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病毒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病毒学杂志
国际病毒学杂志

贺雄

双月刊

1673-4092

gjbdxzz@163.com

010-64407285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中街16号

国际病毒学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irology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本刊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专业刊载病毒学基础、临床、药物、疫苗、防控等的综合性专业学术医学期刊,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2年我国部分省份抗病毒治疗前HIV-1整合酶抑制剂耐药流行情况

    胡红萍郝静静刘秀陈宏利...
    265-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大规模使用整合酶抑制剂前,我国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整合酶抑制剂耐药流行情况。方法 参考WHO推荐使用的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监测抽样方案,采用两阶段集群设计的横断面调查方法,通过系统抽样在我国9个省(市、自治区),收集部分2022年抗病毒治疗前HIV感染者血浆样本,提取病毒RNA,RT-PCR扩增整合酶区(IN)基因片段并测序,利用斯坦福大学耐药数据库对IN区进行耐药判定,分析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整合酶抑制剂的耐药流行情况。结果 共获得来自9个省(市、自治区)的合格序列2 851条,亚型分布以CRF07_BC 1 437人(50。4%)、CRF01_AE750人(26。3%)为主。整合酶抑制剂相关耐药突变的毒株有27株,耐药率约为0。95%,其中出现耐药较多的药物是RAL、EVG,分别为24例与26例,耐药株主要耐药突变位点为 R263K(5 例)、T66I/A(2 例)、E138K(2 例)、N155T/S(2 例)、S147G(2 例)、Q148K(2 例)、Y143S(1 例);次要位点包括 G163K/N/R(4 例)、S230R(3 例)、V151A(2 例)、S153F(2例)、H51Y(1例)。并且监测中还发现针对二代药物耐药的毒株,12例HIV感染者对DTG耐药,15例感染者对CAB耐药。结论 我国2022年部分省份治疗前HIV感染者中整合酶抑制剂的耐药株流行水平较低。

    1型艾滋病病毒整合酶抑制剂耐药突变

    吉林省HIV-1感染者治疗前耐药和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分析

    郭琪王岙冯毅吴东林...
    270-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吉林省HIV-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者治疗前基因型耐药及分子网络传播情况。方法 选取2022年治疗前HIV感染者228名,提取血浆RNA、反转录PCR扩增HIV-1 pol基因片段。建立进化树确定亚型、解析基因型耐药突变(drug resistance mutations,DRMs)情况并构建HIV分子网络评估传播关系。结果 从228例样本中成功获得206条pol基因序列,基因亚型主要为CRF01_AE(60。68%,125/206)、CRF07_BC(30。10%,62/206)和B亚型(5。34%,11/206)。总耐药率为9。22%(19/206),耐药突变以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为主,占8。25%(17/2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40-49岁和≥50岁,离异或丧偶感染人群产生耐药的风险较高(P<0。05)。白城地区和CRF07_BC感染者入网风险更大(P<0。05)。有63条序列入网(30。58%,63/206),形成23个分子簇。入网病例中6例携带DRMs。出现本市和跨市连接边关系。异性与同性性传播感染人群存在混合连接边。结论 吉林省HIV感染者治疗前耐药率处于中等水平,分子网络中的毒株呈地区聚集性,加强耐药监测,对网络桥梁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治疗前发生耐药传播的可能性。

    艾滋病病毒治疗前耐药传播性耐药分子网络

    2022-2023年西安市初始抗病毒治疗病例HIV-1基因耐药特征分析

    郭蕊付伦靳娟马俊...
    275-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22-2023年西安市接受初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病例治疗前HIV-1基因耐药特征及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募集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西安市初始ART病例,采集静脉抗凝全血303份,提取病毒RNA,经反转录和巢式PCR扩增HIV-1 pol基因片段,进行Sanger测序。获得的pol基因片段序列经COMET HIV-1判断亚型,并经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HIV BLAST和RIP工具验证亚型。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HIVdh Program工具对序列信息进行耐药解析。结果 303例样本PCR扩增成功并获得pol基因片段序列260例。共检测到10种亚型或流行重组型,以CRF07_BC为主(55。77%),其次为CRF01_AE(32。69%)、CRF55_01B(4。62%)和B亚型(2。69%)。20例存在治疗前耐药相关突变(DRMs)并对一线治疗药物存在低度到高度耐受,总体治疗前耐药率为7。69%。CRF01_AE毒株耐药占比最高(3。46%);其次是CRF07_BC(1。92%)和CRF55_01B(1。15%)。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发生率最高,以依非韦伦和奈韦拉平药物耐药发生最常见。结论 西安市治疗前HIV-1基因型耐药发生水平较高(7。69%),应加强治疗前耐药监测检测,分析HIV-1耐药毒株传播来源,为临床用药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病毒基因亚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耐药

