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药物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药物与临床
现代药物与临床

邹美香

双月刊

1674-5515

dc@tiprpress.com

022-23006823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现代药物与临床/Journal Drugs & ClinicCSTPCD
查看更多>>《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于1980年创刊,是由天津药物研究院和中国药学会主办,集学术、技术和信息于一体的医药专业期刊。设有综述与编译、植化研究、质量研究、药理研究、临床研究、法规与管理、市场动态、专利摘要、植物药数据库、参考资料、专题文献题录等栏目,全方位向读者提供国外有关植物药研究的新技术,各国对民间药、传统药的重新评价与植物药专利介绍,市场动态及世界各国政府、药品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制定的或将要制订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准确、迅速地报道国外植物药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和新动向,为医药研究单位、高等院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院和制药企业中的科研选题、产品开发等提供有益的启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去甲槟榔碱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所致焦虑小鼠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丹阳孙源范蓓孙晶...
    801-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所致小鼠焦虑模型探究去甲槟榔碱的体内抗焦虑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旷场、明暗箱和高架十字迷宫等行为学方法评价去甲槟榔碱对焦虑模型小鼠的行为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皮质酮含量、血清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水平以及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和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NMDAR、CamkII、Kalirin、Rac的表达。结果 去甲槟榔碱能显著降低模型小鼠在旷场活动中总路程、平均速度,增加小鼠活动次数;显著增加模型小鼠在明暗箱实验中的穿箱次数和明室时间(P<0。05、0。01)。去甲槟榔碱能显著减少模型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闭臂次数和闭臂总路程(P<0。01)。去甲槟榔碱 20、40 mg/kg组小鼠血清皮质酮(Cort)、MDA 显著降低(P<0。01、0。001),去甲槟榔碱各剂量组小鼠 SOD、CAT 显著增加(P<0。05、0。001)。去甲槟榔碱各剂量组小鼠脑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0。001),SOD、CAT含量显著增加(P<0。001)。去甲槟榔碱各剂量组小鼠脑组织 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显著增加(P<0。05、0。01、0。001)。去甲槟榔碱 40 mg/kg组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去甲槟榔碱各剂量组小鼠白细胞介素(IL)-6、IL-1β 含量显著降低(P<0。05、0。001)。去甲槟榔碱 40 mg/kg 组可显著上调 NMDARa、p-CamkII/CamkII、Kalirin/β-actin、Rac/β-Actin蛋白表达(P<0。001)。结论 去甲槟榔碱具备显著抗焦虑活性,其作用机制与对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神经炎性反应、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以及NMDAR/CamkⅡ/Rac信号通路有关。

    去甲槟榔碱抗焦虑氧化应激5-羟色胺多巴胺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积雪草苷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大鼠Nrf2、ROS通路表达的影响

    王迎迎顾永政
    810-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积雪草苷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大鼠核因子E2 相关因子2(Nrf2)、活性氧(ROS)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积雪草苷(5、15、30 mg/kg)组、双环醇组,每组 10 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均建立脂肪肝模型,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ig 10 mL/kg生理盐水,积雪草苷(5、15、30 mg/kg)组分别ig 5、15、30 mg/kg积雪草苷,双环醇组 ig 20 mg/kg 双环醇,1 次/d,连续 4 周。采用 ELISA 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荧光探针-二氢乙啶(DHE)法检测ROS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免疫印迹和PCR分别检测Nrf1、Nrf2 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积雪草苷 15、30 mg/kg组ALT、AST、TC、TG、ROS水平显著降低,Nrf1、Nrf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结构完好;积雪草苷 15、30 mg/kg组及双环醇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有所减轻,汇管区见少量炎细胞浸润。结论 积雪草苷可降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清ALT、AST、TC、TG水平,并抑制ROS增长,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1、Nrf2相关。

    积雪草苷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活性氧

    植物乳杆菌RG-034对大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徐冯莲许锐鹏张沂王子昱...
    816-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植物乳杆菌RG-034 的体外抑菌效果以及对大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活菌计数法测定RG-034 菌粉活菌数,利用类"牛津杯法"确定植物乳杆菌RG-034 对大肠埃希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蒙脱石散组及植物乳杆菌RG-034 胶囊组,每组 6 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每日ig 5 g/kg番泻叶联合隔日禁食,持续5 周,制备大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自造模第 3 周开始给药,植物乳杆菌RG-034 组大鼠ig RG-034 胶囊(1×109 CFU/粒,15 mg),2 粒/d;蒙脱石散组大鼠ig 0。81 g/kg蒙脱石散,1 次/d;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ig等量生理盐水,给药3 周。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变化,测定稀便率、稀便级以及腹泻指数,采用 16S核糖体RNA测序技术分析大鼠结肠中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植物乳杆菌RG-034菌粉活菌数为 2。5×1011 CFU/g,对不同浓度的大肠埃希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 15。90~25。06 mm。与模型组比较,植物乳杆菌RG-034 胶囊可明显改善大鼠腹泻情况,显著降低稀便率、稀便级以及腹泻指数,增加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结论 植物乳杆菌RG-034 对大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有关。

