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朱冬三

双月刊

1673-4416

fmujuan@163.com

0731-84472665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ology and Nephrology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创刊,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泌尿外科和肾内科于一体的医学科技类期刊,主要介绍国外泌尿系统领域的最新理论、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直接为我国从事泌尿系统(含泌尿外科与肾内科)教学、科研与临床的专业人员服务。本刊栏目包括论著、临床报告、综述。本刊已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以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皮肾镜取石术对不同肾窦分离程度肾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高清河徐丽李金雨罗辉...
    474-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对不同肾窦分离程度肾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收治的167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PCNL治疗.根据术前彩超判断肾窦分离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53例)、B组(63例)和C组(51例),分析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多于B组和C组,而B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高于C组(均P<0.05).A组患者的严重血尿和包膜下血肿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结石最大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肾窦分离是PCNL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肾窦分离程度较小的肾结石患者的PCNL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同时BMI、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肾窦分离程度是PCNL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肾结石肾切开取石术,经皮肾窦

    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撤管试验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研究

    范武林林永平张宏宇庄永祥...
    478-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撤管试验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78例因前列腺增生发生首次急性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管,同时给予口服坦索罗辛0.2 mg/d,3 d后行撤管试验.根据撤管试验是否成功将患者分为成功组(29例)和失败组(49例).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导尿后的残余尿量(RV)、前列腺体积(PV)、前列腺突入膀胱距离(IPP).结果 成功组患者的年龄、PV、RV小于失败组,而IPP≤5 mm例数多于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V、IPP是撤管试验失败的预测因子(均P<0.05).年龄、PV、IP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8、0.80,其最佳截点分别是71.5岁(灵敏度 75.5%,特异度 86.2%)、58.0 mL(灵敏度 79.6%,特异度 93.1%)、0.75 mm(灵敏度 63.3%,特异度86.2%).结论 年龄、PV、IPP是撤管试验失败的预测因子,年龄>72岁、PV>58mL、IPP>10 mm的患者行撤管试验的成功率较低,建议行手术治疗.

    前列腺增生尿潴留导尿管插入术

    Ω型保留功能尿道对降低高龄患者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尿失禁的应用价值

    俞国锋何奇瑞马伟雄陈文璞...
    481-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Ω型保留功能尿道对降低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行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改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接受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治疗的160例年龄≥80岁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接受保留部分尿道黏膜(A组,80例)和Ω型保留功能尿道(B组,80例)的HoLEP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尿失禁状态及排尿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手术时间、剜除重量、血红蛋白(Hb)下降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拔管后的即刻尿失禁发生率为23.8%(19/80),B组为3.8%(3/80),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A组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12.5%(10/80)、7.5%(6/80),B组均为0,B组的压力性尿失禁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术后3个月,A组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5.0%(4/80),B组为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仅保留尿道黏膜相比,保留功能尿道的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可以显著降低高龄患者的术后近期尿失禁发生率.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切除术尿道尿失禁,压力性

    完整保留精道周围结构及膀胱颈的前列腺剜除术治疗低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效果分析

    井俊峰齐伟张路锋魏灿...
    486-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完整保留精道周围结构及膀胱颈的前列腺剜除术对低龄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功能、即刻尿控及逆行射精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改良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改良组完整保留精道周围结构及膀胱颈,对照组行常规分叶前列腺剜除术.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即刻及术后尿控率、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最大尿流率、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逆行射精(RE)发生率.结果 改良组的即刻尿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3个月的IIEF-5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改良组的R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完整保留精道周围结构及膀胱颈的前列腺剜除术与常规前列腺剜除术效果相当,但即刻尿控率、RE发生率及早期性功能恢复优于常规手术,适用于低龄、需要保留正常射精功能的患者.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切除术膀胱颈精道

    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和感染指标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肖娜娜冯强生宋月娟李婧...
    490-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病原菌耐药性以及感染指标对泌尿系统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为泌尿系统感染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零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 62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常见病原菌和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分析,并对临床感染指标尿沉渣白细胞(WBC)、尿沉渣红细胞(RBC)、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清白介素6(IL-6)、血常规白细胞(WBC)和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对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随机选择846例非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阴性对照.结果 泌尿系统感染占血流感染总人数的5.39%(64/1 186).泌尿系统感染的第一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占泌尿系统感染的40.08%(1 050/2 620),其次是屎肠球菌13.89%(364/2 620)和粪肠球菌6.64%(174/2 620);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和呋喃妥英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0.9%、2.0%、1.4%、0、2.4%和5.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尿沉渣WB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当尿沉渣WBC ≥ 10.2个/μ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65和0.810.结论 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复杂,引起血流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其耐药率低,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流行病学经验用药和中段尿培养药敏实验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感染指标中尿沉渣WBC对泌尿系统感染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泌尿道感染大肠埃希菌白细胞红细胞

