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汤林华

双月刊

1673-4122

shmpd@126.com

021-64451195

200025

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arasitic Diseas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主办。本刊是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寄生虫病的病原及其媒介生物的基础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防治研究等方面的论著、综述及进展类文章,介绍国内外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经验、新进展和新动态。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期刊,刊登的文章可在“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或本刊网站下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L样基因的原核表达、纯化与活性分析

    陈奕慧李孜
    249-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原核系统中表达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L样(Schistosoma japonicum cathepsin L, SjCLs)基因,并检测所表达SjCLs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将SjCLs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 (+),并转化大肠埃希菌 BL21(DE3),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 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用亲和层析柱纯化表达产物,对表达的重组蛋白及纯化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与SjCLs 重组蛋白之间免疫反应性。以N-苄酯基-苯丙氨酸-精氨酸7-酰胺基-4-甲基香豆素( Z-Phe-Arg-Nmec)为底物,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重组蛋白的酶活性。结果成功构建pET30a-SjCLs重组质粒,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获得SjCLs重组融合蛋白, SDS-PAGE显示,表达及纯化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8000,与SjCLs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基本一致。 SjCLs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分析结果为阴性,表明重组蛋白不能被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识别。以 Z-Phe-Arg-Nmec 为反应底物,检测到 SjCLs 的吸光度(A460)值为925,证实SjCLs 具有组织蛋白酶的活性。结论获得了原核表达的SjCLs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具有类似于SjCL2的酶活性,为深入研究SjCLs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原核表达重组蛋白

    SYBR Green实时PCR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临床检验技术研究

    李欢王晓春
    25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鉴别恶性疟和间日疟的SYBR Green 实时PCR检测方法。方法针对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18S rRNA基因设计引物,优化引物浓度与退火温度,建立可扩增出两种疟原虫基因片段的SYBR Green 实时PCR,并进行54例临床标本检测,其中恶性疟32例、间日疟22例。以镜检法为金标准分析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结果该方法可扩增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18S rRNA 基因片段,并能检出混合感染,特异性好。该方法检测恶性疟原虫或间日疟原虫的敏感度为97.30%(36/37),特异度为5.88%(1/17);检测恶性疟原虫,敏感度为87.50%(21/24),特异度为63.33%(19/30);检测间日疟原虫,敏感度为69.23%(9/13),特异度为68.29%(28/41)。结论所建立的SYBR Green 实时PCR方法能较准确地诊断疟疾并鉴别虫种,敏感度高,在混合感染的诊断方面具有优越性。

    疟疾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SYBRGreen实时PCR

    PfCP-2.9/PfCSP-2疟疾联合疫苗免疫效果血清学评价研究

    杨英超王国柱李喆张金龙...
    261-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PfCP-2.9/PfCSP-2疟疾联合疫苗所诱发的特异性IgG抗体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将5只新西兰白兔分为两组,其中免疫组3只,非免疫组2只。免疫组接种PfCP-2.9/PfCSP-2疟疾联合疫苗,非免疫组注射生理盐水。连续3次免疫后,采集血液样本并经间接ELISA检测其IgG抗体水平。根据非免疫组兔的吸光度数值(A值)计算临界值。临界值=2.1×非疫苗免疫组兔A值均值。若免疫组兔吸光度值高于临界值,则被判定为疫苗可诱发特异性 IgG 抗体。结果疫苗可诱发针对PfCP-2.9和PfCSP-2重组蛋白IgG抗体,经4个稀释浓度(1∶100、1∶200、1∶400、1∶800)检测获得2只免疫组兔A值分别为0.629/0.544、0.548/0.443、0.479/0.378、0.410/0.281,均高于相应稀释浓度的临界值(0.019、0.017、0.016、0.020);疫苗可诱发针对 PfCSP 的特异性 IgG 抗体(每孔包被4μg/ml 多肽),经4个稀释浓度(1∶100、1∶200、1∶400、1∶800)检测2只免疫组家兔A 值分别为0.308/0.152、0.194/0.080、0.110/0.040、0.060/0.025,均高于相应稀释浓度的临界值(0.027、0.019、0.018、0.018);疫苗可诱发针对PfCSP的特异性IgG抗体(每孔包被10μg/ml多肽),经4个稀释浓度(1∶100、1∶200、1∶400、1∶800)检测获得2只免疫组家兔 A 值分别为0.333/0.129、0.221/0.086、0.133/0.048、0.075/0.029,均高于相应稀释浓度的临界值(0.048、0.038、0.036、0.036);结论 PfCP-2.9/PfCSP-2疟疾联合疫苗可诱发高水平IgG抗体,该疫苗是安全、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疟疾疫苗血清学间接ELISA

