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政策与文化:指向"常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以广西L县民族干部成长为中心的质性研究

    严珉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之纲指明我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内涵.鉴于以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缺乏对实践经验的深刻认识,逐渐与新时代民族工作新要求相脱节,因而在此基础上,本文引人常人学研究方法,以民族干部为研究对象,深入解剖民族干部的日常活动,从行动的权宜性、场景性、索引性和反身性及可说明性出发,说明民族干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发作用,以此分析我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规律,并在"一般"和"特殊"的双向理解中,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方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常人方法学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团结

    以红色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王华华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红色记忆的沁润与刻写是在共同体成员内部建立情感链接、固基集体认同的内在需要.作为内蕴政治心理叙事的集体映像,红色记忆是符号记忆、情节记忆和价值记忆共同作用的结果.红色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相互渗透、有机耦合,红色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红色记忆建构的目标旨归.新时代以红色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唤醒符号记忆、沟通情节记忆、内化价值记忆三重维度着手,以此更好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自觉.

    红色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耦合关联实践进路

    中国民族志的体例、功能及发展——以二十世纪的西南调查为例

    王璐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志发展的历史脉络可清晰地呈现人类学学科史.通过西南民族志文本考察可知,民族志从落地中国的那一天起,并没有完全移植西方民族志体例,而是努力适应中国语境寻找自己的开创空间.本文从历时的角度研究二十世纪的民族志发展:二十世纪上半叶与传统方志与史学观念结合的民族志如何完成国族建构;新中国时期为民族问题服务的民族志如何通过时间上的序列化完成民族共同体的政治目标;以及新时期之后民族志如何通过中西对话、回访重写及跨学科等方式获得深度发展等.本文重点关注二十世纪的几次社会转型如何规范或者说形塑民族志文本,同时,民族志文本又如何转换其内容、形式与体例来表述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这样的转换与表述如何影响了对中国的认知以及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等.

    人类学民族志体例西南调查写文化

    南岭走廊上的族际通婚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过山瑶招郎入赘婚研究之一

    玉璐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族际通婚通常被看作是衡量族际关系质量与族际社会整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南岭走廊地区富川瑶族自治县与贺州市八步区过山瑶的田野调查,通过过山瑶双系继嗣制招郎入赘婚探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认为:过山瑶的族际通婚促进了当地各民族语言的交流、交融,推动了汉语西南官话特别是普通话在瑶族地区的普及;提高了当地民族的体质与人口素质,促进了各民族血脉相连的民族共同体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可程度,并在互相学习、吸纳对方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共生文化,从而促进了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过山瑶族际通婚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苗族农耕文化蕴涵的生存智慧——以桂北元宝山麓培地苗寨为例

    贾桢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居于桂北元宝山周边的苗族人民,在长期调适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过程中,对天地自然之道、民族团结之道、村寨治理之道有深刻认识,并通过世代实践和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个性的生存智慧.在元宝山山麓培地苗寨的深入田野调查发现,"达开"、铜鼓、草结、木桥、芦笙、风景、火塘、丧葬等传统民俗文化事象,蕴含着值得深入发掘的民间智慧,曾发挥过重要功能.这些传统智慧对于当今促进区域性的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苗族传统文化生存智慧

    护根与续脉:从侗语电影《童年的稻田》看三江侗族语言的代际传承及母语文化保护

    李胜兰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侗语电影《童年的稻田》表明目前三江侗语代际传承情况有好的一面,也蕴藏着危机.实地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文章结合电影中所折射的语言代际传承问题以及田野调查结果,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侗语面临的代际传承危机,提出以言护根、以文续脉,实施侗族母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四个一"工程等活态保护策略,以提升侗族人民的母语文化认同,从而守住侗族文化的"根",延续侗族文化的"脉".

    侗语电影代际传承母语文化保护

    唐宋时期别史文集中南方民族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田敏刘洁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学界多就单一别史文集进行研究的现状,本文选取唐宋时期别史文集进行集中分析讨论,其关于社会交往、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的历史表现形式,有力阐释了历史上民族"三交"的历史生成逻辑,并表明历史上促进民族"三交"的因素与王朝的因俗而治、广开商贸、科举兴学等举措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民族地区渐归汉地、渐慕华风、渐习汉语等自身因素密不可分.南方民族地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表现及成因,正是我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写照与历史确证.

    唐宋别史文集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乡村书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逻辑与实践研究——基于云南"先锋沙溪白族书局"的考察

    李玉雄农艺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店进军乡村既是现代实体书店寻求自身转型发展路径之举,也是探索乡村文化振兴途径之措.先锋团队在沙溪构建复合型经营的综合体书店,以厚实的图书资源为基础充实沙溪的精神粮仓,以独特的营运模式为推手丰盈沙溪的物质粮仓,深刻地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助益该地重塑文化场域、发展文创产业、深化文旅融合、建构文化生态等,为书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积累有益实践经验.进驻乡村的书店成为乡村生活品质提高、文旅融合、乡村文化展示的平台,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种新的载体与模式.

    乡村书店乡村文化振兴先锋沙溪白族书局

    以灵渠为纽带:古代桂林的对外文化交流及其作用

    廖国一陈天羽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朝在湘桂走廊修建的灵渠,将漓江与湘江相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海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桂林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秦汉以来,以灵渠两岸为中心的桂林地区发现的不同时期的具有外来文化特征的文物,是不同时期该地区与不同国家或地区交流的反映.桂林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是支撑该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因素以及经济、文化等,也是重要的原因.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了古代桂林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密切了桂林与世界的联系.

    灵渠文物考古海上丝绸之路桂林对外文化交流

    袁袠的粤西宦绩与明后期广西民族交融

    叶艳明
    16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袁袠是明嘉靖前期的重要文人,官至广西提学佥事,工于诗文,著述颇丰,其中《世纬》一书和数十篇诗文赋作于广西任上.在广西任职期间,袁袠履行了为官和为师的双重职能,对广西的文教事业和边防事业都有所贡献.从其宦绩可见明朝广西地区的民族融合措施的推行和广西人民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遵从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从其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到以袁袠为代表的中原文人逐渐接纳粤西文化和粤西文化融入中原文化的历史进程;从《世纬》一书可见明代中后期知识分子关于民族事务治理和社会改良的方案探索.凡此种种,不仅给后世留下可贵的地域文学资料,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袁袠广西民族认同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