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戴牧民

双月刊

1001-7445

gxuzrb@gxu.edu.cn

0771-3235713

530004

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西校园学报编辑部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西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校内外有关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食品工程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包括原始研究论文、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g/TiO2等离子光催化复合材料界面作用和光学性能

    赵翠华唐顶吴天宇郑开烨...
    1610-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金属沉积二氧化钛(TiO2)等离子光催化剂由于具有高的光催化效率和高的可见光利用率被广泛研究,但贵金属对TiO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楚.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从微观上探讨了不同大小的Ag簇对TiO2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揭示了等离子体共振光催化的物理机制.研究发现Ag簇中的原子个数在1~4时,TiO2的带隙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小.沉积后体系的复介电函数和复折射率均有所提高;在可见光范围内,沉积3个原子的Ag簇形成的体系的光吸收性能最佳,可以为等离子光催化剂在工业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Ag/TiO2电子结构界面作用光学性质密度泛函理论

    氧氩流量比对氧化铋纳米薄膜微结构及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陈真英周际越邓文彭富平...
    1620-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制备出不同光电性能的氧化铋薄膜,并明晰其性能机理,以便后续研究与氧化锌薄膜复合成压敏薄膜.采用磁控溅射法,改变溅射气氛中氧气和氩气的流量比,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了三个氧化铋薄膜样品,并对其微观形貌、结构及光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溅射气氛中的氧氩流量比对薄膜微结构及光电性能影响显著;不同氧氩流量比制备的Bi2 O3薄膜中均含BiO2和Bi杂相,且随着氧氩流量比由0:40增大至4:36,薄膜中Bi含量减少,BiO2增加;薄膜颜色由黑变黄;沉积速率由14 nm/min减少至12 nm/min;晶粒尺寸增大,表面趋向致密均匀,可见光区透过率由0.25%增加到56.73%;禁带宽度由0增加到3.17 eV;载流子浓度、导电性能急剧降低,调节溅射气氛中氧氩流量比可有效控制氧化铋薄膜的禁带宽度,载流子浓度等,从而获得不同光电性能的薄膜样品.

    氧化铋薄膜磁控溅射氧氩流量比微结构光电性能

    反应温度对低共熔溶剂合成NaTi2(PO4)3/C的性能影响

    蒋芳张亚男龙云飞苏静...
    1628-1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氯化胆碱/三乙醇胺低共熔溶剂中制备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2(PO4)3/C,并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恒电流充放电技术研究反应温度对所得NaTi2(PO4)3/C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反应温度制备的材料均是单相介孔NaTi2(PO4)3/C,合成材料的放电比容量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其中140℃合成的NaTi2(PO4)3/C在10 C倍率下循环500圈后放电比容量为116 mAh/g,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2(PO4)3/C

    含二季铵化侧链的聚苯醚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马炜烨吴剑荣韦相太姜昊...
    1635-1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碱性阴离子交换膜起到分隔阴阳两极和传导氢氧根离子的作用.为了探索侧链型碱性阴离子交换膜材料的合成新途径,以商业化的3,5-二羟基苯甲醇、N,N-二甲氨基氯丙烷盐酸盐和3-溴丙炔为原料,通过威廉姆逊醚合成法和季铵化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二季铵化侧链前体,然后通过点击化学将侧链前体接枝到叠氮化聚苯醚上,制得了一类基于二季铵化聚苯醚的新型碱性阴离子交换膜材料(QE-PPO-x).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对侧链前体和QE-PPO-x进行了结构表征.透射电镜图表明,QE-PPO-x-I膜存在一定的微相分离结构.性能测试表明,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QE-PPO-20-OH膜在80℃时的离子传导率可达123.3 ms/cm.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点击化学聚苯醚季铵化

    阴离子木薯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朱勇谢新玲张友全黄思宇...
    1643-1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三氯氧磷为交联剂和阴离子化试剂,采用酸水解及W/O微乳液交联法合成了木薯淀粉纳米颗粒(P-SNPs).运用纳米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XRD)、N2吸附脱附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电镜(SEM)等仪器,对P-SNPs的粒度、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B)、结晶紫和罗明丹B模拟阳离子污染物,研究了P-SNPs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P-SNPs为圆整、含有中孔的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237 nm,比表面积高达93.62 cm2/g,结晶度低至3.29%;吸附时间、介质pH值、MB初始浓度对MB的吸附量和吸附效率有显著影响,适当条件下P-SNPs对MB的吸附量和吸附效率分别可达103.72、86.43%,对结晶紫和罗明丹B的吸附量分别可达98.32、83.63 mg/g.P-SNPs具有较好的脱附再生能力,在4次吸附脱附循环之后,吸附量仍然可达77.12 mg/g.P-SNPs对MB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P-SNPs对MB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木薯淀粉阴离子淀粉纳米颗粒亚甲基蓝吸附性能

