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儿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李书琴

双月刊

1673-4408

ekfcbjb@yahoo.com.cn

024-23845727

110004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国际儿科学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4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家级儿科学专业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坚持报道内容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对当前儿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加强导向性,报道内容以儿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是国内唯一专门介绍当代儿科学领域最新进展与最新动态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杂志栏目有综述、论著、继续医学教育等,国内外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相关并发症防治进展

    朱天雨韩波
    431-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儿童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大多数患儿无明显临床表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性左向右分流会使右心负荷增加,从而影响心功能.因此,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对这些患儿至关重要.经皮介入封堵术现已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儿童ASD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但危害较大.严重并发症包括封堵器移位或脱落、心脏磨蚀、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空气栓塞和溶血.常见并发症包括头痛或偏头痛、残余分流、血管相关并发症.该文就儿童ASD介入封堵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儿童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并发症

    早产儿孤独症特征筛查有助于预测5岁时的社交障碍风险

    石永言
    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早产儿矫正年龄2岁时的神经发育筛查量表结果与5.5岁时的社交能力的联系.方法 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为生于2011年、出生胎龄24~34周且矫正年龄2岁时无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的早产儿,其参与法国的一项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在矫正年龄2岁时完成年龄与阶段量表(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s,ASQ)和改良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modified 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M-CHAT)调查,5.5岁时完成社交沟通量表(social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SCQ)调查.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119例儿童.出生胎龄24~26周、27~31周、32~34周的早产儿中,矫正年龄2岁时分别有20.7%、18.5%、18.2%在M-CHAT量表中表现出自闭症特征(P=0.7);5.5岁时分别有 12.6%、12.7%、9.6%SCQ评分≥90百分位数(P=0.2),即存在社交障碍.2岁时M-CHAT结果阳性与5.5岁的社交障碍风险增高有关(OR=3.46,95%CI:2.04~5.86,P<0.001).分层分析ASQ评分得到相似结果.结论 早产儿父母完成的神经发育筛查量表有助于预测日后出现社交障碍的风险.

    血管迷走性晕厥机制研究进展

    娄美娜张英谦
    436-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晕厥是一种由于一过性脑灌注低下而引发的姿势无法维持的临床症状,根据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分为四种类型,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晕厥原因.VVS患儿会出现头晕、恶心、胸闷、意识丧失等表现,反复晕厥给儿童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部分患儿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因此了解VVS的发病机制非常重要.在过去的研究中,VVS病理生理学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涉及贝亚反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液调节失衡、血管内皮系统障碍及基因异常等.该综述对VVS发病机制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生对不明原因的晕厥患儿诊治提供帮助.

    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诊断

    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张敏崔玉霞
    440-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是目前公认的针对过敏性疾病病因的治疗方法.随着变应原剂量逐步增加,AIT可诱导机体建立免疫耐受,预防过敏症状加重,减少患者急救用药,阻断过敏性疾病的发展进程,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肯定.成功的AIT可抑制早期及晚期的过敏反应,但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对AIT有应答,其总有效率50%~80%不等,且AIT治疗疗程长、费用高.因此,明确可以预测和评价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尤为重要.该文对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的变化与AIT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疾病疗效生物标志物

    儿童艰难梭菌感染诊治研究进展

    田杰刘素琴
    44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是一种肠道条件致病菌,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近年来,儿童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最新数据显示,儿童CDI病例更多发生在医院以外,主要与社区感染相关.依靠传统的检测技术很可能会造成儿童CDI的过度诊断及治疗,新的检测技术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促炎细胞因子和粪便代谢物的测定有望提高儿童CDI的诊断水平.儿童CDI一线治疗推荐甲硝唑和万古霉素,对于多次复发的儿童CDI,粪菌移植术有很好的治疗前景,但其长期安全性仍然未知,尚需进一步研究.该文对近年来儿童CDI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在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儿童艰难梭菌感染流行病学诊断治疗

