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陈纪忠

双月刊

1003-9015

gxhgxb@zju.edu.cn

0571-87951235

310027

杭州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简介在我国化学工程界老一辈专家的倡导下、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众多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专家的支持下,1989年, 经报请原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并获批复,《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得以正式出版!从此以后,学报就成了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向国内外化工界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服务,全面、正确、迅速地反映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专家、学者及他们的研究生提供一个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一贯主张学术民主、投稿自由。学报建立了严格的稿件受理程序以保证每一篇稿件都得到公平合理的及时处理,保护并尊重作者的合法权利。同时学报也坚持不懈地向一稿多投、弄虚作假等学术界的不良风气作斗争。各主办院校对《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广大作者和读者对学报寄予了深情和厚望,学报编辑部细心呵护着学报的成长和发展。今天,《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已经成了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学报刊登的论文已经被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检索机构收录,如: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工程文摘》、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万方数据库》等。《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热诚欢迎作者、读者和社会各界继续对学报的发展给予关怀并作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流动聚焦型液滴微流控技术研究进展

    李庆张艳红
    159-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性微球具有比表面积高、性能稳定、形貌多样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药物控释、生物医学、污染物吸附和催化剂等领域。微球的制备方法有喷雾干燥法、悬浮聚合法、离子交联法、乳液蒸发法和液滴微流控法。液滴微流控技术试剂消耗量低,安全系数高,制备的微球单分散性高,其中利用流动聚焦型微流控技术制备液滴时可以有效防止液滴与壁面剪切,液滴尺寸更易调控。以流动聚焦型液滴微流控技术为立足点,综述了流动聚焦型的实验和数值模拟、功能性微球制备和集成放大的研究进展,为后续新型功能性微球的制备以及产业化大批量生产提供参考。

    流动聚焦型功能性微球微通道造粒流动

    乙酸+异丙醇酯化体系中汽液平衡测定及萃取精馏

    郭义敏邹昀张秀钰乔颖...
    172-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汽液平衡数据对于共沸物分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决乙酸+异丙醇酯化反应体系中的共沸物分离的问题,采用Dvorak-Boublik平衡釜测定了乙酸+异丙醇+乙酸异丙酯、乙酸+异丙醇+水、乙酸+乙酸异丙酯+水、异丙醇+乙酸异丙酯+水 4 个三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热力学一致性检验和NRTL(nonrandom two-liquid)模型关联。通过残留曲线图分析了共沸体系分离的可行性,利用Aspen Plus对异丙醇+乙酸异丙酯+水体系进行萃取精馏工艺模拟和优化。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乙酸异丙酯质量分数≥98%,异丙醇质量分数≥99%,研究结果不仅补充了部分乙酸+异丙醇酯化反应体系的三元汽液平衡数据,也为体系的共沸物分离提供理论依据。

    酯化体系共沸汽液平衡残留曲线萃取精馏

    微通道反应器内低共熔溶剂/水混合物吸收CO2的传质特性

    王彦旭侯晓静伍辛军吴可君...
    184-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低共熔溶剂在CO2 吸收过程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实验对康宁先进流动反应器内低共熔溶剂/水混合物吸收CO2 的传质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目前常用的CO2 吸收剂(N-甲基二乙醇胺的质量分数为 30%的水溶液)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当低共熔溶剂/水混合物吸收剂体积流量qV,L不变、气相体积流量qV,G增大时,反应器的吸收负荷、体积传质系数均随之增大;而吸收率在 qV,G较低时随 qV,G增大而增大,当 qV,G较大时,吸收率变化趋于平缓;当qV,G不变、qV,L增大时,吸收负荷、体积传质系数随之减小,但压降随之增大,而吸收率在qV,L较小时随qV,L增大而减小,当qV,L较大时变化趋近平缓。采用气、液相Re数、液相Sc数及增强因子等自变量,建立了体积传质系数关联式和压降关联式,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 4。19%和 1。74%,最大绝对偏差分别为 13。9%和 11。7%。

    低共熔溶剂微通道反应器CO2吸收气、液两相流

    相分离结构与电场协同作用下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

    罗小平李晓婷杨书斌
    195-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相分离结构与电场协同作用下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以质量分数为 30%的甘油水溶液为试验工质,在入口温度为 70℃、质量流率为 121。25 kg·m-2·s-1、热流密度为 90。31~151。23 kW·m-2 的工况下,针对 0、800、1600 V不均匀电场,在截面为 2 mm×2 mm的不同相分离结构逆流微细通道内开展流动沸腾试验,研究不同电场和不同相分离结构协同作用下微细通道内局部饱和沸腾传热系数及影响规律,结合可视化结果分析相分离结构与电场协同作用下受限气泡长径比变化以及强化机理。利用平均传热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评估相分离结构与电场协同作用下微细通道的传热综合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无电场无相分离结构,相分离结构与电场协同作用下,局部饱和沸腾传热系数和受限气泡单位时间长径比变化比率ζ分别最大提高了 61。22%、605。5%;平均传热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最高可达 1。50。