    北京两株HIV-1独特重组型CRF55_01B/CRF07_BC近全长基因组遗传特征分析

    肖明凤李佳李茜瑶刘安...
    280-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北京治疗前耐药监测发现的具有遗传相似性的两株新发重组毒株进行前病毒HIV-1 DNA近全长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以了解其遗传特征和重组模式。方法 对北京佑安医院募集的2例新发重组毒株感染者,用广州海力特公司核酸提取和纯化试剂从白细胞富集层提取前病毒HIV-1 DNA。运用SimPlot 3。5软件分析重组模式和断点,并用Mega 11构建分片段最大似然法进化树验证重组事件。结果 从2个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感染者扩增获得HIV-1近全长基因组序列。SimPlot重组断点分析显示BL6218-00和BL6017-01基因组均以CRF55_01B为骨架,分别在gag和env基因区,或gag、pol、vpu/env、nef/3'LTR基因区,由CRF07_BC重组而成。2条序列的CRF07_BC片段均与来自MSM人群的CRF07_BC_N参考毒株序列聚集成单系进化簇。结论 用前病毒DNA扩增方法从北京MSM人群发现了两株以CRF55_01B为骨架且重组模式不同的独特重组型毒株,重组亲本CRF07_BC均来自我国北方MSM人群。

    独特重组型近全长基因组前病毒DNA系统进化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三阳合治法治疗流感的作用及机制

    王明哲张亚楠李德莹刘畅...
    285-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三阳合治法的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治疗流感的治疗作用及潜在靶点、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TCMSP数据库筛选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DisGeNET及TTD数据库获取流感相关靶点,取二者交集得到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药物治疗流感的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基于CytoScape3。9。0平台构建成分-流感靶点-通路网络图。应用Sailvina对关键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对接验证。同时构建流感病毒性肺炎动物模型,验证三阳合治法对流感小鼠肺指数、肺组织病理损伤及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共检索并筛选到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活性成分184种,靶点316个,流感靶点2 894个,二者共同靶点152个,构建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有AKT1、STAT3、TNF等。GO和KEGG富集分析提示,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可能是通过调节IL-17、TNF、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治疗流感。分子对接显示,关键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表明,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能改善病毒性肺炎小鼠体重下降、肺指数及肺组织炎症情况,并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血清CCL3、CCL5因子水平。结论 三阳合治法对于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病毒作用。

    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流感网络药理分子对接

    新型冠状病毒多种Omicron亚变异株利用TMEM106B感染宿主细胞特性的研究

    王媛媛陈丹瑛刘雨欣宋焱君...
    29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跨膜蛋白106B(transmembrane protein 106B,TMEM106B)支持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多种 Omicron 亚变异株感染侵入的特性。方法 构建 TMEM106B-knockout Flp-In T-Rex 293 细胞系(TMEM106BKO),利用假病毒感染系统以及GFP1-10和GFP11的双荧光互补系统的合胞体形成实验检测TMEM106B在SARS-CoV-2多种Omicron亚变异株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介导的侵入和细胞-细胞融合中发挥的作用。结果 SARS-CoV-2 多种 Omicron 亚变异株对 TMEM106B-knockout Flp-In T-Rex 293 细胞的侵入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TMEM106B可促进SARS-CoV-2多种Omicron亚变异株S蛋白介导的细胞-细胞融合。结论 TMEM106B可作为受体分子支持SARS-CoV-2多种Omicron亚变异株的侵入和细胞-细胞融合,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提供新的思路。

