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卫生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卫生学杂志
环境卫生学杂志

金银龙

双月刊

2095-1906

hjwsxzz@126.com

010-83132331

100050

北京宣武区南纬路29号

环境卫生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于“国外医学”系列情报刊物。由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承办,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协办。主要以综述、编译及简讯等形式报道国外劳动卫生、职业病、工业中毒、环境卫生、环境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食品毒理学、各种有关的检测方法、儿少卫生等卫生学各个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为有关科研、教学和卫生防病人员及时提供大量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防控专家组吴静
    273-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中国人群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中国CRC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CRC防控工作任重道远.CRC早期筛查可以有效地早期发现CRC,促进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并改善预后.为进一步推动和改进中国社区居民的CRC筛查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循证证据,针对中国社区人群特点,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形成本共识,旨在明确筛查人群、简化判断流程,针对不同风险人群制定不同的CRC筛查策略,包括筛查起始年龄、首选及备选筛查技术方法、筛查周期及筛查结果管理等方面,为社区居民CRC的规范化早期筛查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结直肠癌专家共识社区居民早期筛查

    空气污染混合暴露与相对端粒长度对非吸烟女性肺癌的影响研究

    肖悦郑萍许宁王强...
    286-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空气污染混合暴露与相对端粒长度(relative telomere length,TL)对非吸烟女性肺癌(non-smoking female lung cancer,NFLC)患病风险的影响,及其对NFLC患病风险的交互作用.方法 自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我国安徽、江苏、辽宁和青海省收集18~79岁NFLC及对照组,通过结构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暴露因素、家庭史等,并根据问卷信息计算空气污染暴露(包括被动吸烟、煤烟油烟暴露、燃香暴露、职业暴露、户外作业等)情况;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相对定量法检测TL.利用加权分位数和回归(WQS)评估空气污染混合暴露水平对NFLC患病风险的影响,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空气污染及TL对NFLC患病风险的交互作用.结果 最终纳入1 315例研究对象(对照组634人,病例组681人).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地区、体质指数、妊娠次数、癌症家族史、被动吸烟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年龄、民族、最高学历水平、TL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肺鳞癌、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对照组的TL差异有边缘统计学意义(P<0.10).WQS显示空气污染混合暴露对NFLC、肺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病风险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空气污染混合暴露每增加1个10分位数,NFLC、肺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病风险分别增加60%(校正OR=1.60,95%CI:1.17~2.22)、82%(校正 OR=1.82,95%CI:1.21~2.75)和 121%(校正 OR=2.21,95%CI:1.39~3.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气污染混合暴露与TL对NFLC患病风险影响无相乘、无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空气污染混合暴露及TL均与NFLC患病风险相关,本研究未发现空气污染与TL对NFLC患病风险存在交互作用.

    肺癌非吸烟女性空气污染端粒加权分位数和回归

    氧化应激在高分子多环芳烃代谢物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中介效应

    吕春贤李丹丹章正程千喜...
    295-302,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高分子量多环芳烃(high-molecular-weight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HMW PAHs)代谢物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的关联及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招募2018年4-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的URSA患者为病例组,自愿到该院门诊进行人工流产的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共纳入156名研究对象,病例组81名,对照组75名.采集研究对象随机中段尿50 mL,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 6 种 HMW PAHs(3-羟基荧蒽(3-Hydroxyfluoranthene,3-BF)、1-羟基芘(1-Hydroxypyrene,1-PYR)、6-羟基䓛(6-Hydroxychrysene,6-CHR)、3-羟基䓛(3-Hydroxychrysene,3-CHR)、3-羟基苯并[a]蒽(3-Hydroxybenz[a]an-thracene,3-BAA)、3-羟基苯并[a]芘(3-Hydroxybenzo[a]pyrene,3-BA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和 8-异前列腺素 F2α(8-isoprostaglandin F2α,8-iso-PGF2α)2 种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浓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HMW PAHs代谢物以及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和URSA的关联关系.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计算HMW PAHs代谢物与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关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计算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在HMW PAHs代谢物与URSA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1.91±4.68)岁,BMI平均水平为(22.74±4.19)kg/m2,平均初潮年龄为(13.13±1.32)岁,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初潮年龄、教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病例组的3-BAA和8-iso-PGF2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尿中3-BAA的Q1组相比,Q4组的URSA患病风险增加,OR(95%CI)为4.95(1.11,10.91),P趋势<0.05.3-BAA与8-OHdG和8-iso-PGF2α均呈正向关联,与尿中3-BAA的Q1组相比,Q4组的8-OHdG和8-iso-PGF2α的变化水平(95%CI)分别为0.75(0.38,1.13)和0.84(0.52,1.15).中介效应分析显示:8-iso-PGF2α部分介导了 3-BAA与URSA的关联,中介效应占比为31.8%.结论 8-iso-PGF2α在3-BAA与URSA的关联中具有中介效应.