    MIL-100(Fe)对柠檬醛的储香及乙醇对柠檬醛协同脱附的影响

    刘娟陈功杨东晓李源栋...
    1654-1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系统研究了MIL-100(Fe)对柠檬醛的储香性能及乙醇对柠檬醛协同脱附的影响,结果发现在30℃下柠檬醛单组分以及柠檬醛/乙醇双组分体系在MIL-100(Fe)的吸附量最高分别为4.22、3.66 mmol/g,而且随着柠檬醛在MIL-100(Fe)上吸附量的增加,柠檬醛与MIL-100(Fe)的吸附开始从强吸附位向弱吸附位转变,导致柠檬醛在MIL-100(Fe)上的等量吸附热随柠檬醛吸附量的增加不断变小,即柠檬醛与MIL-100(Fe)间的相互作用力不断减弱.然后利用乙醇分子与柠檬醛之间的氢键作用,提升柠檬醛在MIL-100(Fe)上的脱附效率,结果发现在柠檬醛/乙醇双组分体系中柠檬醛在MIL-100(Fe)上的脱附率(81.1%)是柠檬醛单组分体系中脱附率的1.4倍,脱附活化能也从82.3 kJ/mol降低到74.0 kJ/mol.最后通过分子模拟计算也证明柠檬醛和乙醇间存在的强氢键作用,并导致双组分体系中柠檬醛与MIL-100(Fe)之间的结合能从柠檬醛单组分体系的-84.5 kJ/mol下降到双组分的-77.0 kJ/mol,使得柠檬醛分子更容易从MIL-100(Fe)上脱附下来.

    吸附脱附MIL-100(Fe)柠檬醛乙醇

    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处理有机染料废水

    宋雄伟罗伟吴忆黄影...
    1667-1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处理有机染料废水的影响,并获得处理效果较好的优化体系,考察过硫酸盐的初始浓度,亚铁离子的浓度以及反应体系中的温度对脱色亚甲基蓝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Na2 S2 O8体系中,[Na2 S2 O8]=8.0 mmol/L,T=70℃时,20 min内亚甲基蓝脱色率达99%;光-Na2 S2 O8体系中,[Na2 S2 O8]=8.0 mmol/L时,90 min内亚甲基蓝脱色率达99%;Fe2+-Na2 S2 O8体系中,当[Na2 S2 O8]=1.2 mmol/L,[Fe2+]=0.20 mmol/L时,20 min内亚甲基蓝的脱色率达99%,增大或减少均导致效率降低.出于综合经济性考虑,热-Na2 S2 O8体系可作为最佳选择体系.

    亚甲基蓝活化过硫酸盐硫酸根自由基

    基于道化学指数法的石油树脂加氢单元安全评价

    苏丹阳陈小鹏童张法韦小杰...
    1675-1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化石油树脂是一种重要的改性热塑性烃类树脂,为指导石油树脂加氢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石油树脂加氢生产工艺流程为研究对象,对生产物料、加氢反应单元的危险性进行分析.根据《重大危险源辩识标准》(GB 18218—2018)对石油树脂加氢单元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采用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第七版)、依照火灾爆炸指数法的评价程序对石油树脂加氢制备氢化石油树脂过程的主体加氢单元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了定量计算和评价,确定了物质系数、单元危险系数、火灾爆炸指数、安全措施补偿系数、危害系数等重要参数.结果表明:氢化石油树脂制备过程加氢单元的火灾、爆炸危险系数等级为"非常大",若该单元发生危险事故,将有82%遭受破坏,最大可能的财产损失将达到影响区域内财产总值的67%.提出对加氢反应单元进行安全措施修正补偿后,加氢单元的危险等级由"非常大"降为"较轻",单元最大损失降低为影响区域内总投资的33%,危险程度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内.针对石油树脂加氢单元存在的危险等级提出了有效的安全对策措施.

    道化学法氢化石油树脂加氢单元火灾爆炸安全评价

    外源微生物消解化工污染场地中六六六的中试研究

    李雪张超兰廖长君周永信...
    1685-1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化工厂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堆的方法考察了中试规模外源菌作用下强制通风和定期翻堆两种不同充氧方式下微生物对六六六(HCHs)的消解效果,并从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碳源利用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方面探讨两种方式下HCHs消解的可能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经过63 d的运行,两处理(强制通风和定期翻堆)土壤中总HCHs的含量分别从114.26、123.21 mg/kg降至59.76、35.18 mg/kg,消解率分别达到了48%、71%.系统运行63 d后定期翻堆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颜色平均变化值(AWCD)高于强制通风处理.两处理土壤中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类型均为酯类>氨基酸类>酸类,但定期翻堆处理较强制通风处理分别提高了0.103、0.166和0.229.在整个测定周期内两处理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都是呈现增加趋势,且定期翻堆处理始终高于强制通风处理.

    污染场地消解群落功能多样性过氧化氢酶活性

    一种基于PSO算法的群体决策新方法

    刘祖林张家伟宋翌刘芳...
    1694-1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群体决策者意见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提出了偏好矩阵集成的新方法.基于决策者用区间积型互反判断矩阵来表示他们对方案的偏好,建立了区间积型互反判断矩阵的最大最小值集成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去求解模型,并通过数值例子的结果说明了集成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群体决策区间积型互反判断矩阵PSO算法最大最小值集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