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药物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药物与临床
现代药物与临床

邹美香

双月刊

1674-5515

dc@tiprpress.com

022-23006823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现代药物与临床/Journal Drugs & ClinicCSTPCD
查看更多>>《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于1980年创刊,是由天津药物研究院和中国药学会主办,集学术、技术和信息于一体的医药专业期刊。设有综述与编译、植化研究、质量研究、药理研究、临床研究、法规与管理、市场动态、专利摘要、植物药数据库、参考资料、专题文献题录等栏目,全方位向读者提供国外有关植物药研究的新技术,各国对民间药、传统药的重新评价与植物药专利介绍,市场动态及世界各国政府、药品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制定的或将要制订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准确、迅速地报道国外植物药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和新动向,为医药研究单位、高等院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院和制药企业中的科研选题、产品开发等提供有益的启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泻康贴膜对功能性腹痛幼龄大鼠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

    宋紫腾王甜罗春黄泽森...
    1653-1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儿泻康贴膜对功能性腹痛幼龄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 将出生 1 d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母婴分离联合冰水应激的方法建立功能性腹痛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丁桂儿脐贴组,儿泻康贴膜(1/24、1/12、1/6 贴)组。各组大鼠腹部贴剂给药,连续 7 d,对照组、模型组腹部给予空白模拟贴。观察给药后大鼠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粪便含水率及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和结肠组织中 5-羟色胺(5-HT)、P物质(S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测定结肠组织中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体(CFT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FTR、CR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儿泻康贴膜各剂量组大鼠粪便Bristol评分明显降低,粪便含水量显著减少,不同注水体积下的AWR评分均显著降低,血清和结肠组织中致痛致泻相关因子 5-HT、SP、TNF-α的表达均得到显著抑制,结肠组织中CFTR和CRF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0。01、0。001)。结论 儿泻康贴膜对功能性腹痛大鼠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其通过调节血清和结肠组织中腹痛腹泻相关因子的含量以及结肠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以显著降低大鼠粪便Bristol评分和粪便含水量以及大鼠的内脏敏感性。

    儿泻康贴膜儿童功能性腹痛5-羟色胺P物质肿瘤坏死因子-α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

    痛风康宁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药效学研究

    姜溪只德广刘鸿生陈芙蓉...
    1662-1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多种实验模型评价痛风康宁片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微晶型尿酸钠(MSU)诱导大鼠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痛风康宁片对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采用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观察痛风康宁片的抗炎作用;采用血瘀大鼠模型,观察痛风康宁片的活血作用;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模型,观察痛风康宁片的镇痛作用。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痛风康宁片预防给药,1。15、2。3 g/kg 能明显减轻 MSU 引起的大鼠右踝关节肿胀、改善步态、减少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 含量;痛风康宁片治疗给药,1。15、2。3 g/kg能明显减轻MSU引起的大鼠右踝关节肿胀、改善步态;痛风康宁片 1。15、2。3 g/kg明显降低慢性关节炎大鼠气囊灌洗液中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吞噬细胞数;痛风康宁片 1。15、2。3 g/kg能明显减轻大鼠棉球肉芽重量;痛风康宁片 0。58、1。15、2。3 g/kg明显抑制血瘀大鼠全血粘度的升高;痛风康宁片 1。66、3。33 g/kg组明显减少醋酸诱导的小鼠扭体次数。结论 痛风康宁片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活血作用,对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痛风康宁片痛风性关节炎微晶型尿酸钠炎症因子抗炎镇痛