    植物乳杆菌RG-034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16SrRNA高通量测序大肠埃希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白癜风铁死亡相关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药物筛选

    刘祥冉李治建阿卜杜热伊木·阿力木江魏文婧...
    826-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白癜风疾病中铁死亡基因及相关发病机制,并筛选通过铁死亡相关途径治疗白癜风的潜在药物。方法 从FerrDB数据库获取铁死亡基因,通过R分析数据集GSE53146 中差异表达基因,随后二者取交集。通过SVM-REF算法和LASSO回归构建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白癜风铁死亡关键基因并通过数据集GSE75819 进行基因表达验证。GSE203262 单细胞数据进行细胞聚类分析,发现与关键基因高度相关且参与白癜风发病的关键细胞群,随后通过 HPA数据库对基因表达细胞进行验证。利用 cAMP 数据库筛选关键基因相关小分子药物,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小分子化合物与基因结合的能力。最后进行单基因免疫细胞相关性分析及GSEA-KEGG分析探讨小分子药物治疗白癜风的相关免疫机制。结果 获得458 个铁死亡基因和 706 个差异表达基因,二者交集基因 23 个。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筛选出RRM2、LCN2、OTUB1、SNCA、CTSB、WWTR1 作为关键基因。外部数据集验证、单细胞聚类和HPA数据均提示关键基因中OTUB1、CTSB和LCN2主要在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等重要皮肤细胞中表达。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分子对接验证,获得雷公藤甲素作为通过铁死亡途径治疗白癜风的小分子药物。免疫细胞相关性分析发现雷公藤甲素通过影响关键基因调控自然杀伤细胞、活化的CD8+ 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GSEA-KEGG分析发现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机体代谢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产生治疗白癜风的作用。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在白癜风发病中重要的铁死亡证据及相关机制,并以此为插入点筛选到雷公藤甲素作为潜在治疗药物,对白癜风发病及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白癜风铁死亡预测模型关键基因雷公藤甲素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其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

    王刚董舶昶康伯源徐西林...
    839-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和筛选靶向中药活性成分。方法 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检索"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下载基因数据集GSE230665,通过R软件中的"limma"数据包获取差异表达基因,使用David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并筛选出免疫反应相关的关键基因,然后对关键基因进行 GO 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TRING平台和Cystoscope软件建立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用MCODE和CytoNCA插件识别重要基因簇模块和核心基因。在CTD数据库搜索"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对核心基因进一步筛选并搜索靶向核心基因的中药活性成分,并在PubChem数据库中搜索中药活性成分的 3D结构,Autodock 4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以及探索核心基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互作用。结果 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筛选出 43 个关键基因,GO 富集分析显示主要参与涉及正向调节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IL)-12 的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细胞迁移和趋化作用等;KEGG通路主要涉及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鉴定出9 个核心基因依次为IL-10、B2M、IL-17A、CXCR4、TLR4、CCR5、NOTCH1、TLR2、SMAD3。通过验证,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核心基因的表达均上调。核心基因对应的中药活性成分为雌二醇、白藜芦醇、槲皮素、姜黄素、双酚A和木黄酮等,这些中药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修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出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核心基因(IL-10、B2M、IL-17A、CXCR4、TLR4、CCR5、NOTCH1、TLR2、SMAD3)以及其受靶向调控的主要中药活性成分(雌二醇、白藜芦醇、槲皮素、姜黄素、双酚A和木黄酮),为进一步探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生物信息学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免疫学核心基因雌二醇白藜芦醇姜黄素双酚A

    基于PTP1B活性区域靶向中药成分治疗糖尿病的虚拟筛选及动力学模拟验证

    杨子博支爽代霖霖王慧...
    848-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在中药成分中针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1B(PTP1B)多个作用位点筛选抑制剂。方法 整理TCMSP数据库,利用Autodock Vina和Ledock筛选,利用数据库预测中药成分类药性质、生物活性、药动学,通过动力学模拟验证结合稳定性。结果 2,3,7-trihydroxy-5-(3,4-dihydroxy-E-styryl)-6,7,8,9-tetrahydro-5H-benzocycloheptene有良好的类药性质,满足类药原则,有良好的药动学性质,与 PTP1B 多个活性位点共同作用并稳定结合。结论 2,3,7-trihydroxy-5-(3,4-dihydroxy-E-styryl)-6,7,8,9-tetrahydro-5H-benzocycloheptene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潜在可能性,可以对其做进一步结构优化、实验验证。

    糖尿病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虚拟筛选类药性质生物活性药动学2,3,7-trihydroxy-5-(3,4-dihydroxy-E-styryl)-6,7,8,9-tetrahydro-5H-benzocycloheptene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探讨新橙皮苷治疗创伤性脑损伤作用机制

