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校辅导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

双月刊

高校辅导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三维审视

    徐川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建设的探索贯穿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始终,大致经历了萌芽、初步探索、多方联动以及深度融合四个阶段。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应对新形势新风险新挑战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必然选择,是系统谋划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的关键,具有战略性意义。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思维、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资源建设的理与路

    周琪张浩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资源作为支撑。高校"大思政课"资源能够充实思政课素材、活化思政课话语、构建思政课情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资源融通学校与社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联系,这赋予资源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质。思政课教师准确把握其内在属性,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资源平台建设、课堂与实践有效联动,能够不断增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资源建设的有效性。

    高校"大思政课"资源实践

    新时代"大思政课"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境遇与路径

    陈禹辛陈涛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新形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渠道。新时代"大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内涵式发展需要聚焦课程建设主体的"大队伍",拓宽课程建设内容的"大视野",推进课程资源开发的"大协同",关注"大思政课"课程建设中的"真问题",着力推进课程建设的精准化和时代化,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的高效协同。

    "大思政课"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张志坚周杰灵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揭示和切中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的基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源自其切身经历和主政地方的经验积累,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价值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文化基因,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和理论先进性,为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指导。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遵从实践逻辑,瞄准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构建多样化、常态化劳动教育机制,为我们培养时代新人培根铸魂。

    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实践指向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蕴、风险及其应对

    张帆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构建了崭新的发展蓝图,通过重置话语权力结构、重塑话语空间及重构话语叙事,有力驱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深刻转型,但是也潜藏风险。智能算法"黑箱效应"消解思想政治话语交往真诚度,智能推荐"过滤气泡效应"离散思想政治话语内容深度,智能虚拟"仿真环境映射"现象弱化思想政治语境实践向度。为有效纾解这些技术风险,我们应从强化话语间性与管理精度、优化智能场景与治理模式、提升话语辐射度和感染力等维度入手,在多层面、多领域和多向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在运作机制实现深度融合与协调统一。

    生成式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智慧思政

    表征·生成·调适:当代青年"孔乙己文学"的现实省思

    黄文静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孔乙己文学"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表征和叙事方式,频繁出现于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其反映出的是青年在认知上的落伍、情感上的畏缩、观念上的跟风以及行动上的力竭等状态。究其原因,"孔乙己文学"的产生是社会"内卷化"冲击的宏观因素、网络技术赋权下大肆传播的中观因素以及青年社会化过程中不适的微观因素等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孔乙己文学"现象背后青年群体的具体表征及其生成逻辑,广大青年亟需从认知重构、情感疏导、观念更新、实践砥砺等方面进行调适,努力消除"孔乙己文学"带来的不良影响,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孔乙己文学"当代青年就业焦虑青年发展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政治胜任力的建构与提升

    张弘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更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切实肩负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责任。建构高校辅导员政治胜任力应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着手,系统分析其建构逻辑,并在遵循逻辑的基础上,从情感赋能出发,经由学理确认,进而转化为行为追求。

    高校辅导员政治胜任力建构与提升

    转化学习理论视角下辅导员"本领恐慌"的积极理解

    王丹丹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对高校辅导员"本领恐慌"的解读往往忽视辅导员岗位的职业情感要求、辅导员职业知识和能力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重要性,容易陷入迷思。在转化学习理论视角下"本领恐慌"可以看成是辅导员爱岗敬业的情感展现,也是辅导员自主学习的表现以及辅导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深度结合进行批判性反思的体现。面对辅导员"本领恐慌"现象中隐藏的积极意涵,高校应在转化学习理论视域下对辅导员能力学习机制进行构建,通过环境转化、理论转化、思维转化实现辅导员能力进阶。

    辅导员本领恐慌转化学习理论能力进阶

    网络青年"梗"文化的现实审视与引导路径

    夏祥慧韩丹凤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梗"文化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产物,当今青年群体的社交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在许多方面深受"梗"文化的影响。"梗"文化本质上属于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具有表意形式新颖、流行传播社群化和价值情感多样等诸方面的突出特征,容易引起青年群体效仿参与。由于"梗"文化内容参差不齐、形式泥沙俱下,易引发网络语言失范、违背网络道德底线、破坏社会共识等问题,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受到冲击。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提升青年网络道德素养、纾解青年成长成才压力、构建主流文化生态等多个角度发力,多措并举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网络社交活动的良性发展。

    青年网络社交"梗"文化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虚拟偶像崇拜的生成逻辑、伦理失范和引导策略

    李卓航张子茜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娱产业盛行的当下,虚拟偶像作为技术和现实的结合体,能够满足青年大学生自我认同、心理投射、情感依赖等多维度需求,通过链接并搭建主客体的亲密关系,成为其表达个性意见、呈现真实想法、传递价值取向的载体,促使其呈现趋向性的崇拜心态,并随着规模的扩大形成一种流行的亚文化景观。偶像崇拜具有多重复合效应,在信息技术、文化娱乐、社交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青年大学生偶像崇拜可能导致其价值异化、审美扭曲、情感偏执等伦理失范现象,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谐网络环境的营造以及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为了引导青年大学生辩证看待虚拟偶像,摒弃不良因子影响,呈现积极姿态,社会与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文化的引领与进化、现实标准的规整与重塑、技术平台的创新与变革等引导策略,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虚拟偶像行业的健康发展。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虚拟偶像崇拜伦理失范思想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