    多环芳烃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中介效应分析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

    PM2.5有机提取物经由铁死亡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王盟盟龙玥含陈圆圆顾雯...
    303-311,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细颗粒物(PM2.5)有机提取物能否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铁死亡.方法 通过索氏提取法提取PM2.5中有机物作为受试物,使用BEAS-2B细胞,以0.1%DMSO溶液作为溶剂对照,染毒于不同剂量(2.5、5、10和20 μg/mL)的PM2.5有机提取物构建细胞染毒模型;使用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构建铁死亡干预模型.通过吸光度法检测PM2.5有机提取物染毒后BEAS-2B细胞存活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浓度;通过荧光法检测细胞内Fe2+含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和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ation,LPO)含量;通过qRT-PCR方法检测铁死亡相关基因(如GPX4、SLC7A11、ACSL4、FTL和TFRC等)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M2.5有机提取物染毒24 h后,当染毒剂量为10 μg/mL时,细胞内Fe2+含量、ROS含量、LPO含量和MDA浓度均出现显著上升;而GSH浓度出现显著下降;qRT-PCR结果显示,细胞暴露于20 μg/mL PM2.5有机提取物时,细胞内铁死亡相关基因GPX4显著下调,SLC7A11、ACSL4、FTL和TFRC出现显著性上调.干预实验中,使用铁死亡特异性抑制剂Fer-1干预后上述变化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PM2.5有机提取物可能通过诱导细胞铁死亡导致呼吸系统细胞损伤,进而对肺组织产生潜在健康影响.

    细颗粒物(PM2.5)有机提取物铁死亡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损伤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体感温度对乌鲁木齐市高血压住院数的影响

    周婧潘凯张玲聂骄阳...
    312-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体感温度与高血压患者住院数的关联性和滞后效应,并分析不同等级高血压与体感温度之间的影响差异.方法 使用2019-2021年乌鲁木齐市10家医院高血压住院患者信息,从乌鲁木齐市气象局和环境监测站获取得到 日均气压、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长、NO2、SO2、CO、O3、PM10、PM2.5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讨体感温度和高血压患者住院数之间的暴露-滞后-效应关系.结果 在日均体感温度与每日不同高血压住院数总暴露反应关系中,总高血压住院数、2级高血压住院数、3级高血压住院数与 日均体感温度的暴露-反应曲线均呈非线性.极端 日均体感低温(P5:-17.2℃)对每日总高血压住院数、3级高血压住院数的累积滞后效应会随着滞后天数的增加逐渐增强,并在累积滞后第14 天时累积相对危险度(cumulative relative risk,CRR)达到最高,分别为 2.025(95%CI:1.191~3.442)、2.171(95%CI:1.268~3.716).在极端体感高温(P95:25.0℃)下,日均体感温度对每日总高血压住院数、2级高血压住院数和3级高血压住院数有影响,累积滞后影响分别在第2 d、第9 d和第2 d达到最强,CRR分别为0.72(95%CI:0.55~0.94)、0.57(95%CI:0.33~0.99)、0.69(95%CI:0.53~0.91).结论 体感温度与高血压患者住院数存在负效应关系,公共卫生部门可以根据预测的体感温度制定高血压预警,提示高血压易感人群在体感温度变化时注意防范,为降低高血压发病率提供新的防治思路.

    高血压气象因素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大气污染

    青海省两地区12岁儿童龋齿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

    段锐许志华郭方明景强...
    318-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青海省西宁市及海东市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个体和学校水平上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青海省儿童口腔干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青海省2016年第四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对813名12岁儿童口腔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青海省两地区12岁儿童患龋率为29.90%,女性儿童患龋率(33.33%)高于男性(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P=0.030),农村儿童患龋率(30.49%)高于城市儿童(2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P=0.644);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在学校水平呈现聚集性(σμ2=0.002,P<0.001).多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性别为女性是儿童龋齿的危险因素,OR(95%CI)为1.48(1.08,2.02);儿童母亲最高学历为高中及以上是儿童龋齿的保护因素,OR(95%CI)为0.62(0.39,0.93);儿童自我口腔评价为差或者一般是儿童龋齿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94(1.21,3.16)、1.46(1.01,2.14);认为"定期口腔检查非常必要"是不正确或不知道是儿童龋齿的危险因素,OR(95%CI)为1.21(1.12,1.54).结论 青海省西宁市及海东市12岁儿童龋齿形势依旧严峻,应以女性儿童为重点人群,实施有效的口腔综合干预措施.以学校为平台针对性地设置口腔保健课程,定期开展儿童口腔检查及儿童父母的口腔知识宣教,促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观、养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降低儿童患龋率.

    口腔健康儿童影响因素多水平模型

    宜昌市夏季极端降水敏感性疾病和脆弱人群的筛选

    郭佳王姣李永红王裕...
    324-330,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宜昌市夏季极端降水对急诊数量的影响,筛选敏感性疾病并探究脆弱人群.方法 本研究利用宜昌市2014-2019年6-8月气象数据和2家综合医院急诊数据,采用泊松广义线性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夏季极端降水(≥100 mm)与不同系统疾病急诊数的关系,筛选极端降水敏感性疾病,并进一步探讨对不同个体特征人群的滞后效应.结果 共收集到研究期间宜昌市67 492例急诊病例,极端降水对总人群、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日急诊数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滞后天数为14 d,累积相对风险度(the cumulative relative risk,CRR)分别为 1.401(95%CI:1.108~2.772)、3.267(95%CI:1.407~7.587)、2.639(95%CI:1.170~5.953)、2.435(95%CI:1.368~4.335).男性、女性、(18~59)岁和≥ 60 岁年龄组的 CRR 分别为 1.403(95%CI:1.087~1.811)、1.400(95%CI:1.046~1.873)、1.329(95%CI:1.040~1.698)、1.587(95%CI:1.075~2.343).结论 极端降水可显著增加总人群的急诊风险,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敏感性疾病,男性、女性普遍易感,18岁以上成人为脆弱人群.

