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谢尚果

双月刊

1673-8179

xb3260122@gxun.cn

0771-3260122

530006

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提倡“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突出刊物的“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性”,以高校教师、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国家机关公务员等为对象,尤其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办刊特色,大力刊发处于学术前沿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领域的稿件,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济发展的"甜蜜"与"悲哀"之反思——基于一个高原牧区"虫草经济"的田野考察

    吕俊彪李文恒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冬虫夏草是茶曲牧区的地方特产,具有独特的药用功效,因其昂贵的售价被当地人称为"软黄金".20世纪90年代以后,茶曲牧区一些牧民以采挖冬虫夏草为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虫草经济".虫草经济的出现,为长期生活在"原初丰裕社会"的牧民寻求更为高效的谋生方式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特色产业是"原始丰裕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的媒介物.立足资源禀赋和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超越"脱离现实生存根基的文化情结",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甜蜜"与"悲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生活之于"原始丰裕社会"的实存意义.

    特色产业虫草经济资源反噬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边疆地区共同现代化:价值指向、科学指引与实践进路

    韩隽谢东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全面现代化,边疆地区现代化无疑是绕不开的重大议题.边疆地区共同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既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和物质基础,又可为全球发展和安全、破解边疆治理世界历史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在长期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边疆治理实践经验为边疆地区共同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新发展阶段,推动边疆地区共同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愈发显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和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和完善党对边疆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领导,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筑牢边疆地区安全稳定防线,以历史主动精神加快边疆地区现代化进程,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共同现代化边疆治理

    人类学视野下乡村振兴的主体、支柱与空间

    陈兴贵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农业、农村构成了乡村振兴的主体、支柱和空间,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农民是乡村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力量,社会各界在乡村振兴中应客观审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动态的历史过程中看待农民的身份属性和职业特点,关注和调适农民心态使其成为发挥主体作用的驱动力,并以农民为中心构建综合性效果评估体系.现代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在其发展中应处理好土地经济效益与农民情感的复杂关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归村落,发展复合型涉农产业,释放农业的多种功能,整合乡村的多种要素,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村落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空间场域,但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村落,应该在重构村落内部空间的基础上,重组村落内外资源,突破固有的村落物理边界,加强城乡居民的空间流动和资源共享,使村落与外部世界建立广泛联系,拓展乡村的物理和社会空间,使乡村振兴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保障.

    乡村振兴农民主体乡村产业村落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和协同路径研究

    曾鹏黄晶秋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石,对于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五个维度出发,系统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支撑与逻辑架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为民族工作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还为解决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工作存在缺陷、新型民族关系有待强化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路径,在政治保障、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思想基础等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实践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内在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民族团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实践指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明意义——兼论其对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主义的超越

    刘强唐淼言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深度剖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世界文明多样观和"去标准化"文明现代观,扬弃了文化进化论的一元单向性逻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和科学的文化价值观,消解了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桎梏;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性推动全球文明繁荣共生.就此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文明意蕴,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擘画了全球文明繁荣共生的美好蓝图:"第二个结合"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文明转型和文明更新提供方法论支撑;"三个超越"重要论述为重塑美美与共的世界文化格局提供中国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观为优化全球文化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进化论文化相对主义文明贡献

    以民族节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黄晓通李玉雄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节庆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民族精神的智慧和结晶.民族节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建构和呈现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表达各民族的信仰、情感和意念,增强各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民族节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充分体现在:民族节庆的社会互动功能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民族节庆的文化叙事功能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民族节庆的意识形态功能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融;民族节庆的经济发展功能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新时代,民族节庆不仅承载着民族群体的集体历史记忆,延续着各民族的文化基因,激发着各民族的深厚情感,亦持续发挥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巨大作用.

    民族节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符号

    中国乡村精英的实存图景及其治理角色

    张英魁裘志远
    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乡村社会的重要治理主体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乡村精英在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构筑农业产业精英形式、解决本土乡村纠纷和育导村民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当前少数乡村社会却呈现出群体解构中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并存的二元分立图景、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一体化的合流图景、文化精英的文化功能式微图景,以及赋权机制之下政治精英的权力主导图景.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各类乡村精英的协同推进对于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资源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乡村社会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若要充分发挥不同乡村精英主体的治理功能,必须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各类乡村精英主体生存的现实图景与治理角色,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科学、高效、有序推进.

    乡村精英群体解构精英流失乡村治理

    乡村美育的文化表征、现实困境及教育进路

    陈治萍卢玉涵闫若婻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乡村美育不仅关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与乡村地区的精神面貌和村民的价值取向密切相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美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在部分地方的具体实践中,乡村美育仍存在着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不高、美育课程开发不足、乡村学生美育兴趣不强的现实困境.因此,各地区乡村学校亟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应对,从摆正美育地位,回归育人本位;强化实践锻炼,优化师资质量;植根乡土文化,构建美育课程;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艺术素养等四方面入手,多措并举,为推进新时代美育事业的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注入力量.

    乡村美育乡土文化价值取向美育课程

    从族源记忆到命运与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乳源经验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系列之二

    罗彩娟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源瑶族自摇县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其开放包容的特性成为乳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础.共同的族源记忆、瑶汉共祭的祖先记忆对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具有重要意义;盘龙祠以及红色革命中的患难与共精神等是乳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和资源;经济上相互依存、节日文化上交流互鉴以及族际通婚和"打老同"现象等是乳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画卷;而地方政府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推动民族之间互帮互助的志愿服务等则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措施.不难看出,各民族共同的族源历史记忆和共祭祖先的仪式实践、相关历史遗迹等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实践发挥重要作用.乳源经验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生动案例.

    族源记忆命运与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勉腾勉"

    流动的通道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㵲水中下游的早期开发治理为例

    胡蕊纯周博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㵲水是长江水系沅水的一级支流,流经贵州、湖南两省,所经之处族群构成复杂.明清时期,中央王朝通过不同的方式经由㵲水对该区域进行以军事为保障的政治治理和经济开发,随之多样化人群在这个区域里迁徙和流动,形成了人口、经济、文化三方面多民族互嵌的民族共同体.明代卫所和屯田制度促使军事移民进入该地区,清代自发性移民也有所增加,㵲水中下游成为各民族人口交融的区域.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与苗疆通过㵲水互通有无,贸易发展推动该区域各民族的交流与互动日益深化.明代起中央王朝在㵲水中下游设立了官学和社学,大量少数民族子弟通过接受汉学教育科举入仕,实现了在思想层面的民族融合.国家通过经年对于㵲水中下游的多维度区域治理接通了湖广与贵州,使之成为西南治理的重要通道,这带来的不仅仅是道路、桥梁、学校建设等设施及景观的变化,也把商品、生产生活方式和儒家文化传递到该区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土归流地方变迁基础设施国家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