    芬苯达唑通过激活自噬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

    黄子祺李彦奇戴纪刚郑鸿...
    1671-1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芬苯达唑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以及自噬与迁移、侵袭的关系。方法 将人肺腺癌A549、H358 细胞分为对照组及芬苯达唑(1、2。5、5、10、20 μmol/L)组。用CCK-8 法及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通过RT-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通过转录组测序并分析自噬相关基因及其表达量。用自噬抑制剂氯喹(5、10 μmol/L)与芬苯达唑(5 μmol/L)处理细胞后再通过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芬苯达唑各浓度处理组能显著抑制A549 和H358 细胞活性及迁移、侵袭能力(P<0。05、0。01、0。001);随着芬苯达唑药物浓度增加,N-钙黏蛋白(N-cadherin)、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纤维连接蛋白(FN1)mRNA相对表达逐渐下降(P<0。05、0。01、0。001);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波形蛋白(Vimentin)mRNA表达水平在低浓度时较高,随着芬苯达唑药物浓度增加Occludin、Vimentin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0。01、0。001)。与对照组相比,随着芬苯达唑药物浓度增加,N-cadherin、Cytokeratin、FN1、Occl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而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随药物浓度降低而增高(P<0。05、0。01、0。001)。基因差异热图显示,芬苯达唑处理后自噬相关基因(MAP1LC3B、ATG5、ULK3、Bax、ATG16L1)表达量增高,芬苯达唑的浓度增加使自噬相关蛋白重组人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 3(LC3)-II/LC3-I相对蛋白表达量升高,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 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0。01、0。001)。在使用了氯喹阻断自噬后,可以逆转芬苯达唑引起的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P<0。05、0。01、0。001)抑制作用。结论 芬苯达唑可以通过促进自噬从而抑制了肺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芬苯达唑肺腺癌自噬增殖侵袭迁移

    智力障碍与双硫死亡相关机制以及潜在靶向中药的预测

    罗正芳王宁霞
    1681-1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智力障碍与双硫死亡之间的联系,为智力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 利用GEO数据库中的智力障碍数据集(GSE64380),结合铁死亡数据库中的双硫死亡相关基因确定与智力障碍相关的双硫死亡基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LASSO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结合SHAP算法)进行机器学习。在中药入血成分数据库DCABM-TCM中以置信度得分 0。90(LR=124)为筛选标准,确定与双硫死亡基因相关的中药入血活性化合物。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中药活性化合物的类药性(DL)、口服生物利用度(OB),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经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LASSO回归模型以及随机森林模型(结合SHAP算法)的综合分析,最终确定ACTC1是与智力障碍相关的双硫死亡的关键基因。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CTC1与环拉酸、D-甘露糖苷、β-乳糖、D-吡喃葡萄糖、β-D-呋喃果糖有良好的结合性。根据中药活性化合物的 DL、OB 值,确定 D-吡喃葡萄糖和 β-D-呋喃果糖是最具潜力的中药活性化合物。扁豆全株被确定为潜在的研究中药。结论 ACTC1被确认为与智力障碍相关的双硫死亡的关键基因,而扁豆中的活性化合物D-吡喃葡萄糖和β-D-呋喃果糖则被视为潜在的治疗药物。

    智力障碍双硫死亡机器学习分子对接扁豆D-吡喃葡萄糖β-D-呋喃果糖

    基于BiRNN模型的DPP-4和SGLT-2双靶点抑制剂设计

    孙定康张鑫磊郭凯蕾李琦...
    1689-17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设计DPP-4和SGLT-2 双靶点抑制剂。方法 根据现有的DPP-4和SGLT-2 活性化合物训练BiRNN模型,使其生成具有潜在活性的双靶点新分子,并使用已经报道的活性化合物构建HipHop药效团模型,通过药效团模型对新分子进行初筛,然后使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结合自由能计算等方法对初筛小分子进行进一步筛选最终得到候选化合物。结果 BiRNN模型生成 7 494 个新分子,经过虚拟筛选发现化合物NM186、NM21、NM249、NM107 是相对理想的DPP-4 和SGLT-2 双靶点抑制剂。结论 NM186、NM21、NM249、NM107 可能是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DPP-4/SGLT-2 双靶点抑制剂,这一研究丰富了DPP-4和SGLT-2 双靶点抑制剂的多样性,为其开发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糖尿病SGLT-2/DPP-4抑制剂分子对接药效团模型分子动力学模拟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环丙沙星加重主动脉夹层的潜在致病机制

