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缅甸“胞波”的文化逻辑

    何林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缅人对汉人专用的称呼用语,“胞波”不仅反映了缅、汉两族的亲密交往,而且在缅甸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逻辑,甚至深刻地影响着缅人对于缅、汉两族乃至中缅关系的想象、认知及态度.

    胞波缅甸文化中缅关系华人华侨

    正典化的多元互构:对马来西亚马六甲关公文化节的人类学考察

    高莉莎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马来西亚马六甲关公文化节的田野考察表明:正典的实现形式和呈现方式可以是多元的.正典不仅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典籍与文学经典文本,还可以延伸拓展为空间性的仪式;正典化不仅可以由上至下赋权,还可以打破上层与下层,中心与边缘的藩篱实现互构.但从本质上说,正典的实现始终是政治意识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等多重力量博弈的结果.中国解州关帝祖庙与马六甲关帝庙相互“借力”,实现正典化互构.在双方寻求正典性的过程中,中国的国家力量给解州祖庙赋能;马六甲关帝庙通过将中华文化与在地多元族群文化拼贴,形成有中国国家力量介入的独特关帝崇拜现象.关公文化节可视为正典化的有效跨国空间实践.

    正典仪式关公马来西亚

    我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田烨王存祖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历史上封建王朝采用了不同的行政区划模式管理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行政建制管理民族地区,一方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一个伟大创举.

    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演变

    文化原乡与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基于福建蔡氏传统民居的考察

    丁智才陈意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民居是文化之根、乡愁之源,与在地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自己的文化原乡.传统民居的文化原乡也体现营造民居的“初心”,具有三层文化形态:原乡的生态环境、原乡的生活空间、原乡的价值体系.作为宗族观念、家园意识的载体,蔡氏传统民居园地制宜、因材施用保持原乡生态环境;其空间结构方式蕴含特定生活文化内涵,而特定的生活方式又反过来塑造着原乡生活空间;蔡氏传统民居修饰与审美体现闽南文化与华侨文化精髓的原乡价值体系.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需要守住“初心”,回归民居文化的原乡,深入汲取在地文化真正的滋养,把握经年累月的气质积淀.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活空间,重塑价值体系,从而提升民居内涵,传承地域文化,维系原乡情结,增强家园认同.

    文化原乡传统民居蔡氏传统民居原乡情结

    高山汉族群岛中的壮族岛

    黄凌智黄家信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碑文、族谱等民间文献记载桂西高山汉迁出、迁入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地契等则反映民族竞争中高山汉如何进入壮族田峒,进而取代壮族,最后形成高山汉族群岛.香维屯壮族在语言、婚姻、性格等方面,竭力维护族群边界,避免汉化.清代以后,由于周边地区不断汉进壮退,现代香维屯已成为高山汉族群岛中的壮族岛,成为区域互嵌式民族居住空间和民族关系的“岛中岛”.

    族群岛高山汉壮族

    清代湘西苗区的乡约宣讲

    张熙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约宣讲是清政府维护苗区稳定、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乡约宣讲的不断推广,显示出清王朝统治秩序在苗区的不断巩固.多元化的讲约主体,在不同时期对推广乡约宣讲的贡献各有侧重,讲约仪式展现了王朝权力在不同地域的扩张力度.学校教育下的圣谕讲习与社会教育下的乡约宣讲,成为昭彰德育、化民成俗的重要方式.有清一代,乡约宣讲对维护苗区社会治安,改变苗区社会风气,增加基层民众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清代湘西苗区乡约宣讲

    剑川白族木雕兴起、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探析

    陈文苑柏贵喜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剑川木雕是大理白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门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剑川木雕历史悠久、风格独具,是我国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剑川木雕的详细考察发现,它的兴起、发展与特殊的自然环境、云南建筑业的兴盛、宗教盛行以及剑川白族的性格特征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探讨剑川木雕兴起的文化历史根源,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剑川木雕的认识和了解,更对我们今天如何传承、保护和利用剑川木雕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剑川木雕白族兴起发展

    认知与激活:民族地区农牧民主体地位研究——基于四川6个民族村的调查与思考

    郭险峰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牧民主体地位实现具有复杂性,需要从理论上建构起哲学、政治和历史的逻辑认知,构建确立农牧民主体地位的良好环境.当前民族地区农牧民存在主体认知缺乏、主体角色担当弱化、主体作用发挥缺失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发育程度不支持、主体能力与主体地位要求不匹配、自上而下的乡村振兴推进模式不支撑等.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变革“保姆型”角色,充分尊重民族地区发展阶段性特征,构建村两委引导力量;提升农民“主体能力束”;发挥产业利益同农牧民参与的利益粘性作用等举措,构建起完善的路径体系,培育主体力量.

    农牧民主体认知能力匹配利益粘性

    精准扶贫视域下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

    杨姗姗凌亚萍
    148-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工艺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民族地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桂西地区是我国“十三五”扶贫攻坚主战场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聚集区.文章在对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从扶贫实施路径、扶贫产品开发、扶贫参与主体等方面构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模式,以期为实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传统工艺振兴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精准扶贫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桂西地区

    南岭走廊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

    侯玉霞代涵奕张鲜艳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南岭走廊民族地区11个市的旅游扶贫效率分析结果表明:南岭走廊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效率差异较大,技术效率为主要影响因素;2014-2018年南岭走廊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持续下降,近半数地区旅游扶贫效率不显著;2018年度南岭走廊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综合效率总体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018年度南岭走廊大多数地区规模收益呈递减状态,旅游要素投入冗余现象较为明显,旅游扶贫精准度尚待提高.

    南岭走廊旅游扶贫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曼奎斯特指数时空分异