口测试研究

    姚小芳杨诺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中国汽车在电动汽车及智能网联方面已走在世界先列,中国汽车出口量在2023年跃居世界出口第一。由于海外在法规、环境、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海外版智能座舱的设计与国内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在车辆上市前针对差异性设计完成充分的测试验证,以保证出口质量。对海外智能座舱与国内的差异点进行对比,研究座舱海外测试需要考虑的方向及具体测试方法,填补了座舱出口测试研究的空白。

    智能座舱设计差异出口测试

    电动汽车高压屏蔽线缆表面转移阻抗测试方法

    罗松涛向茂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了电动汽车高压屏蔽线缆表面转移阻抗的测试方法,重点分析并比较了2种主流测试技术—三同轴法和线注入法。结果表明:三同轴法模拟环境更符合线缆实际环境,操作简单,测试精度高;线注入法具有更高的截止频率,适用于测试频率要求较高的场景。

    高压屏蔽线缆表面转移阻抗三同轴法线注入法

    基于OTA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机交互场景测评技术

    毕福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在线更新(OTA)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机交互场景测评技术,旨在探讨如何通过OTA技术实现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机交互场景的测评。首先,对OTA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调研,分析了OTA技术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机交互的影响。然后,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机交互场景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一套全面的测评指标体系,包括用户体验、功能完善性、安全性等方面。最后,仿真试验验证了基于OTA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机交互场景测评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OTA技术的应用,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机交互场景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

    智能网联汽车人机交互场景测评技术

    行人胸部保护检测方法研究

    崔义忠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当前行人保护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行人保护标准的日渐严苛,促使车辆对行人头部、腿部的保护能力日渐增强,行人头部和腿部损伤概率逐步降低。然而行人碰撞保护的相关标准尚未涉及行人胸部保护的要求,且行人胸部损伤的发生率仅次于行人头部损伤和行人下肢的发生率。因此通过研究行人胸部保护检测方法,总结推导了行人胸部试验区域及行人胸部试验点位的确认方法和行人胸部试验的冲击速度和冲击角度,研究形成行人胸部冲击检测方法,完善行人保护检测技术的范围,进而给各个主机厂、检测机构以及汽车行业行人保护检测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行人胸部保护试验区域冲击点位分布冲击速度冲击角度检测方法

    微电子温度传感器技术测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部温度分布的研究

    王鸿洋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度是影响燃料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有效测量燃料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一直是燃料电池研究的难点。本研究调查了微电子温度传感器这一技术方案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部的应用。传感器为以聚酰亚胺柔性材料为基底的微型电阻。先在温度环境箱内标定好微型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之后,将传感器嵌入到燃料电池阴极板和质子交换膜之间,通过读取燃料电池工作状态的实时电阻数据来预测燃料电池内部各个位置的温度。此传感器显示了良好的温度敏感性。通过比较测试数据和仿真数据,温度测量的有效性也得到了验证。同时温度的测量不会影响到燃料电池本身的性能。因此本测量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有着广阔商业化前景的燃料电池内部温度测量方案。

    微电子系统温度传感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单池有限元分析

    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测试台架系统校准方法

    蔡波王栋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测试台架工作原理及目前行业标准的研究,介绍了氢燃料电池的发展前景以及台架在电堆生产、试验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针对台架的在线系统整体校准,提出了具体的校准操作方法。

    电堆测试台架燃料电池校准方法

    高镍三元锂电池方型电芯循环寿命测试分析

    江庆石亚村菅夏琰任宏伟...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高镍三元锂电池方型电芯循环寿命特性,对高镍三元方型电芯进行不同温度、不同倍率的循环性能测试,并探究循环过程中电芯直流内阻和膨胀力的变化。结果显示:电芯在25℃下1C和1/3C循环2000次后,50%SOC的放电直流内阻增加量分别0。18 mΩ、0。15 mΩ,而在 45℃下 1C循环 2000次后,50%SOC的放电直流内阻相对于循环前增加了1。47 mΩ,可见相较于充放电倍率,测试温度对电芯内阻影响更大;且在循环过程中,电池的充电和放电的直流内阻都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电芯膨胀力最大值呈线性增大趋势,证明电芯内存在不可逆的副反应影响循环寿命。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方型电芯循环寿命

    中美欧蒸发试验对比及炭罐加载研究

    张暑辰钱春雷史勖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国家法规的蒸发污染测试流程差异,将中美欧排放法规中蒸发污染物测试流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法规下蒸发污染测试的方法异同。同时研究了使用GWC和BWC不同加载方式以及采用不同加载速率对于炭罐吸附量和脱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载方式及加载速率对炭罐吸附量影响较大,对脱附量影响较小。

    排放法规蒸发污染物炭罐加载方式吸附量脱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