    王伸盛张新中张岱男岳双柱...
    857-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橙皮苷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影响其潜在机制。方法 借助TCMSP、PharmMapper、OMIM、GeneCards等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资料补充,获取药物、疾病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新橙皮苷治疗与创伤性脑损伤疾病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对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得到核心靶点,基于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模拟新橙皮苷与关键靶点蛋白可能的对接结果。通过Feeney's法构建SD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造模后进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评分(mNSS);通过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病理学改变,利用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脑组织损伤灶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qRT-PCR法检测脑组织损伤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酪氨酸蛋白激酶(SRC)、蛋白激酶B1(Akt1)mRNA表达水平。结果 共获取得到药物-疾病交集靶点 85 个,筛选得到核心靶点10 个,主要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8、IL-6、SRC、TNF、Akt1 等。通过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靶点可能集中在VEGF信号通路、TNF通路、Rap1 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新橙皮苷与核心靶点MMP9、EGFR、MAPK8、IL-6、TNF、Akt1 等均有较好的亲和力。动物实验发现,新橙皮苷治疗改善了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神经细胞损伤,抑制细胞凋亡(P<0。05),新橙皮苷治疗使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VEGF、SRC、Akt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 新橙皮苷可能作用于MAPK8、IL-6、SRC、TNF、Akt1 等核心靶点,通过VEGF信号通路、TNF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新橙皮苷创伤性脑损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挖掘半贝丸治疗支气管炎的作用机制

    成坤王峰刘源王子亮...
    867-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半贝丸治疗支气管炎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半贝丸的有效活性成分并预测作用靶点,构建半贝丸"成分-靶点"网络;运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获取支气管炎疾病靶点,构建韦恩图,获得半贝丸治疗支气管炎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疾病-活性成分"网络模型;运用String平台将共同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并采用SwissDock在线数据库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选得到半贝丸活性成分 29 个,共获得潜在靶点 95 个,支气管炎疾病靶点 1 964 个,半贝丸与支气管炎共同靶点 49 个。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半贝丸治疗支气管炎的关键靶点包括蛋白激酶(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肿瘤抑制因子P53(TP53)、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3)、原癌基因c-Jun产物(JU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主要通过细胞对有机环状化合物的反应、凋亡信号通路、转录调节复合物、半胱氨酸型内肽酶活性参与凋亡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发挥作用,KEGG富集主要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细胞凋亡、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半贝丸中β-谷固醇、黄芩素、豆甾醇等关键化合物与Akt1、VEGFA、TP53、CASP3 等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半贝丸治疗支气管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等特征。

    半贝丸支气管炎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β-谷固醇黄芩素豆甾醇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杨锐锋亓智玮刘聪毅王宁...
    876-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探究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机制。方法 利用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对筛选糖脉康颗粒的组方药物的化学活性物质,药物靶标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预测,并搜索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TTD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预测DPN相关靶点。对药物与疾病的靶标基因取交集后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寻找核心基因。采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化学成分为巴马汀、广玉兰内酯和 11,14,17-三烯酸甲酯等;药物-疾病的共同靶点共 331 个,关键蛋白包括细胞肿瘤抗原p53、连环蛋白β-1(CTNNB1)、热休克蛋白 90-α(HSP90AA1)等。GO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主要包括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对营养素水平的反应和肽基酪氨酸磷酸化等,细胞组成主要包括膜筏膜微域和膜区等,分子功能主要包括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细胞表面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和细胞表面受体蛋白激酶活性等。KEGG 富集分析所涉及的通路有糖尿病并发症中的高糖基化终产物-高糖基化终产物受体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前列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和癌症的中枢碳代谢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糖脉康颗粒中的 7 个关键活性成分与5个核心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均≤-5。0 kcal/mol,说明成分和靶点蛋白结合性可能较好。结论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揭示了糖脉康颗粒通过多种途径,多种信号通路作用于多种靶点发挥药效,为进一步阐释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糖脉康颗粒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巴马汀广玉兰内酯11,14,17-三烯酸甲酯

    吲哚-1,3,4-(噁)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郑煦阳李凌宇胡玥尚海...
    886-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合成吲哚-1,3,4-(噁)二唑类衍生物,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以吲哚-3-甲酰肼为起始原料,通过[4+1]环加成反应、水解反应、缩合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HeLa、SCG-7901 和MDA-MB-231 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考察化合物 6f对SCG-7901 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Annexin V-APC/PI双染法检测化合物 6f对SCG-7901 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采用DAPI染色法检测化合物 6f对SCG-7901 细胞凋亡核染色质形态学的影响。采用DCFH-DA染色法检测化合物 6f对SCG-7901 细胞中活性氧含量的影响。结果 合成了 15 个吲哚-1,3,4-(噁)二唑类衍生物,其结构经 1H-NMR、13C-NMR和HR-ESI-MS确证。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 6f对HeLa、SCG-7901 和MDA-MB-231 3 种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明显的抗增殖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合物 6f以浓度相关的方式促进细胞产生活性氧,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结论 部分吲哚-1,3,4-(噁)二唑类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思路。

    吲哚-1,3,4-(噁)二唑合成抗肿瘤SCG-7901细胞活性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