    微细通道相分离结构电场流动沸腾可视化

    旋流器内气泡聚并与破碎行为

    杨蕊肖迎松朱宝锦柴煜炜...
    209-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旋流器内气泡聚并与破碎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旋流器内的气液两相流。通过实验分析了气泡在旋流场中的聚并和破碎行为,考察不同工况条件对气泡聚并与破碎的影响,同时运用数值模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入口速度提升会导致气泡的破碎频率增加,生成子气泡也越多,但同时加剧了气泡的聚并性能,促使气泡聚并成气核朝着溢流口方向运移,因此入口速度提升对气泡直径变化的影响呈正向作用。气体体积分数提升会导致旋流器内气泡直径和气核长度增大,降低了流场的旋流强度,使更多气泡聚并成气核从底流口流出,故气体体积分数对气泡直径变化的影响呈反向作用。

    气液两相流气泡聚并破碎气液旋流器

    双组分层撞击流反应器流场时空演化数值模拟

    张建伟刘名扬董鑫冯颖...
    217-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双组分层撞击流反应器流场时空演化规律,利用大涡模拟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结合第三代涡识别方法在空间尺度上,对轴向面、周向环面和径向面的速度场、涡量场进行分析;在时间尺度上,揭示速度场、涡量场和涡当地旋转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轴向面和径向面的涡强度呈多峰分布,周向环面涡强度的变化分为增强-稳定-增强 3 阶段。以XOY面作为研究参考,在两层喷嘴间依据涡发生位置的变化和多尺度涡的碰撞、破碎情况,涡发生期分为 6 个阶段,涡演化周期分为 12 个阶段,可据此预测反应器内部流型变化和流场所处阶段。

    撞击流湍流流场数值模拟时空演化流体力学

    丁烷氧化脱氢Ni-Zn双金属催化剂:氧移动性与催化性能

    赵勤阳王炼王金玲程党国...
    229-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丁烷氧化脱氢反应中 NiO 催化剂性能差的问题,提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 Ni-Zn 双金属催化剂,考察了不同Zn含量下催化丁烷氧化脱氢的性能。结合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程序升温氧化还原(TPRO)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Zn0。5 催化剂的性能最好。Zn元素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的氧移动性,体现在催化剂氧容量增大及催化剂上晶格氧的补充能力增强。NiZn0。5催化剂由于具有最大的氧容量和最高的氧补充速率,在反应过程中催化剂上的氧空位更容易被填补。此外,双组分催化剂改善了单一NiO易结焦的问题。

    丁烷氧化脱氢氧容量氧移动性稳定性

    聚醚功能化离子液体辅助不对称氢化合成D-泛解酸内酯

    尹迎春崔菲菲齐慧敏金欣...
    236-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手性催化剂在不对称氢化中难以循环利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氨基酸和咪唑鎓盐离子液体修饰的手性吡咯烷基双膦配体,采用聚醚胍盐离子液体辅助铑催化酮基泛解酸内酯均相不对称氢化合成D-泛解酸内酯。研究了铑催化剂前体、双膦配体结构、溶剂效应和聚醚离子液体掺杂对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影响。基于筛选出的最佳双膦配体,构建出"均相催化-液/固分离"体系用于手性催化剂的分离和循环。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对映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经过 5 次循环后未见催化性能有明显下降,为不对称氢化合成D-泛解酸内酯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D-泛解酸内酯不对称氢化离子液体手性膦配体

    Oligo(dT)亲和层析介质的载量比较和机制分析

    谭远志张鹏程孙艳娜张其磊...
    243-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Oligo(dT)亲和层析介质的吸附性能,以poly(A)为模型分子,考察了 4 种Oligo(dT)亲和层析介质的静态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和动态结合载量(DBC),探讨了载量影响相关机制。结果表明,4 种介质的合适吸附条件均为0。6 mol·L-1 NaCl、pH= 6~7;Monomix dT20 静态吸附容量最大,且poly(A)能扩散至介质微球深层孔内,而Poros Oligo(dT)25、Praesto Jetted(dT)25和NanoGel dT20 等3种介质中poly(A)均主要为表层吸附、静态吸附容量稍低;对于DBC,NanoGel dT20 和Monomix dT20 的 10%穿透的DBC较高,而Poros Oligo(dT)25 和Praesto Jetted(dT)25 相对略低。经分析,影响载量的主要因素包含基质种类、微球孔径、配基密度、间隔臂和配基长度等。对于基质种类,聚苯乙烯基质可能孔道结构较为特别。对于微球孔径,应针对不同大小的mRNA分子定制不同孔径的微球,以平衡传质阻力与可及吸附表面积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大DBC。

    亲和层析mRNA寡脱氧胸腺苷酸载量生物分离

    半疏水晶胶微球的悬浮特性及固载乳杆菌合成有机酸

    侯东杰楼小玲蔡礼年陈治宏...
    253-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有机酸生物合成过程中底物和产物抑制、细胞密度低和耐受性弱等问题,采用"结晶致孔-低温聚合"方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半疏水晶胶微球,通过高速成像和数值模拟研究 10 L搅拌式生物反应器(STR)内的悬浮行为,通过固载乳杆菌分析半疏水晶胶微球在乳酸和苯乳酸生物合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晶胶微球的悬浮特性与高速成像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体积分数为 3%的晶胶微球均匀悬浮所需最低搅拌转速为 55 r·min-1;在晶胶固载乳杆菌发酵联产乳酸和苯乳酸过程中,乳杆菌生物量达 10。5 g·L-1,相比于无载体发酵提高了 84。2%;在第 1 次补料期间,乳酸的发酵周期大幅缩短至 21 h,比无载体发酵周期缩短了 50%。

    半疏水晶胶微球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悬浮行为乳杆菌发酵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