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邓军

双月刊

1001-8182

xidaxbsh@gxu.edu.cn

0771-3239230

530004

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西校园行政办公楼南楼5楼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广西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双百”方针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反映时代精神,兼顾地方特点,增强可读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制度伦理建构:一种推进共同富裕的范式审思

    唐海燕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理性的文化制度伦理范式构建,是有效赋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在动力.以伦理学科特有的向善内在规定性、公平正义衡量尺度、尊重尊严恪守准则、合和思想内核主旨来推动构建契合共同富裕的文化制度,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当前,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方法论,在共同富裕文化制度中嵌入伦理合理基因,是新时代必然课题,主要举措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善元素进行时代合理诠释与提炼,倡导崇善抑恶、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善特质;在文化共享、文化教育、文化融合三个视域努力实现公正平等;构建与时俱进的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文化创作机制,加快文化制度创新,满足人的价值权利、自由发展等多维度尊严伦理需求;构筑与共同富裕终极诉求相契合的和谐文化制度、共兴文化制度及共同体文化制度.

    文化制度共同富裕伦理嵌入范式构建实现路径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整体性把握——基于辩证逻辑的分析

    蔡文成王欢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着丰富的辩证逻辑,具体体现为:在共富立场上,正确把握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的关系,坚持主导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在共富内容上,正确把握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关系,坚持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在共富主体上,正确把握人民共建和人民共享的关系,坚持共建性与共享性相统一;在共富原则上,正确把握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关系,坚持效率性与公平性相统一;在共富方法上,正确把握保证定力与激发活力的关系,坚持定力性与活力性相统一;在共富目标上,正确把握阶段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关系,坚持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新时代,要基于辩证分析视域对共同富裕的生发立场、构成要素、主体样态、实践原则、方法支撑、目标指向进行系统审视和阐发,进而彰显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构的逻辑必然和光明前景.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辩证视域中国共产党

    论唯物史观对韦伯"不确定性"思想的批判及其价值意蕴

    梁建新杨茜婷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韦伯抓住"理性化"这一现代性问题的关键,既肯定了现代社会以科学理性祛除古代世界神秘魅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指出了祛魅之后的危机与困境.然而,韦伯虽然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个人精神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所出现的新问题,但是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相反,在关于社会因果、真理效力、历史动力、共同体起源、价值立场等方面还提出诸多充满"不确定性"的思想观点.这些观点蕴含着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历史观的虚无主义风险.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虽然肯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具有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分析,对创造历史的主体的定位,使我们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现代性问题的认识有了更多的确定性.唯物史观具有区别于韦伯的整体理论逻辑,因而在社会因果、真理效力、历史动力、共同体起源、价值立场等问题上,作出了不同于韦伯的理论应答.运用唯物史观批判分析韦伯"不确定性"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破除西方个人主义哲学对不确定性的过度推崇,避免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的风险;超越了西方现代性危机的"合理化"悖论;突破了现代文明发展的西方中心主义逻辑.

    唯物史观韦伯不确定性思想价值意蕴

    马克思货币异化批判的三次方法论进阶——从主客体关系异化到资本异化的物性化身

    张义修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对货币异化的批判经历了多个思想阶段,实现了批判视角的转换和三次方法论进阶:青年马克思从主客体关系的视角出发,确立了异化批判的最初基点,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货币对人的统治.随着他对经济学研究的推进,他的视角进阶到了主体际关系的层面,此时的货币异化批判凸显了货币作为社会纽带的中介性,但是仍受制于人本学逻辑.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之后,马克思对货币异化的批判再次进阶,从经济关系总体高度揭示了货币所反映的社会力量与个人的异化.在资本异化批判的视域中,马克思深入刻画了资本主义经济全过程中货币异化的新现象,形成了关于现代社会货币异化的完整理解.

    马克思货币异化资本异化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青年马克思对李斯特的第一次批判——文献学视域内的《巴黎笔记》研究

    田笑楠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MEGA2 I/4提出了《评李斯特》全新的写作时间,证实了其对《巴黎笔记》李斯特摘录的利用.实际上,《巴黎笔记》是马克思第一次对李斯特的文本进行系统研究,它采用了对照式双栏摘录的形式,隐含了马克思的思想进展和"两条逻辑"的消长变化.这种独特的文本现象折射出青年马克思对李斯特第一次批判的理论侧重,也承载了其从政治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转向,使其开始摆脱失语跟读的理论状态.借助MEGA2最新的文献学考证,马克思遭遇李斯特问题的历史过程可以被捕捉,跟随《巴黎笔记》的摘录线索,透过双栏不对称的文本现象分析其思想进展,可以厘清李斯特摘录与《评李斯特》潜在的理论关联,有助于深化对《巴黎笔记》文本的理解.