    2008-2014年湖北省公安县围栏封洲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纵向观察

    黄文均贺正文徐肇纲曹淳力...
    265-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纵向观察和分析围栏封洲控制血吸虫病疫情,为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4年湖北省公安县采用围栏封洲措施防治血吸虫病的18个村开展纵向观察,分析人群和耕牛感染情况和钉螺情况。结果2008—2014年,实施围栏封洲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人群感染率从2008年4.43%下降到2014年0.81%,期间没有出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报告。耕牛感染率从2008年3.45%下降到2013年0.61%,2014年没有存栏耕牛。钉螺情况,围栏内侧环境的钉螺感染率从2008年的0.0154%下降到2011年的0.0086%,2012、2013和2014年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每年维持在约220 ha (1 ha=10000 m2)和1只/框。围栏外侧环境,2009和2011年查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275%和0.0100%,其余年份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每年均维持在约1300 ha和0.68只/框。结论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采取围栏封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扩散,人和耕牛的感染率显著降低,应保持防治措施的持续性。

    血吸虫病围栏封洲疫情纵向观察

    1970-2008年高邮市新民滩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分析

    高金彬黄亚民朱蓉王强...
    270-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高邮市新民滩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高邮市新民滩1970—2008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数据以及与防治相关的当地重大历史事件,分析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以及人畜粪检阳性率和免疫学阳性率的变化,对不同阶段血吸虫病防治与流行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疫情控制(1970—1975年)、传播控制(1976—1994年)、传播阻断(1995—2008年)阶段中,防治措施从普查普治调整为综合治理、分类查治,人畜血吸虫病患病率及血清学阳性率均显著下降,但钉螺情况的指标出现反复回升。在三个阶段中,有螺面积占调查面积的比例最大值分别为79.42%、30.30%、8.10%;有螺框出现率最大值分别为10.48%、2.97%、1.45%;活螺平均密度最大值分别为0.6123只/0.1 m2、0.3284只/0.1 m2、0.0773只/0.1 m2。在实现传播控制后第12年(1988年)螺情出现回升,在实现传播阻断后第6年(2001年)螺情出现回升。1970年人群粪检阳性率最高,达35.98%(1505/4183);1975年下降至3.76%(261/6940);此后逐年下降,1984年为0(0/581)。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环卵沉淀试验(circumoval precipitin test, COPT)阳性率在1984年最高,为8.97%(200/2230),1995年为0.26%(6/2300),2004年降为0(0/711),至2008年连续25年(1984—2008年)未发现粪检阳性血吸虫病患者。结论要对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适时因地制宜地改进防治措施,加强联防联控与疫情预警监测,防止螺情回升。

    湖沼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新疆喀什地区1990-2014年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

    严超英艾山江凯赛
    276-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喀什地区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和特征,为制订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疾病疫情监测信息网报系统和临床诊断及实验室确诊病例登记获取1990—2014年喀什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利用频数分布表和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整理,应用SPSS 12.0软件对报告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进行发病率和构成比的统计分析。结果1990—2014年喀什地区12个县、市中有10个有黑热病病例报告,共报告病例2500例,其中2002年报告病例最多,为232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28%;在10个有病例报告的县、市中,喀什市报告病例最多,为1724例,占68.96%;其次为伽师县,共报告病例539例,占21.56%;而泽普县仅在2013年报告1例。在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4—6月报告病例最多,为发病的第一高峰,其次为10月;而在荒漠型流行区病例主要出现在9月至次年2月。在荒漠型流行区病例主要发生在0~2岁年龄组;而在人源型流行区病例主要发生在3~15岁年龄组。结论喀什地区的人源型和荒漠型黑热病在发病高峰和年龄上呈现不同的流行特征,需采取针对性的防制措施。

