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戴牧民

双月刊

1001-7445

gxuzrb@gxu.edu.cn

0771-3235713

530004

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西校园学报编辑部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西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校内外有关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食品工程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包括原始研究论文、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Hoek-Brown弹塑性损伤模型的小净距隧道施工优化

    秦伟宏姜谙男许梦飞虢新平...
    843-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确定考虑围岩损伤作用下小净距隧道的合理开挖进尺及中夹岩柱加固方案,以福建苏桥隧道为工程依托,基于Hoek-Brown(H-B)弹塑性损伤模型,对开挖进尺分别为0.5、1.0、1.5、2.0 m工况下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不同开挖进尺下的后行洞LDP曲线及拱腰收敛的变化规律.同时,从围岩损伤的角度对中夹岩柱加固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对穿锚杆"、"拱腰注浆"、"拱腰-拱肩注浆"和"拱腰-拱肩-拱脚注浆"4种方案,研究围岩损伤值大小、损伤范围和最大主应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开挖进尺的增加,洞周位移量逐渐增大,在确保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为了保证施工进度,现场开挖进尺宜选为1.5 m.由不同加固方案围岩损伤范围、损伤值以及最大主应力的分布规律可以看出,加固效果从强到弱依次是"拱腰-拱肩-拱脚注浆""拱腰-拱肩注浆""拱腰注浆"和对穿锚杆,考虑加固成本,宜选用"拱腰-拱肩注浆"的加固方案.基于H-B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模型和现场监测值拟合较好,并且比一般的H-B弹塑性模型更能表征现场实际位移情况.

    Hoek-Brown弹塑性损伤模型围岩损伤开挖进尺中夹岩柱加固工程应用

    考虑层间剪应力的黏性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数值解

    马明李明东张京伍朱丽萍...
    854-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应力莫尔圆推导了黏性土层间剪应力的计算公式,进而建立了综合考虑层间剪应力、位移效应和土拱效应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模型,最终构建的数值迭代格式不仅解决了黏性土力学模型中引入层间剪应力无法积分得到显示解的问题,还能够准确计算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强度、合力及作用点.将本解、朗肯解、现有解析解与典型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引入层间剪应力后,本解答计算极限主动土压力与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均更加准确,与实测结果的契合度更高.

    土压力数值解非极限层间剪应力土拱效应

    3种大跨拱桥拱座地连墙基础适用性研究

    查俊邵羽马少坤韦壹翔...
    862-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首次采用"地连墙-混凝土承台"复合基础的世界最大跨径(575 m)钢管混凝土拱桥——平南三桥北岸拱座基础为工程依托,同时提出了 2种新型的格构式地连墙拱座基础形式,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3种形式基础在运营期拱座上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承载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从施工工艺、耗材、工期等方面对3种不同形式基础的适用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拱座上部荷载作用下3种形式的基础均呈现整体式倾倒变形,环形基础的水平承载性能较其他2种新型格构式筒型地连墙基础更优,而新型基础1的竖向承载性能优于其他2种基础形式;在确保基础的整体性及刚度的情况下,新型基础1较其他2种基础形式更具竞争力.

    大跨拱桥地连墙基础承载性能施工工艺

    基于不同速率的格栅与标准砂拉拔试验及界面位移图像分析

    王家全祁航翔梁宁唐毅...
    873-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拉拔速率下筋土界面的摩擦特性,进行了 5种不同拉拔速率、4种不同法向应力的拉拔试验并结合数字图像分析技术揭示了砂土的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拉拔速率的增加,存在一个临界拉拔速率v=1.5 mm/min,该速率下的拉拔力最大;不同拉拔速率下的峰值拉拔位移均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加,且两者呈指数函数关系;界面似摩擦角以及界面似黏聚力随着拉拔速率的增加均会发生变化,而界面似黏擦角表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两者相差8.86°,但界面似黏聚力则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其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23倍;拉拔界面的颗粒随着拉拔前进的方向一起平行移动,离拉拔界面越近颗粒位移越大,离拉拔界面越远颗粒位移越小,且拉拔界面上部颗粒的位移较下部有显著的差异.

    筋土界面拉拔速率法向应力图像分析

    深基坑微扰动成桩及紧邻高铁站房变形特性研究

    刘锦军吴怿华徐俊蒋明杰...
    882-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现场试验和考虑土体刚度小应变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海安高铁站房扩建基坑卸荷对紧邻桩基础房屋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护结构MJS工法桩施工引起的紧邻桩基位移小于0.25 mm.MJS工法桩和多支撑联合作用下,基坑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为(0.045%~0.11%)H(H为开挖深度).站房桩基嵌入粉砂层中,基坑施工引起的桩基水平位移明显高于上部建筑沉降.高铁站房—基坑的水平净距增至1.5He(He为最终开挖深度)后,桩基水平位移接近于0,表明基坑施工对高铁站房的影响区域为1.5He.围护结构厚度从0.30 m增至0.63 m后,桩基最大水平位移降低了 68.7%;继续增加围护结构厚度,桩基水平位移降幅不明显.基坑开挖宽度从0.83He增至2.0He时,桩基最大水平位移的增幅仅为29.7%,表明基坑开挖宽度对高铁站房的影响相对较小.