    极端降水敏感性疾病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土壤污染地区农村居民镉负荷水平与环境镉暴露相关性研究

    邵冉起韩旭罗姣李峰...
    331-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多维度评估农村居民的镉暴露水平,分析环境镉暴露与居民内暴露水平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在典型土壤镉污染区和土壤镉清洁区采集土壤和出产农作物样本,选择当地成年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集晨间空腹随机中段尿液样本,并开展膳食调查.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环境和生物样本镉含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广义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探究环境镉暴露与人体镉负荷的关联.结果 污染区和清洁区的土壤镉、大米镉以及蔬菜镉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 0.50 mg/kg vs.0.49 mg/kg、0.23 mg/kg vs.0.02 mg/kg 和 0.03 mg/kg vs.0.02 mg/kg;污染区调查对象日均膳食镉摄入和尿镉水平显著高于清洁区,两地区居民日均 自产粮食镉摄入和尿镉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2.59 μg/kg体重(body weight,BW)vs.0.19 μg/kg BW和4.27 μg/g肌酐vs.1.34 µg/g肌酐.土壤镉、大米镉、蔬菜镉和自产粮食镉摄入均与尿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78、0.61和0.69(P值均<0.05).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大米镉含量是影响尿镉水平的主要决定因子.广义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日均自产粮食镉摄入量每增加1 μg/kg BW,尿镉增加0.69 μg/g肌酐;日均大米镉摄入量每增加1 μg/kg BW,尿镉增加0.68 μg/g肌酐.结论 环境镉暴露与人体镉负荷水平存在正向暴露—反应关系,控制大米镉摄入是降低人群镉暴露的首要途径.

    土壤镉食物镉人体镉负荷膳食镉摄入尿镉

    2018-2022年重庆市巴南区农村饮用水监测结果分析

    冉欣欣李鸿朱小玲
    338-342,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8-2022年重庆市巴南区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情况,了解该地区饮用水水质的变化趋势,并为水质管理和规划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8-2022年巴南区农村生活饮用水的监测信息,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判断其达标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重庆市巴南区农村饮用水在不同年份、水期、水样、水源类型以及消毒方式下的达标率差异.结果 2018-2022年,重庆市巴南区共监测农村饮用水460份,达标率为81.30%.5年内水样达标率存在差异(x2=13.05,P=0.011),但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P趋势=0.083).不同水期和水样类型下的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水源类型(x2=16.89,P<0.001)、不同消毒方式(x2=12.22,P=0.002)的水样达标率存在明显差异.在丰水期,江河水源的生活饮用水达标率(96.88%)普遍高于来自水库(85.06%)和其他类型水源(包括沟塘和深井水)(54.17%)的水样达标率(x2=14.52,P<0.001).在枯水期使用液氯和次氯酸钠消毒的生活饮用水明显高于二氧化氯消毒的水源(x2=14.03,P<0.001).同一水源中,使用复合二氧化氯消毒的达标率在枯水期(90.63%)高于丰水期(81.25%)(x2=4.66,P=0.031).在所有检验指标中,微生物指标的合格率较低,为83.26%.结论 2018-2022年重庆市巴南区农村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有待提高,其中微生物指标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该地区应加强对农村饮用水从"源头"到"水龙头"的监管和保护,从根本上提高饮用水质量,以保障居民的健康.

    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重庆市巴南区

    2021年济南市大气PM2.5中PAHs污染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孙湛刘岚铮郑敏张鑫...
    343-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济南市2021年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中PAHs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为济南市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相关数据支持.方法 根据济南市区域分布特点选取2个有代表性监测点,每月的10-16日进行连续监测,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对16种PAHs进行检测,分析济南市PM2.5中PAHs变化趋势及特征,使用特征比值和PMF模型对PM2.5中PAHs进行源解析.结果 PAHs以4环和6环为主,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即冬季>秋季>春季>夏季,1月份污染情况尤为突出;秋季和冬季中7种高致癌风险PAHs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季节,历城区各季节PAHs质量浓度均高于市中区;结合特征比值和PMF对PAHs来源分析,冬季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和石油产品挥发源、交通源;秋季主要为燃煤燃烧源、工业和石油产品挥发源和交通源.结论 济南市PM2.5中PAHs存在一定的污染,需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同时进一步加强秋、冬季,尤其是采暖季燃煤燃烧、工业和石油产品挥发和交通等污染源的控制.

    多环芳烃源解析正矩阵因子分解法污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