    侣慧王琪马翔
    1704-1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筛选环丙沙星调控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关键靶点基因,并通过动物及细胞实验进一步探究其潜在致病机制。方法 通过 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GeneCards、CTD 数据库分别筛选环丙沙星及主动脉夹层的相关靶点,二者取交集后得到环丙沙星调控主动脉夹层的潜在靶点;使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潜在靶点间的关联。通过对潜在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构建"药物-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及蛋白质复合物聚类算法(MCODE)等插件进一步筛选出关键靶点,通过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把环丙沙星化学结构与筛选出的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呈现。最后结合动物模型构建、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细胞增殖和毒性检测实验、体内外实时荧光定量反应(RT-qPCR)实验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主动脉组织及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s)关键靶点基因表达。结果 本研究筛选出 515 个环丙沙星相关靶点,9 004 个主动脉夹层相关靶点,并得到 412 个环丙沙星介导主动脉夹层的潜在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富集于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白细胞介素(IL)-17 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定位(CC)主要富集于膜筏、膜微区等;分子功能(MF)主要富集于受体结合、异生物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等;生物学过程(BP)主要富集于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等。STRING及Cytoscape分析构建PPI网络图及关键子模块,获得了 15 个关键靶点,分别为B淋巴细胞瘤-2(Bcl-2)、转录因子AP-1(JUN)、CD44、胱天蛋白酶3(CASP3)、Toll样受体 4(TLR4)、γ干扰素(IFNG)、肿瘤蛋白P53(TP53)、蛋白激酶B1(Akt1)、白蛋白(ALB)、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β、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肿瘤坏死因子(TNF)。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环丙沙星与MMP9、ALB、GAPDH、Akt1、TP53、CASP3、IL-1β的对接模式较好。体内实验表明,相较于模型组,模型+环丙沙星组在成膜率和死亡率上均增加,管壁弹性结构破坏也更加严重;促凋亡基因及促炎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体外实验发现,相较于对照组,不同浓度环丙沙星刺激HASMCs细胞后,MMP9、IL-6、CASP3、JUN、IL-1β、TP53 和TLR4表达水平明显上调,Akt1 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 环丙沙星是介导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通过刺激炎症因子表达及VASMCs凋亡发挥调控作用。

    环丙沙星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胱天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白藜芦醇治疗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

    蒋湘勇康海郭琼周松...
    1717-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白藜芦醇治疗前列腺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HERB、Drugbank等 9 个药物靶点数据库检索并收集白藜芦醇的作用靶点;利用DisGeNET、GeneCards、OMIM等 6 个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前列腺癌的相应靶点;利用Venny 2。1。0 平台获得药物和疾病的交集靶点,然后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9。1软件的Centiscape 2。2插件进行拓扑分析,进一步筛选得到白藜芦醇抗前列腺的作用靶点;再次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9。1 软件进行网络的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图;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使用Rstudio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可视化;使用AutoDoc 1。5。7 软件对白藜芦醇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利用UALCAN数据库验证核心靶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共收集到 585个白藜芦醇作用靶点和 5 331 个前列腺癌相关靶点,其中交集靶点 441 个,进一步筛选后得到白藜芦醇抗前列腺的作用靶点67 个,其中核心靶点有肿瘤抑制因子p53(TP53)、蛋白激酶B1(Akt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3(STAT3)、雌激素受体 1(ESR1)、转录因子Jun(JUN)、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SRC)、连环蛋白β1(CTNNB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KEGG富集分析主要得到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和核心靶点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性;核心基因表达量验证结果表明,TP53和Akt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量较高,STAT3、ESR1、CTNNB1、MAPK1则表达量较低。结论 白藜芦醇可能通过TP53、Akt1、STAT3、ESR1、JUN等靶点调节AGE-RAGE、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抗前列腺癌的作用。