    微扰动施工基坑开挖高铁站房桩基水平位移

    加锚非连续节理岩体单轴压缩特性试验研究

    唐岗蒋剑青胡小川丁学正...
    893-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加锚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采用水泥砂浆制作了倾角60°的加锚非连续节理试样,并开展单轴压缩试验,系统分析加锚非连续节理试样的力学特征、破坏模式和锚杆的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锚杆数量显著影响节理试样峰后"应力降"特征,抑制破坏速度和剧烈程度;随着锚杆数量增加,非连续节理试样峰值强度、残余强度提高,锚杆数量为6和9时增幅较明显,锚固效果较好,最佳锚杆数量为6;非连续节理试样的破坏模式均以沿节理面的剪切滑移破坏为主,且存在多个节理破坏面,但随锚杆数量的增加,破坏面间的张开度减小,竖向劈裂逐渐增强.此外,非连续节理试样中锚杆以发生弯折、剪断为主,锚杆较多时,弯折变形量减小,剪断现象减弱.

    岩石力学非连续节理锚杆单轴压缩试验

    特大输电塔地脚螺栓基础安全评价与优化设计

    宁帅朋李布辉张庆张立...
    902-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混凝土总应变裂缝模型和黏聚带界面接触本构,采用Dia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特大跨江输电塔工程基础设计方案进行安全性评价与优化,探讨了锚板厚度与锚固深度对基础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单根锚栓的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然后利用实际工程等比例模型对裂缝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总结,设置不同的锚板布置形式,对不同工况下的结构荷载位移曲线及最大裂缝宽度变化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基础设计方案可以满足承载力要求和耐久性要求;基础裂缝主要集中在锚板和螺栓顶部附近;基础抗拔承载力位移曲线先增加后下降,与锚板的厚度和位置有关;锚板最佳厚度为80 mm,为锚栓直径的1.0倍;锚固最佳深度为锚板外径的1.3倍.

    输电塔基础地脚螺栓整体式锚板极限承载力裂缝发展

    基于多种径流预测耦合模型的流域月径流预测优选研究

    莫崇勋邓云阮俞理雷兴碧...
    914-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径流预测的准确性,以澄碧河流域坝首站1979-2019年共41a的实测月径流序列为例,在优选Elman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BP单一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分别耦合经验模态分解(EMD)、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经验小波变换分解(EWT),选取纳什效率系数(NSE)、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测试集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Elman神经网络模型和SVM模型,BP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耦合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都优于单一模型.耦合模型中,EWT-BP的纳什效率系数为0.91,预报等级为甲级,预测精度优于EMD-BP和EEMD-BP.采用数据预处理技术生成平稳序列,可有效减少原序列存在非线性和不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并有利于提高流域水文模型的径流预测能力.

    BP神经网络模型Elman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经验小波变换分解径流预测澄碧河流域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的路用性能研究

    李雪连鞠志成周宇豪周梓涵...
    924-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传统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存在耐久性、均匀性差且易产生裂缝等问题,本文将振动搅拌技术应用于水泥稳定碎石,对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间接劈裂强度、动态抗压回弹模量、干缩、温缩和疲劳试验,并与传统搅拌水泥稳定碎石对比.结果表明:振动搅拌技术明显提高水泥稳定碎石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间接抗拉强度、动态抗压回弹模量,减小变异系数,缩短强度和变形的稳定时间,而且对低温时的温缩性能改善效果更加显著;该技术可提高水稳基层的早期强度,并节约0.5%的水泥用量,降低基层的成本;也可减小干缩应变、失水率、干缩和温缩系数,使干缩与温缩性能更好且更早趋于稳定;还可改善水稳基层的疲劳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道路工程水泥稳定碎石振动搅拌均匀性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想模式与区划方法探索

    庞雅月朱梓铭叶宗达覃盟琳...
    93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构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国土生态修复格局与区划方案,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通过组构面状生态基底、生态网络、生态夹点确定生态安全模式,识别理想的生态修复模式和分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中,面状生态基底共有高、中、低3种安全等级;生态网络由39块生态源地与493条生态廊道组成;此外,生态夹点共有踏脚石、障碍点、脆弱点3种类型,数量分别为179、225、253.北部湾城市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理想模式由陆域生态格局、城镇阻力格局、生态网络骨架、海湾结构体系4部分组成.分区方案关注生态系统修复、流域治理、生物保护、土地整治与矿山治理5项内容,最终分为5类修复大区和12类修复亚区.

    国土空间规划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修复生态分区北部湾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