    黑热病流行病学喀什地区

    2004-2014年孝感市网络直报疟疾疫情分析

    吕斌牟宏杰王勇
    280-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以来孝感市疟疾疫情,为我市疟疾消除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 2003和SPSS17.0软件对孝感市2004—2014年疟疾疫情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孝感市2004—2014累计报告疟疾病例84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8/10万,2005年发病率3.35/10万最高,2012年发病率0.12/10万最低。其中间日疟742例,疟疾未分型66例,恶性疟36例,本地感染病例802例,输入性病例42例,前几年以本地间日疟为主,近几年以输入性恶性疟为主。本地疟疾病例在5—9月份呈明显发病高峰,孝昌、安陆、孝南、大悟报告病例较多,发病人群20岁以上成年人为主,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5.31%,农民为主,男性多于女性(1.52∶1)。输入性疟疾无明显的季节性分布,孝南、安陆、大悟报告病例较多,20岁以上病例占97.62%,90.42%为非洲务工归国人员,青壮年男性居多。结论孝感市本地感染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疫情呈上升趋势,做好输入性疟疾疫情监测将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疟疾流行特征孝感

    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项目进展

    李奔福杨锐魏春李建雄...
    284-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项目执行情况与疟疾流行和防治能力状况,为科学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项目及考核验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云南省疟疾病例报告与处置、病原学检测、疟防能力状况等进行调查。结果2012年全省共报告疟疾636例,发病率为1.4/10万,发病率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6.7%。其中输入病例459例,占总病例数的72.2%;本地病例177例,占总病例数的27.8%;间日疟514例,占总病例数的80.8%;恶性疟120例,占总病例数的18.9%;三日疟2例,占总病例数的0.3%;死亡2例,占总病例数的0.3%。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下的一类县的比例和达到无本地感染病例的二类县比例较2011年分别提高了13.6%、25.0%,有一个三类县发生本地感染病例;一二类县和三类县在流行季节发热患者血检的比例相比2011年分别提高了15.6%、23.8%;病例规范治疗率和病例诊断后24 h 内病例报告率相比2011年分别提高了26.0%、16.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管领导、疫情管理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项目管理、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率和县级综合医院检验员的镜检培训率相比2011年分别提高了36.9%、32.1%,能开展疟原虫镜的州(市)、县(市、区)综合医院的比例和县(市、区)综合医院临床医生疟疾防治知识考核合格率较2011年分别提高了54.2%、22.2%。结论云南省基本实现了从控制阶段走向消除疟疾阶段的目标。

    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进展云南

    冻干复溶对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检测的影响

    蔡玉春陈韶红储言红卢艳...
    289-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冻干保存对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检测的影响。方法将30份慢性日本血吸虫患者血清平均分为2份,其中1份冷冻干燥抽干为粉末,使用前用0.9%的生理盐水复溶到干燥前的体积,另1份无需处理,直接保存备用。用间接血凝法(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 IH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ELISA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ipstick dye immunoassay, DDIA)3种方法检测冻干复溶组和未处理组血清中日本血吸虫特异抗体,比较分析冻干复溶组与未处理组及3种检测方法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未处理组血清经过IHA、ELISA和DDIA法检测,阳性率均为100%。冻干复溶组血清经3种方法检测,ELISA 法阳性率最高100%(30/30),其次为胶体染料法83.3%(25/30)和IHA法80.0%(24/30)。经统计学分析,未处理组及处理组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3种免疫学方法检测未处理组及处理组血清抗体阳性率也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冻干复溶对日本血吸虫患者血清抗体检测影响较小,冷冻干燥保存方法或可成为日本血吸虫患者血清长期保存的有效方法之一。

    日本血吸虫冻干保存复溶血清抗体

    山东省临沂市1例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报道

    高菊兴姚远赵艳艳张纪云...
    294-294,3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