    生物电阻抗法在肥胖儿童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慕佳霖李育霖孙萌邹卉...
    448-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胖儿童在我国肥胖人群的占比不容忽视.肥胖儿童易出现延续至成人期的并发症,合理评估是预防儿童肥胖和控制其并发症的关键环节.相较于体质指数评估,身体成分分析法可用于测量人体脂肪组织、肌肉组织、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等成分含量,有助于分析体脂率、体肌率及肌脂比,评估体型、基础代谢量及肥胖程度,实现精准化评估和干预.生物电阻抗法作为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身体成分分析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范围较广,但其应用于肥胖儿童中的研究价值尚不明确.该文总结生物电阻抗法在肥胖儿童诊断及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对其在筛查儿童肥胖并发症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儿童肥胖生物电阻抗法

    儿童肥胖症遗传学研究进展

    朱紫文尤琳王雨晴乔荆...
    452-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肥胖症日趋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肥胖症可以引发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性疾病.遗传因素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约占儿童肥胖症病因的40%~70%.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发生变异可影响调节食欲和饱腹感的神经回路、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质代谢等多个环节.目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确定至少1 100多个肥胖易感基因位点,其中最常见的有瘦素、瘦素受体及黑素皮质素受体4基因.该文对遗传因素与儿童肥胖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儿童肥胖症基因遗传因素治疗

    SOX家族基因在男性性别决定及男性生殖功能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唐怡珺王秀敏
    457-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SOX家族基因由于与SRY基因结构域相似而得名.在SOX家族基因中,SRY基因是哺乳动物性腺分化决定基因,直接决定了性腺向睾丸分化的方向;SOX9基因是性别分化过程中启动睾丸发育程序的重要基因;与SOX9结构域相似的SOX8、SOX2基因则在男性性发育与维持男性生殖功能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SOX家族基因的序列中都包含一段高度保守的结构域HMG序列.HMG的编码产物中都包含一组由7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起到结合和弯曲DNA的作用.因此,这些SOX家族基因的功能类似.该文综述了 SRY、SOX9、SOX8、SOX2等SOX家族基因在男性性别决定及男性生殖功能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SOX家族基因性发育性别决定睾丸发育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在糖原累积病Ⅰb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姜静婧马明圣
    461-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原累积病Ⅰb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Ⅰ b,GSD Ⅰ b)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糖代谢异常疾病.GSD Ⅰb患者除具有糖原累积病Ⅰ型所共有的代谢异常表现外,还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反复感染、口腔和肠道黏膜溃疡、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而这些特殊症状的具体发生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通过降低GSD Ⅰb患者血浆中1,5-脱水葡萄糖醇的浓度,提高其中性粒细胞计数并改善其功能,同时缓解相关临床症状,故而该药物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GSD Ⅰb患者的治疗.该文将对GSD Ⅰb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机制以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在GSDⅠb疾病治疗的动物研究基础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糖原累积病Ⅰ型钠-葡萄糖协固转运蛋白2中性粒细胞减少

    母亲的歌声可降低两月龄婴儿疼痛指数并提高接种疫苗时的亲密感

    石永言
    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免疫接种是全球健康事业的首要措施,非药物缓解疼痛方式尚未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该研究探讨了婴儿常规免疫接种时母亲歌声的作用.方法 招募意大利奥斯塔区医疗中心的67对母婴,婴儿月龄为2~4个月,被随机分配到母亲歌声干预组和标准注射操作的对照组.按照改良行为疼痛量表盲法评估注射前和注射后疼痛情况,并根据静音视频评估母婴亲密度指数.结果 评估疼痛的指标中,干预组的运动指数显著降低(P=0.032),哭声指数的降低有边缘显著性(P=0.076).免疫接种后,干预组母亲注视婴儿的频率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05).最后发现,干预组中对歌唱感到更轻松的母亲有更丰富的歌唱经历,并在疫苗注射后表现出较低的焦虑程度(P<0.05).结论 免疫注射过程中的母亲歌声对母婴双方有益.歌唱简单直接,易于适应,为生物层面的亲子交流形式,尤其对精神疾病高风险人群更应鼓励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