    生产力巴黎笔记李斯特贸易保护世界主义经济学

    智能时代与社会道德——从ChatGPT引起的问题谈起

    陈晓平翟文静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的问世预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ChatGPT引起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取代人类,二是人工智能造成的失业问题如何解决.前者主要是哲学问题,后者主要是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展现在人们面前.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从宏观的社会制度上着手,而且需要每个人从素质修养和人生观上提升和适应.这些问题不仅与共产主义制度有关,而且与儒家的道德修养有关,共产主义与儒家思想在智能时代不期而遇,不谋而合.

    智能时代道德修养ChatGPT儒家思想共产主义

    东亚哲学成立的可能性

    廖钦彬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亚哲学在今日并非自明的概念.该哲学的建构与探讨,在现今被推动的世界哲学、汉语哲学语境里,有其特殊地位.在此前提下,本文试图透过直观与自觉、移情美学、大乘佛教的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模块,对东亚哲学成立的可能性进行探讨.本文首先检讨了柏格森在中、日被接受后产生的直觉或直观之哲学发展,以及西田几多郎与民国时期哲学家之间的哲学立场之异同;其次以利普斯"移情美学"为主轴,探讨了此概念透过"气韵生动"在中、日被接受与转化的情况;最后以绝对的无与相对性有无为坐标,检视了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对虚无主义的解释与回应,以及京都学派对此哲学研究动态所能提供的思想资源.

    东亚哲学直观气韵生动移情美学虚无主义

    克服先验哲学:三种实用主义方案及其与黑格尔的关系

    杨兴凤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自然、社会与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断重构已有哲学问题是实用主义具有强大学术生命力的核心点,而"去先验化"就是实用主义"改造"哲学的思想机枢.皮尔斯的去先验化方案是用"符号分析"代替笛卡尔哲学传统的"意识分析",杜威的去先验化可表述为"自然化的黑格尔主义",罗蒂则以"语言行为主义"提供了他的去先验化方案.而实质上,实用主义一直在以不同方式吸收黑格尔哲学的观念滋养,黑格尔去先验化的先锋理论更是使实用主义者与黑格尔哲学注定交缠在一起.将皮尔斯、杜威、罗蒂这三位在实用主义家族中代表不同气质的哲学家所提供的去先验化方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既可呈现实用主义在"改造"哲学上的思维方法革命,也会让研究者感受到黑格尔哲学通过现代哲学而复活的生命力.

    去先验化实用主义黑格尔

    涉外立法制度范式的构建与展开

    焦洪昌董立新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外立法是涉外法治的基础,是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关键环节.我国涉外立法经历了"定位不明—领域法—领域法和程序法并重"的制度定位发展走向,呈现二元类型的制度属性,并在立法原则、调整范围、制度效果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质,而新时代新理念、新理论、新实践为涉外立法制度范式的构建提供了正当性基础.然而,我国涉外立法制度的发展面临立法权限、立法程序、规则设定等方面的制度障碍,以及制度内容与运行不能完全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困境.据此,有必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以体系化的制度框架为目标,以域外效力条款为重点,以完善国内法与国际法衔接机制为保障,构建精细化、体系化的涉外立法制度范式.

    涉外立法国内立法国内法治涉外法治

    地方性法规类型与效力的法理思考

    刘小妹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的地方性法规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一般地方性法规、特别地方性法规、区域协同法规三大类型.一般地方性法规分为省级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特别地方性法规分为经济特区法规、贸易特区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不同类型的地方性法规,因制定机关、权力来源、制定程序、监督机制不同,效力位阶也不一样.立法机关权力地位,是地方性法规效力位阶判断的基本标准;授权规定和批准程序,是影响地方性法规制定机关判断的重要标准,是地方性法规效力位阶判断的补充标准;地方性法规的立法监督机制,包括不一致、相抵触、改变或撤销、撤销等规则,是地方性法规效力位阶判断的验证标准.地方立法权竞合下,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立法机关立法时,法规类型选择空间过大,已对宪法和立法法构建的基本立法秩序形成挑战,亟须完善授权立法制度,加强授权立法监督,健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立法工作协调机制.

    地方性法规法律效力效力位阶授权立法立法权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