    跨膜蛋白106B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亚变异株

    人β冠状病毒程序性核糖体移码效率评价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张杰陈丹瑛宋焱君王媛媛...
    296-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人β冠状病毒程序性核糖体移码效率评价系统,为筛选靶向核糖体移码的抗病毒宿主因子及药物提供工具。方法 比对分析冠状病毒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a和1b之间的核糖体移码序列,构建真核细胞表达双荧光报告质粒,通过共转染报告质粒与宿主因子表达质粒,验证宿主因子对人β冠状病毒程序性核糖体移码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人β冠状病毒程序性核糖体移码真核细胞表达双荧光报告检测系统,通过该系统鉴定干扰素刺激基因产物C19orf66(称为"Shiftless")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程序性核糖体移码的宿主因子。结论 感染人的5种β冠状病毒中程序性核糖体移码位点进化保守,本研究中程序性核糖体移码效率评价系统的构建策略可广泛应用于抗冠状病毒药物筛选及病毒宿主互作研究。

    冠状病毒程序性核糖体移码RNA假结宿主因子双荧光报告系统

    两种方法在城市污水新型冠状病毒与多种腹泻病毒检测中的差异分析

    杜阳光王潇耿洁魏丹...
    301-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两种浓缩方法在新型冠状病毒与多种腹泻病毒核酸检测中的差别,了解污水中不同病毒的流行趋势,为防控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聚乙二醇沉淀法和阴离子膜法对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札如病毒、腺病毒、人类星状病毒进行富集浓缩和核酸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腺病毒阴离子膜法浓缩效果优于聚乙二醇沉淀法,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札如病毒聚乙二醇沉淀法效果更好,人类星状病毒两种浓缩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新型冠状病毒检出率随时间有波动,3月2日以后聚乙二醇沉淀法检出的ORF1ab基因和N基因的浓缩效果优于阴离子膜法。结论 两种方法对污水中不同病毒的富集浓缩效果不同,可根据工作需要选用合适的病毒浓缩方法。

    污水富集浓缩新型冠状病毒腹泻病毒

    应用托珠单抗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炎性标志物变化及与临床结局的关系

    秦峤朱赛楠李海霞李双玲...
    306-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新冠感染患者应用托珠单抗前后炎性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方法,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集中收治的诊断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用托珠单抗免疫治疗且动态监测炎性标志物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并根据第14日的临床结局分为临床恶化组及非临床恶化组。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描述托珠单抗给药前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变化,并比较其在不同临床结局组的差异。结果 共46例患者纳入分析,14 d后出现临床恶化22例,未出现临床恶化24例。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显示,IL-6在应用托珠单抗后第1日呈升高趋势,第3日、第5日呈下降趋势,hsCRP在应用托珠单抗后呈持续下降趋势;临床恶化组的IL-6水平持续高于非临床恶化组,第5日两组的变化有出现分化的趋势,即临床恶化组IL-6水平较前升高,非临床恶化组IL-6较前继续下降。结论 应用托珠单抗后IL-6水平偏高且在第5日出现升高趋势的患者临床预后可能不佳。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托珠单抗炎性标志物动态临床结局

    2024年北京市春季呼吸道病原体流行特征分析

    胡耕初艳慧许志远徐俊...
    31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2024年北京市春季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流行特征,为临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托北京市呼吸道病原监测系统,收集2024年17-20周北京市17个区35家哨点医院及北京市两家儿童医院的呼吸道感染患者样本,应用多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30种/型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并采集相应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2024年春季17~20周监测呼吸道感染病例734例,不同年龄组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的阳性率为:<5 岁 39。8%(33/83)、5~17 岁 46。4%(77/166),18~59 岁 26。5%(61/230),≥60岁15。7%(40/255),其中鼻病毒在18~59岁和≥ 60岁年龄组位列第一;肺炎支原体在<5岁和5~17岁年龄组位列第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样本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68。46%(293/428)。病原谱前6位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鼻病毒、肺炎支原体、百日咳鲍特氏菌、副流感病毒、A 族链球菌、腺病毒,阳性率分别为 30。16%(131/428)、12。15%(52/428)、11。68%(50/428)、11。68%(50/428)、6。78%(29/428)、5。14%(22/428)、5。14%(22/428)、4。91%(21/428)。结论 2024年北京市春季呼吸道病毒以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为主,细菌及支原体类病原谱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为主。持续加强呼吸道多病原监测有助于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警预测。

    病原谱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副流感病毒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