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校理论战线(已更名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校理论战线(已更名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高校理论战线(已更名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田心铭

月刊

1002-4409

gxllzx@263.net

010-62514713

100080

中关村大街35号7层

高校理论战线(已更名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Journal Theoretical Front in Higher Educ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联系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反映高校理论研究和教学最新动向,致力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高校师生、各级党政干部、理论宣传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

    张雷声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开辟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中国共产党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历史经验

    黄桂英田克勤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体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和汲取中国共产党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历史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推进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历史经验

    论“业师”和“人师”--谈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

    罗国杰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古代的道德传统中,教师具有“经师”和“人师”两种身份。一般来说,“经师”(“业师”)的责任是传授各种专业知识,“人师”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今天,对于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和伦理学教育的教师来说,必须“身体力行”自己所讲授的内容,努力做到知识与品德兼备、学问与人格俱全,把“业师”与“人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业师人师经师

    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两大转变”论再认识

    李健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博士论文时期、《莱茵报》时期、克罗兹那赫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青年马克思哲学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发展表现出一种相互交织、互相促进的演变路径:有时政治立场的转变引起哲学立场的变化,有时哲学立场的彻底化又促进政治立场的转变。因此,列宁的“两大转变”论在一定意义下才显示出其理论价值。

    青年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德法年鉴》时期“两大转变”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资本论》创作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董良杰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有益探索,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和科学共产主义。换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视域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资本论》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创作史马克思主义

    建构主义:德国观念论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员俊雅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观念论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供建构主义的方法论启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主体性的弘扬,二是对主体与对象之间“关系”的强调。这两个方面对马克思有很大启发,但马克思丰富了建构主义的内涵,使其实现从认识论到实践哲学的转向。就第一个方面来说,马克思强调工人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就第二个方面来看,马克思将生产劳动的资本主义表现形式即异化劳动作为自己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核心。

    德国观念论马克思异化理论建构主义

    评析“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存在”

    张守民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德国古典哲学就阐明了“实践”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存在方式,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认定:“地上粗糙的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诞生地”,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是“使人从动物界上升到人类并构成人的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历史活动”,因而物质生产才是决定“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所谓“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存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人的本质活动实践物质生产唯物史观

    从教育到伪教育--黑格尔和阿多诺对近代教育观念的批判

    谢永康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多诺对启蒙时代以来的教育观念的反思与黑格尔遥相呼应,两人都将近代以来的教育成果诊断为“异化的精神”,同时又将异化精神的克服诉诸一种真实的教育。教育本质上是近代主体的形成,包含着矛盾与分裂。黑格尔从思辨哲学的角度考察教育,认为近代教育危机源于知性的有限性,其克服只能借助于绝对精神自身的教育。阿多诺则从社会学角度考察教育,认为教育已然产生出伪教育,其克服只能诉诸彻底的批判,而这种批判源于某种教育,即“走向成熟的教育”。

    教育主体性矛盾伪教育

    评析《数学原则》中的实在论观点

    朱志伟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学原则》于1903年付梓印刷。奎因、艾耶尔等学者认为,罗素在此书中表达了一种极端的实在论观点。但近年来有研究者如格里芬等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罗素不应该被认定为极端实在论者。从文本和历史两个角度上分析,后一种观点更为准确。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罗素在《数学原则》中并没有论及实在论问题,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体论预设”。

    罗素《数学原则》语词概念

    协同创新理论探讨及区域发展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杨继瑞杨蓉马永坤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路径。开展协同创新既是当代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构建区域发展协同创新机制,对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创新系统动力学理论模式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