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校辅导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

双月刊

高校辅导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教融汇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创新研究

    潘健王凯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如何在重大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支撑下促进科研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增长点。基于科研和教育融合汇聚的视域,探析科研—教育—人才三链协同驱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在机理,理清以耦合为实现逻辑、以认知为实现基础、以协同为实现机制的协同创新思路,构建涵盖实践主体、实践检验、实践保障在内的协同创新实践体系,能够切实深化高校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创新的系统性认识。

    科教融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内在依据、现实梗阻、实践路径

    曲嘉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力量和根本保障。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树立协同理念,坚持整体统筹,建立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发挥一体化育人的最大合力和整体功能,多措并举深入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切实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内在依据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分析近年来各地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对于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

    从理论到实践: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敖玲敏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高校辅导员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强化教育家精神对辅导员工作的引领,通过坚定育人初心、树立师表形象、探索育人艺术、践行躬耕风范、彰显仁爱品质、拓展文化视野等方面推进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弘扬践行、引领激励,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教育家精神高校辅导员实践路径

    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要素构成、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史甲庆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舆论引导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态势感知、议题设置、话语转换和应对处置等方面。加强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应从厚植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意识、提高应用网络技术的实践水平、掌握科学有效引导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

    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结构

    新入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探析

    袁芳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新入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质量发展、辅导员育人能力跃升的重要基础。新入职辅导员为辅导员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他们也面临职业目标不清晰、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职业信念感不强等问题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新入职辅导员职业胜任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职业能力,把握好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当好大学生人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打好坚实基础。

    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实践路径

    技术适配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限度与人的主体性回归

    张苗马桂兰褚雷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本质上是实现数字技术内蕴的技术特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数字化转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秉持人的价值尺度。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嵌入和全面泛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信息滥用、技术依赖、数字规训以及算法操纵等潜在问题。在实践中教育者要掌握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尺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理念、主体、制度和过程等方面促使数字技术更好适配思政教育,引导数字技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物本逻辑人本逻辑

    青年劳动幸福观的审视与培育

    叶圣华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劳动幸福观包含着三个逻辑层级,即物质自由层面的基础幸福、价值实现层面的精神幸福和能力实现层面的主体幸福。劳动幸福观作为一个整体,以物质自由为前提条件,以精神满足和主体实现为根本目标。在深入研究青年劳动幸福观现实生成困境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劳动理论教育、深化劳动精神培育和创新劳动实践供给,高校能够有效深化青年对于劳动认知的理性生成、劳动价值的精神体验以及劳动能力的主体实现,进一步促进青年劳动幸福观的培育。

    青年劳动幸福观生成逻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诗歌的内涵意蕴、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

    任雅才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诗歌诞生于革命战争历史背景下,是革命叙事和诗学追求的复合体,是党的革命斗争历史的生动呈现,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革命文艺样态的典型代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诗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党的政治立场,开展有力的社会动员、号召民众起而行之,高扬理想旗帜、塑造新人新形象。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诗歌在丰富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境界、提升革命文化时代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红色诗歌革命文化文化育人党史学习教育

    社会加速理论视角下青年情绪价值需求探析

    刘基河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科技与经济发展、文化信息与社会结构、时间和空间体验呈现显著的快速变化态势,形成加速化运行社会。青年一代在此境遇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表现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其现实反映主要在情感诉求、情感消费、亲密关系、自我表达等方面,主要体现为社会连接与情绪支持、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自我实现与内在驱动力需求。剖析过度追求情绪价值反映出的依赖增强、科技异化和价值偏离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加强青年自我意识建设、情绪多样性接纳和价值观念厘正等纾解路径,试图帮助青年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平衡和幸福。

    加速社会情绪价值青年境遇社会心态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表现与应对路径

    郁吉玲余龙进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时有发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我们需要高度警惕其风险放大。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风险的社会放大现象可以概括为萌芽期、酝酿期、爆发期、升级期、衰退期等五个不同的阶段,分别呈现出圈层化作用推动群体圈群建构、信息茧房催动群体情绪累积、回声室效应驱动群体偏向极端、情绪智力丧失促发群体无意识行为、外部干预下群体理性回归等特点。高校可以以此为基础,因势利导分化群体,因时而进创新叙述,因事制宜包容差异,因事而化疏导心理,因势而新建强环境,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应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带来的问题。

    大学生群体极化无意识风险社会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