    白藜芦醇前列腺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肿瘤抑制因子p53蛋白激酶B1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消渴清颗粒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作用机制

    张怡郭梦竹赵进东方朝晖...
    1727-1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究消渴清颗粒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搜索有关于消渴清颗粒中中药的有效成分与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搜索糖尿病前期的基因靶点,进而获得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和Cytoscape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筛选核心靶点,再将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对其分别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通路,通过Cytoscape得出"通路-靶点"网络图,再通过插件分析得出"通路-靶点"网络核心靶点,取二者度值排名前 7 位的靶点交集作为消渴清颗粒治疗糖尿病前期的关键靶点,最后选择关键靶点与有效成分用AutoDock与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结果 筛选出消渴清颗粒中药活性成分 36 种,其中筛选出 6 种关键活性成分,分别为槲皮素、山柰酚、小檗碱、β-谷甾醇、花生四烯酸、知母皂苷C,靶点基因 232 个;筛选出糖尿病前期靶点 685 个,交集靶点 93 个,关键靶点 5 个,分别为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加氧酶 2(PTGS2)。GO通路富集主要涉及内容有炎症、药物反应,细胞生长凋亡等;KEGG 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搪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IL-17 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通路、磷脂酰肌醇 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有效成分具有较稳定的结合能力。结论 消渴清颗粒中各种药物成分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协同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治疗糖尿病提供了线索。

    消渴清颗粒糖尿病前期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槲皮素山柰酚小檗碱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广藿香抗肝癌作用机制

    曹扶胜刘经健杨洋温若君...
    1739-1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广藿香抗肝癌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广藿香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名称进行规范,利用GeneCards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收集肝癌作用靶点,使用Venny 2。1 网站将广藿香作用靶点与肝癌靶点取交集,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采用DAVID网站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 3。8。2 软件用于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并将活性成分与排名前 5 位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选出 10个广藿香主要活性成分及 165个活性成分作用靶点,123 个交集靶点。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B(Akt)、肿瘤蛋白P53(TP53)、白细胞介素-6(IL-6)、转录因子AP-1(JU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3)。GO分析表明广藿香对肝癌的治疗作用主要涉及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转录的正调控和DNA模板化等 283 条生物过程,蛋白质结合、相同蛋白质结合和RNA聚合酶Ⅱ核心启动子近端区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等 57 个分子功能,核和胞质溶胶等 26 个细胞组分;KEGG富集分析得到 95 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癌症通路、乙型肝炎、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HTLV-I)感染、肿瘤蛋白、磷脂酰肌醇 3-激酶(PI3K)/Ak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广藿香有效成分能够与核心靶点有效结合。结论 广藿香可通过作用于 Akt1、TP53、IL-6、JUN、CASP3 等靶点,调控乙型肝炎、HTLV-I感染、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肝癌治疗作用。

    广藿香肝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蛋白激酶B肿瘤蛋白P53白细胞介素-6芫花素尼泊尔鸢尾异黄酮菲酮广藿香酮

    离子色谱法测定鹿瓜多肽注射剂中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蔗糖和果糖

    张晶苏喆覃婷婷韩晓捷...
    1747-1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鹿瓜多肽注射液、注射用鹿瓜多肽中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蔗糖和果糖的离子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使用Dionex CarboPac PA20 色谱柱(150 mm×3 mm,6 μm);Dionex PA20 Guard预柱(30 mm×3 mm,6 μm);流动相:水-250 mmol/L氢氧化钠溶液-1 mol/L醋酸钠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30℃;进样量:25 μL;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结果 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蔗糖、果糖的线性范围均为 0。1~10。0 μg/mL(r>0。995 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6。52%、97。80%、97。03%、97。72%、98。35%,RSD值分别为 2。88%、1。49%、2。01%、1。83%、1。84%。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鹿瓜多肽注射剂中糖类杂质的测定。

    鹿瓜多肽注射液注射用鹿瓜多肽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蔗糖果糖离子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