    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研究

    孙鹏秦会胜王鑫哲
    494-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LRC)后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UES)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和验证列线图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接受LRC的315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建模组,另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接受LRC的135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验证组,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UES将建模组患者分为UES组(35例)和非UES组(28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行LRC术后发生UE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年龄、术后留置D-J管时间、合并糖尿病、术后3 d 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LRC术后发生UES具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后留置D-J管时间、合并糖尿病及术后3 d CRP水平为影响LRC术后发生UES的危险因素(均P<0.05).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BMI每增加2 kg/m2将增加4.91分的权重、术后留置D-J管时间每增加2 d将增加7.5分的权重、术后3 d CRP水平每增加10 mg/L将增加12.5分的权重,合并糖尿病可得40分.内部验证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术后UES发生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x2=7.357,P=0.214),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57(95%CI:0.813~0.894),灵敏度为88.57%,特异度为71.43%.外部验证校准曲线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x2=6.231,P=0.142),ROC 的曲线下面积为 0.840(95%CI:0.795~0.879),灵敏度为88.60%,特异度为69.29%.结论 BMI、术后留置D-J管时间、合并糖尿病及术后3 d CRP水平为影响LRC术后发生UES的危险因素.通过整合此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能为临床医师甄别高风险人群,并提供准确的风险评估.

    膀胱切除术腹腔镜检查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

    术前及术后膜性尿道长度与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尿控功能的相关性

    郭洪玉石蕊曹宇京
    498-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LRP)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膜性尿道长度(MUL)及前列腺体积与尿控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LRP治疗的11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3.0T西门子磁共振仪测量患者的MUL和前列腺体积,评估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的尿控情况.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临床指标和术中相关因素,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尿控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1个月时,19.09%(21/110)的患者恢复了尿控功能,术后3个月时增至47.27%(52/110),6 个月时为 65.45%(72/110),12 个月时达到 91.82%(101/110).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UL≥14 mm、膀胱颈保留、后方颈膜重建和前列腺体积均是患者术后尿控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MUL≥14 mm的患者在术后早期尿控功能恢复中更为有利,而前列腺体积较大(>50 mL)的患者在尿控功能恢复方面表现较差.结论 在LRP术后,患者尿控功能的恢复受MUL和前列腺体积的显著影响.MUL越长,其尿控制能力越好,而越大的前列腺体积则越不能改善其尿控功能的恢复.

    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切除术腹腔镜检查尿道控尿功能

    机器人辅助肾盂成形术与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的对比研究

    汪仁昊潘铁军谢秋波涂忠...
    503-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治疗中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部战区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6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机器人组),26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肾盂成形术(腹腔镜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均无转开放手术患者.机器人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少于腹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患侧肾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更加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腹腔镜检查肾盂成形术机器人手术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米拉贝隆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相关症状的疗效分析

    冯小迪郭晓刚韩韬陈长宜...
    506-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输尿管支架症状问卷(USSQ)探讨米拉贝隆联合坦索罗辛应用对输尿管相关症状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在本院收治的226例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米拉贝隆组(50 mg/d,75例)和米拉贝隆(50 mg/d)+坦索罗辛组(0.2 mg/d)(76例).在支架取出前,患者均完成中文版USSQ调查.观察并分析三组患者的USSQ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米拉贝隆组的排尿症状、躯体疼痛、一般健康和其他问题均优于对照组,而米拉贝隆+坦索罗辛组的USSQ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米拉贝隆+坦索罗辛组的排尿症状、躯体疼痛均优于米拉贝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米拉贝隆组术后并发症有2例口干,1例急性尿潴留,1例心动过速;米拉贝隆+坦索罗辛组有3例口干,1例过敏反应,1例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均无便秘、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米拉贝隆能明显改善输尿管相关症状,米拉贝隆联合坦索罗辛应用效果更好,且未显著增加不良反应.

    尿路结石米拉贝隆坦索罗辛输尿管支架

    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在PFD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筛查中的应用

    路姗姗王春丽苏洁赵红敏...
    509-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产妇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产后发生SU1的PFD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产组(42例)和剖宫产组(48例),另选同期于本院体检的45例健康已婚未孕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中三组受检者分别在静息状态、Va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收缩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长度及面积;分析智能盆底超声、MRI分别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静息状态、Vasalva动作状态及肛提肌收缩状态下,两种检查方法中三组患者的肛提肌裂孔长度及面积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智能盆底超声、MRI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较强,准确率分别为95.56%和93.33%;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5.28%、64.76%和0.827,明显高于MRI(89.72%、58.75%和0.782)(均P<0.05).结论 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与MRI均能够较准确地评估PFD产妇产后的SUI发生情况,但前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盆底疾病产后期超声检查会阴尿失禁,压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